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看吴承恩的人才观

 wangyong670 2015-11-22
[摘要]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对此著作中人物形象加以勾勒的同时,也将其个人的人才观念贯穿其中。譬如唐僧的大徒弟孙悟空,就将作者对于人才的渴望及期盼英雄到来的一种人才意识展现出来;二徒弟猪八戒,是将作者对于人才最合理使用,使不同的人才处于其最合适位置的观念反映出来;至于三徒弟沙僧,则是将作者对于平凡人物所默默无闻做出一系列的贡献予以一种肯定的想法所体现出来。将以上三方面的人物形象进行初步的综合,不难发现吴承恩的人才观就穿透其中。而作者的这种人才观显然是由于受到当时所处时代儒家思想盛行的缘故,颇有些儒家韵味,但仍然是积极及进步的。
  [关键词]《西游记》 人物形象 人才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9-0077-01
  一、孙悟空――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
  吴承恩,淮安府山阳县人。他出生在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里。其曾祖父及祖父都曾当过官,不过到他父亲时,家境十分贫寒,只能靠经商博些小利勉强维持家计。幼年时期的吴承恩勤奋好学,从小就有着过目成诵的本领,少年时的他就由于才华横溢而在当地颇受赏识,并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然而命运却是同他开了很大一个玩笑,直到年近四十才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但因为官场的黑暗腐朽,他不想苟同便愤然辞官,后流落街头靠卖文维持生计贫老而终。
  才高八斗却报国无门,不与他人同流合污,以至于生活几经困顿。如此的经历,将作者对于黑暗官场及封建社会制度现状的认知大大加深,由此也将其内心的愤懑之情融于其作品中。与此同时,作者的人才意识也被展现出来,期待能够有人来改变当前现状,创造出一个新的环境。而在对孙悟空的构造中,将作者此种人才意识表露无疑。
  孙悟空当属是《西游记》中形象构造最为成功的。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他是一个骨子里散发着叛逆精神的英雄。唐僧西天取经之路可谓是重重阻挠,如此就必须有一个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能够降服一路妖魔鬼怪的人物,在一旁尽心辅佐才行。于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孙悟空出场了。
  《西游记》中第十四回,对于英雄人物孙悟空出场的描写,可谓是非比寻常,惊天动地。把压在两界山下的孙悟空脱救,正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安排,将作者反对压制人才、期待英雄,即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呈现出来。
  此种期待英雄的人才意识,也是作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孔子主张的任人唯贤,不准压抑贤良,正好与吴承恩所奉行的儒家正统思想,即振“儒风”,施“德治”,行“王道”不谋而合。
  二、猪八戒――人尽其才的人才意识
  形象刻画最为成功的除了孙悟空,就当数猪八戒了。愚蠢、好色、懒惰、贪吃,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布满缺点的人物。不过作者在对其形象刻画时,并不单单举其缺点,也对其优点进行一定呈现。虽然在西天取经之路上,他不止一次的打退堂鼓,不过值得一提,最终还是修成正果。取经路途中,他不但是“挑担有功”,并且在面对妖魔鬼怪时,也挥动着九齿耙屡次将其打退。而猪八戒形象的构造,也正是将作者对于善于发现人的才能,从而达到最合理地使用,以使人尽其才的人才意识所表露。
  《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半山中八戒争先”中。此对于猪八戒的描写可谓是完全无愚蠢、懒惰之相。他尽职地看管行李及白龙马。不过在发现虎怪在被孙悟空打得落荒而逃后,马上“丢了马,举起耙,刺斜着头一筑”,“九个窟窿鲜血冒,一头脑髓尽流干”。可以发现,此时的猪八戒分明就是孙悟空的好帮手,两人齐心协力一同消灭妖怪。在此后情节的描写中,也说明了假若没有猪八戒的协作,孙悟空即便是有通天作为,却仍是难保唐僧完成取经修成正果。
  猪八戒有着太多的缺点,不过也有十分鲜明的优点。作者正是想表露对于人才优点的发掘,使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即人尽其才的人才意识。
  三、沙僧的形象――埋头苦干人物的褒扬
  尽管沙僧在《西游记》中出场的次数不多,却也是西天取经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他,一路拉着白龙马,不仅是孙悟空的助手,也是降妖除魔的高手。取经一路尽心尽力,对师父忠心耿耿,一路上任劳任怨,埋头苦干。
  《西游记》第三十回中在对宝象国公主的搭救过程中,大喊“今日已此被缚,就将此性命与师父报了恩罢”。此可以看出沙僧哪怕是将自身性命所牺牲,也要将师父保全。如此一个知恩图报、纯朴的人物形象屹立于我们面前,令人肃然起敬。埋头苦干人物不平庸,这也是作者所要褒扬的。
  四、结语
  将以上所叙述的综合,不难发现《西游记》的作者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同时,也将个人所要表明的人才观充分反映出来。其中孙悟空的形象所展现的是作者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猪八戒的形象是作者对于善于发现人的才能,从而达到最合理地使用,以使人尽其才的人才意识表露无疑;而沙僧的形象则是作者对于褒扬埋头苦干人物的一种隐射。而将以上三个人物形象进行综合,正是较为全面地将吴承恩的人才观表露出来。
  责任编辑:张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