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志怪到传奇:《聊斋志异·香玉》篇的故事原型与演绎

 wangyong670 2015-11-21

   摘要:考证发现,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香玉》有自己的故事原型,经过文本比较可知,蒲公以自己高超的文学创造力,对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从而使故事完成了从粗陈梗概、搜奇记异的志怪到叙述宛转、摹绘如生的传奇的转化。
中国论文网 http://www./4/view-2014896.htm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香玉;故事原型;演绎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清康熙壬子年(1672)夏日,时年32岁的蒲松龄(1640-1715)与同乡友人唐梦赉(顺治六年进士,授翰林院检讨)、高珩(崇祯十六年进士,入清官至刑部右侍郎)、张绂(地方名士)等八人同游崂山。游历经过唐梦赉著文有记,其《志壑堂文集》卷十二《杂记》载:“壬子之夏,游劳山,见海市。时同行八人。初宿修真观,历上清、下清庵,登八仙墩,水尽山穷,连天一碧。再宿青玉涧,观日出。” ①
   蒲松龄一行在崂山饱览山海景胜,并在崂山返辕岭(即翻燕岭、今称返岭)看到了难得一见的海市蜃楼奇观,唐、蒲等人愕叹兴奋之余,留有诗作多首吟咏此事,蒲松龄的诗作为七言古诗《崂山观海市作歌》。他们留宿于宫观中,盘桓山中多日,蒲松龄还写有《题白云洞》、《西江月?崂山太清宫》等诗词以称颂崂山风景之秀奇 ① (P109-111) 。
   尤为难得的是,此行蒲松龄搜逸写奇,整理记录、创作了多篇事关崂山的传奇、奇怪故事,今传本《聊斋志异》尚保存有《香玉》(卷十一)、《劳山道士》(卷一)、《海公子》(卷三,东海古迹岛为崂山近处海岛)、《?石》(卷二)等篇,涉及崂山周边近地即墨、胶州事亦有《罗祖》(卷七)、《莲花公主》(卷五)、《阳武侯》(卷五)、《柳氏子》(卷五)、《黑鬼》(卷十一)等多篇。
   崂山太清宫(俗称下清宫)关岳祠旁旧有小亭,道人名曰:“写书亭”,宫中传言蒲松龄先生游山时借宿宫中,曾坐于亭中,构思撰写了《聊斋志异》中传奇名作《香玉》、《劳山道士》二篇 ② (P31)。二篇故事营构奇妙、想象诡奇,播扬了崂山盛名,为山增色甚多,今日游客纷来往往据此探踪寻迹,求索盎然。但是二篇是否确在崂山写就,并无确凿证据,或许一如宫中耐冬花树“绛雪”的立名,不过是蒲公聊斋故事远播后,宫中道人的攀缘附会罢了。
   然而故事却并非全然与崂山无关,唯以背景场域托名或依附,情节人物全然是蒲公的杜撰虚构。譬如《香玉》篇,经披阅资料知,其有写作前的故事原型,这就是流传在崂山宫观中牡丹花示奇显异的传说。
   《香玉》篇为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篇制较长的作品,约2500余字,写的是人异(妖)相恋的爱情故事,其人物摇曳生情,情节开合多姿,意境奇幻瑰丽,乃为《聊斋志异》中人皆熟知的名篇。故事梗概如是:
   胶州黄生读书借住于崂山下清宫,遇逢白衣红衣女子香玉、绛雪,心生爱慕之思,痴情感动了香玉,二人遂交好欢会,情洽日笃。孰料,香玉原身植株白牡丹为即墨蓝氏游宫所爱,移植家中。其先香玉惨别,黄生乃悟香玉为花之精灵。为人掘走的白牡丹随即枯萎,黄生闻信大恸,作诗临宫中牡丹旧穴哭吊。孤寂凄冷中,幸得香玉友耐冬花所化绛雪的时时劳问慰藉。黄生痴情感动花神,使花鬼香玉再会黄生。在香玉教导下,黄生精心呵护旧穴,花芽萌蘖,牡丹再生宫中,二人欢洽如故。十年后,黄生病殂,依约化身五叶牡丹,厮守于白牡丹之旁。又数年,五叶牡丹无花被道士砍斫,随之牡丹花(香玉)、耐冬花(绛雪)相继憔悴亦亡。 ① (P499)
