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字里藏医:用中医象思维来解读疾病

 liuxiyanlib 2015-11-22



问:古人说,有理走遍天下,依我看,在中医里,应是有理治遍天下吧!

答:对啊!无论是做人,还是行医,都抬不过一个理字。

问:要想治好病,就要先明病之理。万修堂中医世家在对明病之理方面,有何高见?

答:首先要从疾病的本身说起,“疾病”两个字,我们经常二者并称,但实质上,二者是不同的,我们从字体的演变来看,可以看出,“疾”是最早使用的字,刚开始是一个小孩子在一个大人的腰背后面靠伏着,这显然是身体有些不舒服的表现,到了《说文解字》的时候,左边一张床,右边一个人躺在上面,意思是身体不舒服的程度需要卧床休息了,这种的就称之为“疾”。在《说文》与《玉篇》都是说“病”是“疾”的更进一步。但从甲骨文到篆体的演变上看,二者意思大同小异,这也是后来疾病二字并称的主要原因吧。事实上,二者没必要泾渭分明,都是人体不适的统称。


问:从这张表可以看出,“疾病”的“疾”字演变到繁体字的时候,就是一个“疒”字头里面一个“矢”字,您对这个“矢”字怎么解释呢?

答:一般都是认为这个“矢”字应当理解为“箭矢”(从甲骨文“”和金文“”可以找到证据,且《释名》《说文》也是这么解释的),意思为箭矢射中人体,引申为外邪侵袭人体,意思为外感;这种理解有所片面,这个“矢”字,应该与“失”字有着某些渊源,可以理解为身体的不适让身体里丢失了某些东西,比如人体的正气或津液丢失了,人体就会不舒服了,这在《黄帝内经》中能够找到经文作为佐证,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两句话就完全说明了人体丢失了正气,丢失了精气神,人就会生病,外邪也易于侵袭人体。

问:赵教授解释的相当透彻。那么这个“病”字呢?“疒”字头里面一个“丙”又当作何解释呢?

答:这个“丙”字,一般都会理解为丙为火,火在五脏为心,心火上炎,人就病了。这种解释并不能恰到好处的解释这个“病”字,《说文》(病,疾加也)《仪礼》(“疾病外内皆埽”)都认为“病”是“疾”的更进一步,《荀子·正名》中所“言性伤谓之病”,这个病应该理解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国语·吴语》“长其孤,问其病”中又认为病是疾苦、痛苦。综合而言,这个“病”字应该理解为人体的躯体、生理、心理上的非正常状态,诱发人体发病的因素不局限于内因或者外因,而是多方面的。

问:您的解读十分精彩,可您这里并没有把“疒”字头里面那个“丙”解释清楚,可否相告?

答:这个“丙”字,在《尔雅》中解释为“鱼尾谓之丙”,可能是说需要吃鱼尾来补身子了,称之为“病”。《说文》解释为“丙位南方,万物成炳”,这里就需要仔细推敲了,这个“丙”字大致有几种意思,一个是这个丙与南方、火、心等进行了取象比类,推演为心火上炎,二是“丙”通“炳”,显著的意思,那么“丙”字加个“疒”字头,就是说“疾”已经很显著了,意思是说人体的不适已经十分明显了。这又回证了《说文》对病字的解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