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院落,便进入到了一个花木扶疏、老藤虬枝的小院。翠竹丛中,黑色大理石底座上雕刻着蒲松龄的全身坐像,右手捻须,左手持书,凝视前方,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穿过双层小角门,步入聊斋小院,只见一间朴素清雅,茅草盖顶青石为基的农家小舍,正房是蒲公的书房,一部流传几百年的《聊斋》在此陋室中诞生。门前院内两株石榴树,古建筑与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题诗赞曰:“繁花古木映庭除,陋室三间写异书。”
去山东旅游,少不得去拜谒蒲松龄故居。这便是“撞”入故居的第一印象。
蒲松龄十八岁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秀才,再去参加乡试,想中个举人好做官。也许是命中注定没有官运,他连考八次,次次发榜时就是看不到自己的名字。老婆刘氏说:算了吧,认命吧。从此,老蒲断了做官念头,跑到几十里外一户毕姓的大户人家当起了家庭塾师。这毕家主人曾在朝廷里做过户部尚书。毕家藏书万卷,又待老蒲不错,老蒲在此饱读诗书,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家教几年,老蒲在老毕家书看多了,也很想自己写部书,写点东西留人间。蒲松龄是在四十五岁时去当的家教,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创作《聊斋志异》的。

有种说法是,蒲松龄为了写怪异小说,在他家乡东门外的柳泉旁边摆了免费茶摊,请远近老乡和过路的客人喝茶讲奇异故事,晚上收摊回家再把听到的故事加工成小说。这是《三借庐笔谈》里说的,鲁迅先生早就分析了,说不太可能。当时蒲公家里有时连锅都揭不开,怎有闲有钱优哉游哉摆茶摊。比较可信的情形是,蒲公除了道听途说、广搜志异故事外,经常从古人书里找素材。后世专家研究说,《聊斋志异》中有不少篇什,是受前人作品的影响和启发。大概有一百篇小说是改写前人作品。有的前人作品非常简单,只几十字或百来字,蒲公就把它铺衍开来,创作成一篇篇带着自己想象的人与鬼之间亦真亦幻的小说。
那些“人鬼情未了”的故事写了五年,也就是到蒲公五十岁时,书是写成了,但穷得家徒四壁的老蒲,哪有钱送书到印坊去付印。那时,文人墨客出书都是自己掏钱的,老蒲掏不出钱,书自然出不了。他只得仰天长叹,自吟一首七绝:“《志异》书成共笑之,布袍萧索鬓如丝。十年颇得黄州意,冷雨寒灯夜话时。”七十一岁那年,地方教育部门看蒲松龄可怜,援例给了他一个贡生。七十六岁那年,老蒲因妻子去世忧郁成疾,倚窗而卒。《聊斋志异》 的刻印出版是在他死后五十年之后的事了。这时候蒲公什么也不知道了。
人世间有不少事情总有两面性。老蒲虽与仕途无缘,但他用写作来救赎自己不幸的命运。如果老蒲考上功名,在清朝或许只多一个县太爷级别之类的平常官僚,中国文坛却少了一个名扬海内外的传世作家,世人也很可能看不到《聊斋志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