   蒲公营构的三人纯美明净、不离不弃的爱情、友情故事令人读来感喟称绝。
   但蒲公游山之前,崂山宫观中已有白牡丹显异死而复生的传说。明代高弘图《崂山九游记》中有如是故事的记载。
   高弘图(1583-1645),《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为其本传,明末山东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崇祯帝时官至工部右侍郎,耻与魏党、宦官共事,乞休归家十余年,其间筑“太古堂”于崂山居住,后再起为官,南明福王时,任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南明灭后,绝食殉国。居崂其间,崇祯十二年(1639)农历五月游山后,著文《崂山九游记》。是文收于明末黄宗昌所著《崂山志》及同治版《即墨县志》中。文中记载了其游历到崂山上清宫(在下清宫后山)看宫中白牡丹时,道人讲的神异故事:
   宫有白牡丹一本,近接宫之几案,阅其皴干,似非近时物。道士神其说,谓百岁前,曾为有大力者发其本,负之以去。凡几何年,大力者旋不禄。有衣白人叩宫门至,曰:“我今来!我今来!”盖梦谈也。晨视其牡丹旧坎,果已归根吐茎矣。大力者之庭,向所发而负者,即以是年告瘁。事未必然,谈者至今不衰。复指宫后两枯柏,亦神物而有年,忽若羽化,不知何因,仍听其戟立宫庭,无敢擅伐取。余叹曰:“山灵实呵护之,松柏未尝凋也。”宫之花树有此生死两异,虽两咏之,颇似为向之有大力负牡丹去者解嘲。游八。①
   可见在蒲松龄游山三十年前,崂山就已经有了宫中牡丹被移栽,死而再生宫中的故事。
   蒲公游山后十年,清康熙二十年(1682)左右,即墨人纪洎游崂,著文《劳山记》,文章存于地方文献中。20世纪40年代,蓝水著《崂山志》载录,文中亦记载了这个传说,略详尽于高弘图所记:
   北顶有名烟霞洞,是吾邑马山东刘仙姑修真处也,一派秀色,胜上清多多矣。更奇哉,殿前有白牡丹一墩,道人相传,吾邑蓝侍郎游此,值花方开,爱甚,迨秋即遣移取。是夜,道人梦一白衣美人告曰:“我今要去,至某年某月某日方回。”天明,蓝官持贴来取,道士详记壁上。届期,道士又梦白衣美人告曰:“师傅,我今回矣。”晨起,趋视旧窝,发芽皆带花蕾。道人即奔县诉之蓝公,同至东园,则花果槁矣。二百年来,此花尚存,花之神也、仙也,千古浪传。② (P97)
   故事发生地点由高氏所记上清宫(蒲公记为下清宫)迁移到了明霞洞(上清宫东北不远处),地点迁移是传说故事常有的特点。其中蓝侍郎(《香玉》篇所言即墨蓝氏)当为即墨人蓝章。蓝章(1453-1525),即墨名宦,明成化甲辰(1484)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万历版《即墨志》有小传,弃官归休,自号“大崂山人”,筑华阳书院,时居崂山。
   可见,崂山宫观流传的牡丹显异复生传说正是《香玉》篇的基本筋脉,《香玉》篇有自己的故事原型,可以肯定其当为蒲公游山时听到传说后的演绎发挥。据纪洎所记来看,《香玉》篇应非为蒲公游崂时写就,否则蒲文当传写于崂山宫观中,其后纪洎所记牡丹故事便应背于高氏所记而倾于蒲公所撰。
   蒲公游山前后的数十年间,崂山南部宫观(上清宫、下清宫、白云洞俱在崂山南部)生长有古本白牡丹,宫观中一直流传有牡丹去后显异再生的传说。之所以流行如此传说,其意当如干宝《搜神记》自序所言,以求“发明神道之不诬也”① (P1),亦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谈及六朝鬼神志怪时所说,以之“张皇鬼神,称道灵异” ② (P24),是崂山道士的自神其教、自圣其地而已,从文体来看当归于“志怪”一类。
   而蒲松龄据此传说而为的演绎之作,“虽尚不离搜奇记异”,然而“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粗陈梗概”之志怪故事原型相比,“演进之迹”甚明,是“有意”而作的“小说”,一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为唐传奇文所作的概括 ② (P44),《香玉》篇正是一篇“传奇”之文。
