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笙,是苗族同胞用杉木筒和苦竹管制作而成的一种吹奏乐器,极富民族特色。它是苗族同胞在农闲之余传情达意、抒发对生产生活的愿望、理想的一种载体,带有很深的民族文化印记。
它的制作非常讲究,材料上,要求用节道均匀、粗细一致、直径约1-3厘米的苦竹管和杉木筒制作。安装铜片发声。
其做工更加考究:芦笙由杉木吹气筒和6根苦竹管组成。6管按吹奏姿势形状分,右上为1,左上为2,右中为3,右下为4,左下为5,左中为6。1管是主音管,全部是羽调起音(“6”),其它是配音管。主音管安装2片发声铜片,其它配音管安装1片。安装时,铜片上切割的振动发声片朝向自己。按主音管的音高不同,芦笙分为大芦笙(G调笙)、中芦笙(C调笙)和小芦笙(F调笙)三种,各有6个音。另有5管芦笙,分C调和G调两种,有7个音。C调笙,主音管长约27厘米;F调笙,主音管长约18厘米;G调笙,主音管长约54厘米。 
制作用的杉木,直径一般约2-4厘米,上小下大,均匀递减。下粗部分约20厘米,按两管一排安插竹管,每排约1.5厘米。竹管和木筒成75度至90度角,75度角的便于吹奏,90度角的便于表演。竹管尖头按起调安放扩音管5根或6根。竹管上的音孔距木筒约3厘米,主要便于手指按放。竹管可随时取下,木管可分成两截,便于携带。
发声铜片用熟铜磊制,一般长约1.3-3厘米,宽约0.5厘米,短的用于高音,长的用于低音。在铜片中央按上窄下宽的“梯形”凿出下连的发声振动片,其约占铜片的三分之一。
海发的芦笙制作,代表人物有罗大学、王海生、张发荣等,他们共制作了1200余把芦笙,海发芦笙表演队获奖40余次所用的芦笙都出自他们之手。
——责任编辑:李长元 ——信息来源:海发村村委会 ——信息所属: 六盘水 水城县 青林乡 海发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