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寒器 2015-11-21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我是一个喜欢拍照片的人,当然,现在流行的说法是摄影,听起来高大上一点。尽管在这个相机如此廉价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相机,但能称得上摄影的,可能仍然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人罢了。不过呢,谁都不会介意往自己脸上贴点金,所以我也就随大流说摄影吧,但归根结底,作为一个自认为发烧友的我其实更喜欢折腾器材。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从2013年购入D7000开始,陆续的折腾了也快2年了,惭愧的很,没出过什么大片。这倒是很正常的事情。如同我朋友评价我——活动范围不超过住宅100M,风景大片什么的肯定是无缘了,而作为一个单身青年,拍妹子人像自然也没我的份,顶多是拍拍我那些数码玩意罢了。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关于这部机器和当时折腾的那些镜头以前的帖子写过,虽然没什么高端货但也玩的很高兴,穷乐呵嘛。但是,如同玩耳机的总想上音箱一样,APS-C画幅的相机虽然够用了,但心里总还是想着全画幅如何如何,再加上全画幅机身价格一降再降,所以换器材也就提到了日程之上。

CNSP的艰难抉择

本来想着换个D610机身就行了,镜头不准备折腾,但D610那玩意除了是个全幅之外,也没比D7000强多少,什么底大像素高之类的对我来说没啥意义。本身就是个人爱好,室内上三脚架,无需手持,ISO随便开个200 400都可以,你告诉我全幅ISO多少可用根本就是废话。而拍出来的图也无非就是发个Q群或论坛之类的,附件尺寸限制着,整个几十M的高像素大图也没用。当然了,这些其实也都是废话,本质是我看不上D610,有没有看上的?有,DF,那个真是太毒了,虽然操作手感不怎么样,但那叫一个亮骚呀。但是,问题来了——价格,单机1W3的价格不是承受不起,而是觉得不值,预算就那么点,上了高价机身就买不起镜头,而单反玩到最后,玩的还是镜头。

尼康家的东西高价的舍不得,低端的看不上,那就只剩下换门一条路了,主流的DSLR无外乎就CNSP那几家,不用尼康了就在剩下的几个里选吧。宾得首先排除了,虽然做工好给的多,但没全幅是硬伤,而且看看他家现在的产品线,大把DA头,就算哪天宾得狠心出了个全幅,你都找不到新款全幅头用,老头?别闹了,三公主再美也扛不住岁月的侵蚀。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佳能,其实最开始我是考虑过佳能的,50D那机器拿在手里感觉就是一铁坨子,非常扎实,价格也不贵。但我是不喜欢买二手货的,而佳能的新品就不评价了,6D用过几次,同事的70D就在我手上,我只能说肩屏旁边那几个快捷按钮的设计真是神奇的不行不行的。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既然CNP都放弃了,那也就剩下SONY了,其实无论是玩相机的还是玩耳机的,SONY的产品一向是很神奇,出了名的三快——更新快、掉价快、折旧快。更新快——相机还差点,便携播放器那是每年都要出新品,外观多少改了点,但里面总是换汤不换药;掉价快——买SONY第一批产品的基本就是坑,不能说腰斩,但等个半年看看,打个七折是妥妥的;折旧快——刚买回来倒是新鲜亮丽的,但掉漆啦、掉字啦之类的事情那是家常便饭,不信就看看当年的动圈之王EX1000,不掉漆还真不多。

你看看,这一顿吐槽,貌似就没有能买的了,只能矬子里面拔大个了,经过复杂缜密的思考(其实就是掂量一下自己兜里的银子),最后入了SONY A7M2K+VG-C2EM+VM40 1.4+FE90。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好玩但同样蛋疼的A7M2

