王鼎(1768-1842.6.8),字定九,号省厓,清陕西省蒲城县西街达仁巷人。嘉庆元年(1796年)中二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历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等职。一生终主爱国忧民、公正廉洁、不谓权势、力排弊政,以端方正直闻名朝野。清朝著名政治家、抗英名相,嘉庆、道光皇帝的老师。 少时家贫,常衣食不济,却能发奋读书。秉性耿直、胸怀旷达、崇尚气节。清嘉庆元年(1796年)中二甲第三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历任工部、户部、刑部侍郎等职。先后深入九省审理过40余起重大疑案,使贪赃枉法者均被惩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即使封疆大吏直接插手,相互勾结的人为错案,也照查不误。道光二年(1822年)署河南巡抚。道光五年(1825年)任直隶总督兼军机大臣。道光六年(1826年)授户部尚书。道光十八年(1838年)拜东阁大学士,晋太子太保,为官以廉洁著称。为整饬吏治,刚正不阿,不徇私情,铲除时弊,执法如山,显示了铮铮铁骨。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中,极力主战,反对议和投降割让香港。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晋太子太师。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当林则徐因抗战获罪而被遣戌伊犁时,正值河南祥符(即河南开封)黄河决口,以大学士出署东河河道总督督塞河口。由于赞成林则徐禁烟抗战,上疏道光奏留林则徐助襄河工,治河竣工后,晋封太子太师,又奏请任林则徐为河督。时英帝国侵略者第2次海上北犯,道光皇帝怕得罪洋人,仍坚持将林则徐谴谪,发往新疆。因回天无力,只好相送河干,涕泣为别。回到北京后,不顾年迈多病,向道光皇帝痛陈割让香港签订协议对国家民族的长久危害,怒斥妥协派首领、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由于道光皇帝妥协求和的主意已定,在廷谏、哭谏均告失败的情况下,决心以“尸谏回天听”。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6月8日深夜,怀惴“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的遗疏,自缢于圆明圆,终年74岁。为反对割让香港,签订不平等条约献出了生命,谥文恪。死后81天,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香港人从此脱离了祖国155年。
王鼎撰题联
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 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 ——题陕西省勉县定军山武侯墓 武侯墓,即诸葛亮墓,位于陕西省陕南勉县定军山西北脚下,座南向北,为明清两代所建三院并连的大庙,占地约45000平方米,共有宇舍43间,主要建筑有山门、献殿、崇圣祠、大殿、厢房、寝宫、后坟亭等。大殿即正殿,龛台上有诸葛亮塑像,两书童站立两厢,龛台下有关兴、张苞塑像。正殿后为墓冢,覆斗形,周长60米,高约6米,墓前后皆有墓亭。墓后还有寝宫三间。墓周和庙内,有著名的汉桂、汉柏,郁郁苍苍,景色幽异。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陕南旅游热点。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中国贤相之楷模,人民心目中智慧的化身,古往今来,讴歌武侯的楹联数以百计。上联以诸葛亮南征为典,马谡向他谏言:“夫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诸葛亮接受这一建议,攻心为上,七擒孟获,使其心悦诚服。“解悬力”,是指瓦解与敌方兵力悬殊的军事力量。鱼如得水,出自刘备三顾茅庐对关张二人之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下联是对诸葛亮六出祁山,死于疆场,鞠躬尽瘁的哀掉。
王鼎贺赠联
书仿伯高春草帖; 画藏子久夏山图。 ——赠天相一兄
恩衍韦平,祖父子孙二宰相; 家传忠孝,弟兄叔伯四将军。 ——赠庆保(蕉园)宫保 庆保,字佑之,号蕉园,满州镶黄旗人,福州将军庆兰之弟。为太保大学士文端望山相公第13子。由刑曹出守福建,进台湾道官台湾知府,官至广东将军、闽浙总督。在调为广东将军镇守广州时,王鼎赠以此联,联语巨制鸿题,足以称庆保其家乘名门望族。
贺赠王鼎联
幸瞻巨手挽银河, 休为羁臣怅荷戈。 精卫原知填海误,(颔联上) 蚊虻早愧负山多。(颔联下) 西行有梦随丹漆,(颈联上) 东望何人问斧柯。(颈联下) 塞马未堪论得失, 相公且莫涕滂沱。 ——湖广总督林则徐《七律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二首其一》诗联