   与约略记异的志怪传说相比,《香玉》篇演进之处甚多,著者用意颇费心机,故事演绎着力甚著:

   其一,增加了人物。原传说中只有三者:白衣人(牡丹)、宫道士、移花者(大力者、蓝侍郎),蒲文增加了书生黄生、绛雪(耐冬花所化,崂山宫观中多经冬不掉耐冬花,花为红、白二色,黄宗昌《崂山志》记其为明初张三丰自海岛移来繁衍)以及黄生之妻、子。白牡丹所化美人取名“香玉”,人物关系的中心,由白衣人(牡丹)与宫道士二者间变为香玉与黄生、绛雪三者之间。
   其二,故事中融注了情感。传说只在述异,无有情感附丽,受众闻知的感受只有愕异,而蒲文所作的情感渲染是其主要着意所在,志怪故事变成了动人肺腑的爱情的聚合离散,同时着墨营造了香玉与黄生、绛雪三者间纯真互助的友情,爱情、友情故事变幻在宫观之中,附丽在草木之上,上演在人妖之间,读来令人感动,有一种审美的愉悦。
   其三,发展了情节。牡丹花魂归来、原身再生,才子佳人再聚或曰生旦团圆,是往昔文人布局故事的惯常之设,作为一个才思卓异的文学家,是不会满足于如此故事的寻常构织,而异峰又起,蒲公创设了人死而化异的情节。黄生化身牡丹,黄生、香玉、绛雪三者同时殒亡,实现了对于爱情、友情的生死相携与终生守候。爱情有离合聚散,友情有相慰相救,故事枝节层生,情节波澜迭起,自有其引人入胜的动人之力。
   其四,塑造了朗然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人物性格。黄生之痴情执著而略显轻狂,香玉之风流蕴藉而稍有迎合,绛雪之侠义热忱与孤芳自洁,诸般性格在篇章纡徐有致的叙事中油然而出,其形象栩栩如绘,仿佛使人可触可感。
   其五,故事细节营造亦颇具匠心,人物对话、诗赋拟制无不前后照应,无有瑕疵。《香玉》篇,语言典雅优美,故事奇幻瑰丽,人物栩然生动,不愧为大家之制。
   蒲松龄匠心独运,其高绝之文学创造力,高超情节演绎、情感渲染之技巧,于中可见一斑。但蒲公如此敷衍故事的手法,却曾遭纪晓岚的批评,盛时彦《姑妄听之》跋转引纪氏言曰:“《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之笔。”因为其书“一书兼二体”, 纪氏指责《聊》同时有“小说”、“传记”笔法――即今言志怪、传奇笔法,纪氏言:“今燕妮之词、?狭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从何而闻见之?又所未解也。” ① (P517)纪晓岚对于蒲松龄传奇(传记)演绎志怪(小说)的写作手法颇有微词。
   但是,经过与故事原型的文本比较,由志怪而变传奇,我们体悟了蒲松龄高超的文学创制之力。纪晓岚的指责之言,今天我们看来正是蒲公的高妙之处,也是其作品流传后世之所以动人心魄的所在。否则,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只会是一个叙事简略而民间常闻的志异故事。由此而知,蒲公并非只是一个乡间异事或民间故事的搜集者、记录者,他主要还是一个创造力甚高的文学创作者。
  (责任编辑 谭 莹)
  
  收稿日期:2010-10-11
  作者简介:孙克诚(1968-),山东即墨人,文学硕士,青岛科技大学传播与动漫学院副教授,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国学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
  ①蒲松龄年谱,淄博市情网,www.zbsq.省略/html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4/view-2014896.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