A7M2是个很好玩也很强大的东西,好玩的地方就在于转接,这也是我选择A7M2的理由,高中低档各类镜头都可以转接,虽然不是原生卡口,但若论能用镜头之多,单反肯定是比不了的。EVF可以实时显示光圈快门的组合效果,峰值对焦更是大幅度提升手动镜头对焦效率,再加上新加入的五轴防抖,用A7M2不玩玩转接真有点对不起SONY的设计。何况即使不转接,本身可用的镜头也很多,FE系列就不说了,种类虽然少点,但以G头和ZA头为主。再加上通过官方转接环可以直接用A口镜头,无论是廉价好用的还是高品质牛头都不难找,而且目前能自动对焦的原生卡口蔡司头只有索尼一家,德味+方便,那吸引力,你想想吧。体积上就更不用说了,微单/单电先天的优势。简单地说就是——好玩好用,想折腾有的是办法,想省事也能提供全套解决方案。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但是,A7M2蛋疼的地方和他优势的地方一样多。能转接是没错的,但转接的大多是什么头呢?单反头?老头之类的全开紫边那是家常便饭,而且那个时代的镜头可是实打实的全金属,一个个铁坨子都不轻,重量体积之类的优势基本就没了。转旁轴头?体积重量倒是不担心,但名头价格可不比现在的新品便宜多少,而且大光圈的不多。新品除了高冷的徕卡之外大多是日本货,VM系列便宜但画质就差了点,ZM系列价格基本就和ZE、ZF2差不多了,而且很多ZM镜头光圈还比同焦段单反头小。

那么不转接看看原厂镜头呢?A口头我没用过,FE镜头虽然精品很多,但这些牛头就没一个廉价货,比同类型单反头贵是必须的。便宜点的比如FE35 2.8,额,2.8光圈的35定焦?貌似十多年前的CN35定就是从F2开始的吧?你这玩意还卖3K+,给我一个不选择VM35 1.4的理由。眼下恒定F4的小三元虽然是齐了,但大三元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相对冷门一些的200定300定之类的不强求,但常用的24定、85定、135定也没有,微距就是单蹦一个90 2.8,鱼眼是通过附加镜实现的,至于移轴,我估计五六年以后也未必有戏。虽然A7M2对外可以说有优秀的机身和强大的镜头,但你想一想,这套组合基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狠心砸钱上原厂牛头,要么只用机身镜头转接,想找一个原厂廉价好用的组合?你还是看看CN的产品吧。

当然,这些都能忍,牛头贵点也认了,谁让人家挂着蔡司小蓝标呢,但这个续航咋办?A7M2机身不大电池自然也大不到哪去,再加上EVF取景,这个可怜的续航你想想吧,单反一块电池拍一千张并不是难事,而这玩意要想拍一千张,额,也不是不行,你准备三块电池吧(如果是屏幕取景三块还不一定够)。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解决办法是原厂手柄,不过就这样续航充其量也就是单反的一半,而且挂上手柄,体积重量之类的优势彻底就没了。你看这是不是个好玩但很蛋疼的东西?

转接镜头是个大坑

当初用尼康的时候就玩过几个手动老头,画质放一边,那操作手感是没得说的,作为一个用来玩的机器,A7M2当然也要转接,不过转什么头就是个问题了。排除那些自动转接环的玩法之外,常见的转接手动镜头无非是两类:1.原卡口机器已经停产甚至消亡的镜头,2.原卡口机器价格偏高或机器性能不尽如人意的镜头。

第一类就不用多说了M42、FD、Y/C之类卡口镜头都是,从NEX机器一出来这类老头一下子就焕发第二春了,名头也比较多,而且花费不多的钱就能玩玩当年高不可攀的牛头,算是经济实惠的玩法,不过这些老头往往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便宜归便宜,要是真迷上这个那也是个大坑。对于我这个不喜欢停产二手货的人来说,这个方案显然是放弃了。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第二类中的前者指的是M口镜头,典型代表就是徕卡,这玩意有多毒不用多说,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器材党,只要你摸过一次,中毒这个结果基本就跑不了了。不过徕卡数码机身真不是一般的贵,而且旁轴这玩意适合把玩却不适合使用,先天结构决定近距离对焦不行,自动对焦更是想都别想。装文青拿来扫街拍人文什么的可能还凑合,拍个小东西特写微距之类的,这辈子我看是没戏了。但是机身舍不得买是一回事,镜头之类的使使劲还是可以摸一下的,毕竟德味、奶油般焦外之类的词看多了总是会中毒的。后者则是特指三公主镜头,这仨头绝对是毒物,但宾得迟迟不出全幅也是让人迷醉,人家特殊的焦段要的就是那个独特的视角,接个残幅机感觉就差多了,日后我也考虑上个福伦达K-E转接环+FA43 1.9,不过那都是以后的事情了。

