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发展的真的太快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改变,居住的环境也在改变。 在这期间,苏州的一些风景开始逐渐退出我们的视野,但幸好还有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下了那些已经消逝的苏州风景…… 这张老照片上的城门,不是盘门水城门,而是葑门水城门。 葑门在历史上屡废屡修,但在1958年后,葑门的陆门,城墙,水门被陆续拆除。 其实苏州的古城门中,仅有胥门,盘门幸存。阊门,相门,娄门,齐门,平门均在解放后被陆续拆除。 后来阊门于2006年重建完毕,相门于2012年重建。 横塘亭子桥,原名横塘普福桥。明万历年间修造,1969年因运河拓宽,横塘亭子桥被拆,被改造为水泥桥,仍然沿用原名。 2004年9月,运河横塘段上的亭子桥,被重型货船撞击,桥身顿时倒塌,这座桥至今仍没得到重建。
钱万里桥于2009年重建,被改成了三孔钢筋混凝土梁桥,桥西南堍原有苏州城区最大的小商品市场——钱万里桥小商品市场,也于2012年关闭、拆迁。新市场搬迁至市区西北郊的虎池路88号,仍沿用“钱万里桥”名称。
1981年,枣市桥被拆除后另建新桥。
壶园后来归苏州仪表元件厂管理和使用。 1959年至1970年壶园基本保持了原貌,在较长时间里作为职工工余休息之场所。 1970之后,北面主厅被零部件车间胶木班所用,由于转为生产场地,园内面貌开始凋零,园林构件有所损坏。 1973年,壶园因工厂扩建综合大楼而被拆毁,现壶园旧迹已荡然无存。
但是很多80后就是在学会了用刀叉,尝到了罗宋汤三明治。如今开明西餐厅早已消失了,看看03年的菜牌吧,还记得你第一次和谁一起去的吗? 曾经的观前街有名声在外的老字号,也有长期驻扎夜市的“野牌子”。 还记得小时候吃过晚饭跟在大人屁股后面“荡观前”的情景吗?华灯初上,观前街两旁的路灯下,沿街小摊一眼望不到尽头。吆喝声,叫卖声,玻璃摆设、衣服鞋帽、首饰发带……各具特色的小商品,你还价,他不卖,不要太闹猛哦!观前夜市是一代苏州人最难忘的成长记忆。
直到在80年代之前,水泥船都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利用纵横交错的水路,苏州城乡的居民穿梭来往于之间。
这种老式公交车又被叫做铰接车,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前后两节车厢之间有转盘连接,这个转盘非常有趣,特别是转弯的时候人站在上面也会跟着转动。小编小时候就喜欢站在转盘上,为此老被大人训斥。 80年代末苏州第一批私家车出现,没错,就是这种三个轮子的车,你有没有坐过? 因为外形比较像蛤蟆,所以被叫做赖团车。 苏州那个时候都这样采菱角卖菱角。有人可能会以为卖菱角的这是坐在大澡盆里,不过苏州人都知道,这个叫菱桶,不过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1928年顾再康集资营造东吴乾坤大戏院(开明大戏院),同年陶寿荪开办大光明电影院,1934年陶寿荪接管该戏院,苏州大光明从此成为姐妹电影院。 这里一度是青年男女的约会圣地,当时恋爱的年轻男女,有哪对不来这里看电影的? 如今看来略微有些惊悚的照片,在当时其实是很普通的事情。学校大扫除日的时候班级之间互相比拼,爬窗户擦玻璃,打扫厕所再正常不过了。小编在读小学的时候,就曾经爬到五楼窗外擦玻璃。 现在的孩子恐怕就没这个机会了,老师也不敢让他们这么做了啊。 生煤炉是老苏州们一项庄严而又隆重的仪式,因为这早上煤炉要是没生好,这一天就别想吃饭了,只能吃西北风。
这张照片里,当时还是吴县评弹团年轻演员的施斌在钮家巷纱帽厅书场和吕晓燕一起唱评弹。对于老听客来说,一杯茶可以津津有味的听一天。 这些已经消逝的苏州风景,已经成为苏州人记忆中的符号。老照片忠实地记录下了这些瞬间,让写真套餐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