元老忧时鬓已霜, 吾衰亦感发苍苍。 余生岂惜投豺虎,(颔联上) 群策当思制犬羊。(颔联下) 人事如棋浑不定,(颈联上) 君恩每饭总难忘。(颈联下) 公身幸保千钧重, 宝剑还期赐尚方。 ——湖广总督林则徐《七律壬寅二月,祥符河复,仍由河干遣戍伊犁,蒲城相国涕泣为别,愧无以慰其意,呈诗二首其二》诗联
武侯才学一言静; 董子天人三策醇。 ——清御史陈希祖赠王鼎(手书楷书墨迹联) 上款署“书为定九先生雅鉴”。下款署“世弟陈希祖”。钤印:陈希祖印、敦一。陈希祖(1765-1820),字敦一,又字稚孙,号玉香,更号玉方,一作玉芳,江西新城江西省新城县(今黎川县)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御史。诗古文辞与一切星命杂学,无不究心,而书名独盛。
悼挽王鼎联
才锡元圭告禹功, 公归遵渚咏飞鸿。 休休岂屑争他技,(颔联上) 蹇蹇俄惊失匪躬。(颔联下) 下马有坟悲董相,(颈联上) 只鸡无路奠桥公。(颈联下) 伤心知己千行泪, 洒向平沙大幕风。 ——湖广总督林则徐《七律哭故相王文恪公二首其一》诗联 王鼎圆明圆自缢尸谏后,谥文恪。
廿载枢机赞画深, 独悲时事涕难禁。 艰屯谁是舟同济,(颔联上) 献替其如突不黔。(颔联下) 卫史遗言成永憾,(颈联上) 晋卿祈死岂初心。(颈联下) 黄扉闻道犹虚席, 一鉴云亡未易任。 ——湖广总督林则徐《七律哭故相王文恪公二首其二》诗联
名位并韩城,叹鞅掌终劳,未及平泉娱几杖; 追随思汴水,感抚膺惜别,还从绝塞恸人琴。 ——湖广总督林则徐挽王鼎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自祥符与王鼎分别,起程西行,当年四五月间到达西安,因安置家眷,治疗疟疾等原因,在西安停留两月有余。当听到王鼎尸谏的消息悲痛万分,写了《哭故相王文恪公》诗两首,赞王鼎“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咸丰四年(1845年)林则徐被招还北京时,特到蒲城,拜望了王鼎故居,并亲到王氏的坟莹祭奠了王鼎。同治三年(1864年)任陕西巡抚时,还为王鼎守心丧3个月。王鼎尸谏虽然没有达到保住林则徐,保住香港的目的,但是他不畏权贵、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追念。王鼎纪念馆的建立,不仅是对抗英名相王鼎的最好悼念,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上联“韩城”,指西汉司马迁籍韩城(今属陕西省),此处代指司马迁。“鞅掌”,言事多不暇整理仪容,引申指公事忙碌。“王事鞅掌”(见《诗小雅北山》)。“鞅掌,失容也”(毛传)。“平泉”,即平泉庄,唐李德裕别墅,在今洛阳。下联“追随……惜别”句,指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七月黄河决堤开封,经当时总办河务德大学士王鼎推荐,遣戍伊犁途中的林则徐奉廷谕免遣戍,到东河工地,襄办河工,效力赎罪。次年二月河工告竣,王鼎上书恳留林则徐在河工立功免戍,未获批准,林则徐仍发往伊犁。王鼎涕泣相送,林则徐赋诗二首相慰。“人琴”,悼念友人之词。典出“王子猷(徽之)子敬(献之)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来奔丧,……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见《世说新语伤逝》)。
纪念、题咏、嵌典王鼎联
生不全忠休朝鼎; 死末完节莫谒王。 ——蒲城县书法家贺钟秀雁足格嵌名撰书陕西省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王鼎纪念馆(二门楹)
血浓于水,道光愦庸失王土,丧主权,青史悲鸣文死谏; 叶系于根,共和鼎盛雪国耻,园缺镜,香港回归告忠魂。 ——全国五好家庭代表袁世清撰书陕西省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王鼎纪念馆(大门楹) 1997年6月26日为了迎接香港回归,纪念清代抗英名相王鼎尸谏155周年,王鼎纪念馆位于蒲城县内达仁巷54号建成,原址系王鼎的出生地。4月17日王鼎第6代后裔王丽■(Shen)女士,遵照先父原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王菊人的遗愿,将这所占地面积1063平方米,房屋10多间的故居正式捐赠给国家,用于开办王鼎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两侧是“五好家庭”全国代表袁世清同志撰写的对联。纪念馆二门的门楣上悬挂着陕西省省长程安东同志题写的黑底金字横匾《王鼎纪念馆》;门两侧是蒲城县书法名人贺钟秀撰写的对联。一进王鼎纪念馆大门,正中置有3.6米高的王鼎半身立姿塑像,塑像呈古铜色,由国家级美术师陕西省雕塑院院长王天任亲手雕塑,其神态逼真,形象伟岸。