想明白了这事,转接自然很简单了,没新品的不要,价格高的买不起,外观一定要亮骚,操作手感一定要好,体积重量还不能太大,这么一看似乎也就剩下VM系列镜头了,而我选的是VM系列镜头中最廉价的产品之一——VM40 1.4 MC。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这是一枚由日本COSINA制造的M口旁轴镜头,虽然挂的是福伦达的牌子,但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福伦达除了牌子之外没剩下啥东西,尽管我们可以回想当年的历史幻想一下这个镜头是如何德味的,但对于VM系列的大部分镜头来说,这不过是消费者自己YY罢了。与同厂的ZM系列镜头不同,VM系列似乎充满COSINA独创的东西,结构命名什么的大多随心所欲,镜头结构也是五花八门,要么是老头设计小修小改,要么干脆是自己炮制。

VM40 1.4 MC就是这么一个抄袭修改的产物,采用6组7片设计,类似当年徕卡35定的结构然后略微改了点,只不过抄的哪一个就不太清楚了。MC意味着多层镀膜,相应的还有个SC单层镀膜版本,价格上顶多差50块。造型和现在的单反头比差异比较大,但在旁轴头中这个样式就比较常见,前置光圈和月牙对焦扳手可以让你YY一下徕卡头的操作。作为日货,做工用料是没啥可挑剔的,虽然便宜但也是全金属镜身,注意是全金属,不是FE90那种铁皮的。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这个镜头的特点一个字就可以概括——糊,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梦幻,全开画质很软,焦外朦胧,收光圈能锐利一点,但完全没有现代大光定的感觉,东北现在天寒地冻的,出门外拍不太现实,样张就不上了,反正这玩意一方面是试个水,另一方面我准备留着春暖花开的时候出门亮骚。

实用亮骚兼具的一机三镜组合

对我来说转接就是玩玩,图个乐呵得了,要真想拍点啥还的是原厂自动对焦镜头,那么可选择的就不多了,再加上我习惯了微距挂机的感觉,所以没啥可犹豫的的直接入了FE90 2.8 MACRO G OSS。

当然FE55之类的我还是很口水的,不过我觉得每个人应该想好自己到底需要什么,而不是说所有镜头都要收个遍。我不拍风景,那么16-35 F4对我来说一点价值都没有,28F2也是同理。35 F2.8前面也说了,这个光圈真是无力吐槽了,如果就是要这个焦段,资金不足的还是考虑转接VM35或AIS35 1.4吧,有钱的直接FE35 1.4ZA即可。标变确实比较有吸引力,但画质就不如定焦,镜头这玩意就是这么回事,变焦方便但牺牲画质,定焦强调画质但就没那么方便,而且都要方便了,那SEL2870也就凑合了,24-70 F4比狗头有提升,但那个预算买个定焦提升可能更大。70-200对我来说也是同理,室内发挥不开,室外又嫌沉,不过好像很多人都喜欢这个镜头,也许是我用不好吧。

这个头不喜欢那个头用不上的,剩下的也就是FE90了,可喜可贺,SONY今年终于出来了一个给力的玩意,就是这个90微,作为特殊镜头中用的可能最多的种类之一,微距镜头用起来是很容易上瘾的。别的不说,能近能远的特点就是其他镜头无法比拟的,对焦的时候基本不用担心最近对焦距离的事,想贴上就能贴的上,这方面单反头也还凑合,广角最近对焦距离都比较近,但旁轴头就坑爹了,VM40最近对焦距离0.7M,徕卡头也差不多,而且就算是徕卡的微距头M90 F4,加上微距环最近对焦距离是0.41M,而FE90最近对焦距离是0.28M。

作为一枚G头,SONY对于FE90还是比较用心的,采用中高端头中常见的金属镜身(当然,官方说法是什么合金之类的,但摸着也就是层铁皮),ED镜片和非球面镜什么的都有,作为微距新品,防抖自然也必不可少。不过问题也来了,这个头体积大分量沉,如果再套上遮光罩看着相当威猛,外观党可能会喜欢,但配上A7就有点头重脚轻,微单的优势荡然无存。而且这个镜头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使用限位功能,对焦相当犹豫。不过这倒不是FE90它的问题,尼康60G和105G都有类似的感觉,反倒是上一代的60D对焦非常痛快,不过反正都要手动对焦,也就不纠结这个了,以上大多照片都是FE90拍摄的。

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从 NIKON 到 SONY,我的换门笔记

小半年的积蓄就买了这么点玩意,但这一机三镜这个组合对我来说是够用了,VM40用来亮骚,FE90用来拍照,SEL2870平时随便拍拍。简单省事不折腾,尽管再过个几个月不知道机身和镜头能掉价多少,但眼下还是先享受这套新玩具带来的快乐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