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乐常识】中国吹管乐器; 【中国作曲家】赵元任简介

 晨钟声鸣万物欣 2020-08-18



中国乐器

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笛算起,我国乐器可考的历史已有八千余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民族乐器同时兼收并蓄外族外域的乐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中国乐器体系。根据古今文献记载,我国乐器达1000余种(其中部分重名),现存约500余种。按照乐器发音原理可分为气鸣乐器弦鸣乐器体鸣乐器膜鸣乐器,依照乐器演奏方法则又可分为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


由民族乐器组成的乐队称为“民族乐队”。常见的组合形式有如下几种:以丝弦乐器(包括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组成的小型乐队称“弦索乐队”;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为主的小型乐队称“丝竹乐队”;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丝弦乐器为辅的小型乐队称“吹打乐队”;以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与打击乐器组成的综合性乐队称“民族管弦乐队”。

(一)吹管乐器

民族乐队中的吹管乐器,皆为气鸣乐器。有的有吹孔,如笛、箫;有的用哨子,如唢呐、管子;有的带簧片,如笙。虽然它们音色各不相同,但都能演奏流畅的旋律,具有丰富的表现力。除箫外,吹管乐器的声音一般比较响亮。

1.笛  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旋律乐器,常用于独奏与合奏。因横持演奏,亦称横笛、横吹。竹制,上开吹孔、膜孔各一,按音孔六个,尾部常有二至四个出音孔,音域可达两个八度以上。竹笛源远流长,《诗经》中提到的“篪”[chí]就是一管多孔的横吹乐器,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后也传入了横吹。今流行之竹笛,按形制可分为梆笛和曲笛。前者音色高亢,因为梆子戏伴奏而得名;后者音色醇厚,因为昆曲伴奏而得名。

2.箫  常用于独奏或琴箫合奏。竹制,竖吹,亦称洞箫。汉魏时期称“篴”[ dí ]唐宋时称“尺八”(长约一尺八寸)。现代箫长约80厘米,上端利用竹节封口,封口处开一吹孔,管身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下端背面另有出音孔。箫音量较小,音色柔和。

3.笙  中国民族乐队中重要的和音乐器,可用于合奏、伴奏与独奏。笙历史久远,商代甲骨文中的“和”字即小笙。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为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距今两千四百多年的十四簧笙。笙由笙斗、笙苗和簧片三部分组成。笙斗最早用匏(葫芦)制,唐时改为木制,现代为铜制。笙
苗即笙管,竹制,排成马蹄形装在笙斗上。簧片早期用竹或芦苇制成,现为铜制。

4.管  中国民间吹乐队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古代称“筚篥”[bì lì]或“芦管”,约公元四世纪时由新疆传人中原。木制,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管口插一芦苇制成的哨子竖吹。管有大、中、小三种,大管长约33厘米,中管长约24.5厘米,小管长约18厘米。管音色粗犷高亢,是北方吹打乐中的领奏乐器。

5.唢呐  广泛流传于亚、非、欧许多国家。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的音译,金、元时传人我国,明时已为民间吹打乐队普遍使用。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亦称“海笛”。由哨子、芯子、杆、铜碗等部分组成。杆为锥形木管,上开八个按音孔(前七后一)。杆的上端装细铜管(芯子),铜管 上端套以苇制哨子。杆的下端承接一喇叭形铜碗 ,以美化音色和扩大音量。 唢呐音色高亢明亮,常于民间喜庆、节日场合中演奏。

6.排萧  流行于中国以及欧洲拉丁美洲国家。我国古代称[yuè]、“箫”,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宋以后民间失传,只用于宫廷雅乐。目前所见最早实物为曾侯乙墓出土的十三编管排箫。排箫一般以竹(也有用木、石、苇、陶土等材料)为管,将长短不一的管按音高顺序并排固定在一起。木制排箫音色圆润柔和,竹制排箫音色明亮。

7.巴乌  流行于中国云南地区的彝、苗哈尼、傣等民族。管身竹制或木制,上开八个按音孔
(前七后一,也有四孔五孔等),一端侧面开吹孔,吹孔内嵌入尖三角形铜制簧片。巴乌有横吹、竖吹两种。管粗者横吹,将簧片置于双唇间,多用于独奏或为舞蹈伴奏;管细者竖吹,口含带簧片的上端,可边吹边舞。巴乌音量较小,音色柔美。

8.葫芦丝  流行于傣、阿昌、佤、德昂和布朗等族聚居的云南德宏、临沧地区,又称“葫芦箫”,和“巴乌”是姊妹乐器,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常用于吹奏山歌、农曲等民间曲调。葫芦丝由葫芦、竹管和簧片三部分组成。整个葫芦做气室,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不同的竹管,竹管部分镶铜质簧片,中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按音孔“前六后一”,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设簧片,不开音孔(指传统葫芦丝),只能发出与主管的共鸣的和音。通常左面附管发“3”音,右边附管不发音(或发低音“6”音)。

9.芦笙  气鸣单簧振(多管)乐器。 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苗、瑶、侗、壮、彝等民族居住区。今芦笙形制,由气斗和簧管两部分组成。奏时吹吸均可发声。芦笙的曲目数量很多,不同场合演奏不同的曲目。传统的代表曲目有《诺仲德之歌》、《和调》、《大悲和》、《赛调》等。



中国著名作曲家(2)


赵元任(1892―1982)   语言学家、作曲家。字宜重,号一敬,祖籍江苏常州,出生于天津。1910年秋,以名列第二的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学校公费生赴美留学,先后入康乃尔大学、哈佛大学学习,1918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任教于清华学校。1921年再度赴美,在哈佛大学钻研语言学,同时在该校教汉语和哲学。1925 年初夏再次回国,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国学导师兼哲学系教授。1929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语言组主任。1938年秋,应邀赴美国夏威夷大学讲学,从此全家定居美国。赵元任先生不仅是语言学大师,而且在音乐方面也卓有建树,一生中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100多首音乐作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抒情艺术歌曲,如《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也是微云》、《海韵》、《听雨》等。赵元任的歌曲创作很注重歌词与曲调的结合,音乐形象生动鲜明,有着特别浓厚的“中国味”



笔者手机码字整理,如有纰漏之处请各位老师以及广大音乐爱好者批评指正。
注:参考书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音乐殿堂·基本乐理与音乐常识卷》(俞子正 郑世连主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