他头冠一品花翎顶戴,身着长袍官服、朝珠,右手压案,指关节暴起,左臂背后,紧握拳头皱眉注视前方,似乎是正望着林则徐虎门销烟,又似是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回天无术的悲愤无奈,又似乎是正思着民族安危……塑像身后,立有有关王鼎的碑记,是群众听建纪念馆而捐赠。中央两侧一侧展有王鼎生平事迹,一侧设有观众休息室和纪念品出售部。上房内陈列有王鼎家谱、书信遗稿、遗物和道光皇帝为王鼎70寿辰书写的寿匾“靖共笃祜”,王鼎为本族叔母吴孺人书写的“贤孝可风”木匾以及林则徐在蒲城期间书写的匾额“观察第”、“味兰书屋”、“槐荫山房”、“慈惠徽音”等诸多墨宝。王鼎生平事迹展室中还有通过大量文字、照片、图表和实物,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王鼎一生的历史业绩。
附录:【王鼎轶事、趣闻】
〖一代名相〗 王鼎为官以廉洁著称。为整饬吏治,他刚正不阿,不徇私情。在刑部任职,先后深入九省审理过三十余起重大疑案,使贪赃枉法者均被惩处,冤假错案得以平反。即使封疆大吏直接插手。相互勾结的人为错案,也照查不误。浙江德清徐仉氏与前房儿子通奸,为灭口杀死儿媳徐蔡氏一案即为典型。仉氏奸刁,买通各级官吏、忤作狱吏,造成各级官员互相包庇,虽三次开棺验尸。皆无结果。直拖延三年之久不能结案。任按察使的王惟恂,明知其情,却被层层关系网所困,被逼自缢,使朝野震惊。王鼎复审,经过艰苦访查,弄清了受贿网,涉及巡抚一人、知府四人、同知二人、知县四人以及许多县吏、忤作等,案情真象大白于天下,“浙人颂为神明”。他铲除时弊,执法如山,显示了铮铮铁骨。王鼎本人从不依人上爬,堪为自律表率。同乡同族王杰时任宰相,他从未让杰助已升迁。他要求子女族人甚严。儿子回陕参加考试,他唯恐利用权势不法行事,叮嘱儿子考前不许“见客”“见长官”。跟随家人“勿上街”,力杜嫌疑,以正自身,要凭真才实学考取功名。 王鼎关心国计民生,理财有方,被誉为嘉庆、道光的理财能手。道光七年(1827年)新疆张格尔在英国殖民主义支持下发动叛乱,攻城掠地,割据一方。清廷令长令率兵讨伐。王鼎均衡度支,保证了军需,卓有贡献。平叛后得到赏戴花翎,绘像紫光阁的殊荣。在整顿天津长芦盐务,两淮盐政上,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促进了盐商经营,扭转了盐课拖久危局,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对教育、社会公益异常关心。一生视学江西,一分校会试,两主浙江张试,四主顺天乡试、二主会试,所得多奇杰士。任江西学政,常入基层督查,垂刻《朱子小学近思录》、《六事箴言》等,充实教学内容。在外做官仍心系故乡,曾为蒲城尧山书院捐款,以供经费。他为倡办义仓、义田。一次主持家务的四弟对地方捐稍有犹豫,知道后写信严责:“弟所见殊欠老成。此等义举……弟当毅然行之……”态度鲜明,诚心感人。王鼎生活检朴,克已奉公,怜恤民苦。在治黄工程中,以74岁高龄,且背患疮疾,亲临工地指挥,紧张时竟八日不返公寓,困时和衣卧于轿中。为赶工期,不避严冬,春节也在工地度过。吃饭时买民夫食物,他告诫督工人员“大工之役,终日胼胝于风雪水口中”、“工程全赖若辈”,要大家爱惜民力尊重民工,赢得爱民如子的口碑。 王鼎忧国忧民,忠贞爱国,晚年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捍为领土主权,与林则徐一道,同穆彰阿、琦善为代表的投降派作了殊死斗争。他尸谏殉国的壮烈之举,成为后代志士的楷体。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为推卸战败之责,将林则徐革职,发配伊犁。不顾个人安危,奏请让林襄办河工,想给林则徐一个“立功赎罪”机会,以便求朝廷重新起用。不意治河工程庆典之日,道光却急令林则徐“仍往伊犁”。星夜兼程进京,向道光力荐林之贤,并面叱穆彰阿为祸国的秦桧、严嵩。道光未听。次日又廷诤,道光仍不听,抽身欲走,鼎牵衣苦谏:“皇上不杀琦善,无以对天下;老臣知而不言,无以对先皇!”道光气恼,甩袍下殿。绝望中,于1842年六月八日夜效法春秋时卫国史鱼尸谏故事,自缢于园明邸所。以死相谏意在以血醒君。其遗折中疾呼“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王鼎死后,清廷为掩盖事实真相,称为暴亡,大规模祭葬,追封追赠,但真相终为世人所知。林则徐在戌途中惊悉噩耗,痛失知音,写下“伤心知已千行泪,洒向平沙大漠风”的诗句。清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给予王鼎尸谏高度评价。他把刚直不阿、疾恶如仇、风骨嶙峋的王鼎比作直臣史鱼,比作屈复,比作忠心保国反遭诬陷的周公。王鼎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近代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历史上,确实是一位名垂千古的爱国名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