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艺术家林聆

 百了无恨 2015-11-22

他不是专业画家,却举办过三次个人画展。他不是专业设计师,却参加过中国军事博物馆的装饰设计。他没有进过美术学院,却将自己的一生交给了绘画。或许画画对他只是意味着一种生命的本能。跟随着他的艺术历程去感受着生命的温暖,这似水的流年。


在这个展厅里有96幅林聆先生的作品然而在热闹的人群中我们却没有看到作者的身影,就在2007年这个夏天的深夜,他安静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钟爱的绘画,今天我们置身于这里更平添了几分哀思和怀念。这个展览就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为了纪念自己的老师,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位大师级的画家而精心策划推出的林聆纪念画展。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生命的意义是双重的,一个是自然意义上的而另一个则是他的艺术生命。是什么让一个画家的艺术生命长于他的自然生命的,又是什么让一个用画笔默默耕耘的画家长久的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也许通过对林聆艺术人生的轨迹的追寻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林聆,出生于广西贵县的一个普通教书先生的家庭。他的父亲和二哥都会画画,父亲去世后,他依靠母亲继续读书。尽管生活如此艰难,他还是没有停止绘画,林聆用孩子的眼光来描绘对家乡的热爱,对生活的渴望。水彩画《灯笼桥上的电灯》被认为是林聆十岁时在老家贵县时所画的。水彩画《战地医院》则是他12岁时候的作品。这两幅画都可以感受到画家孩提时未脱得稚气。十来岁的林聆一开始就接受西画的构图方式,日常视觉、光与影的表现从以后的作品可以反证林聆对水彩颜料的掌握具有敏感性,在如此年幼的时候已经透露出来。

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宣传抗战反映大众疾苦的漫画布刻作品。从这些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他积极地在老家奔走寻找机会,终于他找到一份为湘贵铁路进行测量的工作,投身到了抗战中去。

铁路测量工作说不出的辛苦四处迁徙,每到一处,林聆用手里的尺子丈量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同时也用手中的画笔去记录着身边的生活。战火纷飞,丝毫不能阻止他创作的热情。在林聆手稿2002109日就有这样的记录:我每天爬山越岭搞路线测量,尽管生活很苦,还是每天坚持把速写本带在身上,始终没有丢弃我钟爱的美术工作学习。路过南宁时,夜里拜访了李桦,他现场教给我正规的木刻刻制技巧,并嘱咐我要到劳苦大众中去,了解他们,反映他们贫穷苦难的生活。
1940年林聆随测量队到了云南,他经朋友介绍加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阳光画社。为了绘画他辞去了铁路测量员的工作,从此在昆明扎了根。

1944年林聆在昆明巫家坝机场的美军基地做工程绘图员,在与美国人的接触中他有了一些新的西方艺术的知识。的确,我们从林聆在1944年的水彩画中,可以看到他对水彩画的造型,用笔与水分的熟练掌握,《昆明滇越火车站》《滇越路火车》这类风景画表现出画家的绘画灵性与技术的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像《明明的鞋子》这样的作品更是显现出画家对绘画的理解,自足的趣味与题材的自由。这是一种有趣味的画家的灵感性。在艺术史上有很多画家可以从一个完全普通的物品的表现来实现艺术的奇迹,至少我们知道梵高就是这样的人,所以通过生动的笔触与微妙的色彩,鞋子在绘图中呈现的不仅仅是物理对象,也成为有趣味的艺术生命。

从绘图到绘画,从尺子到画笔,林聆用心去感受着身边的事与人,用画笔去反映着昆明的点点滴滴,也就是这时,他的绘画水平突飞猛进,绘画技法趋于成熟,成为了他绘画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在昆明也算小有名气。19492月林聆在昆明举办了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

林聆就是这么一个渴望生活热爱生活的人,怀揣着梦想,用心去描绘自己的家园。在那时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有一个甜蜜的小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重新审视自己,投身到了一个更大的家,投身到了他一辈子无悔的事业中去。

1950年解放云南,林聆协助举办迎军画展,当时引起了入城部队的极大关注。部队每分队逐一派人来学校寻访动员他参军。

在单调枯燥的部队生活,林聆从不懈怠自己,每个休息日在大家闲暇时,他都会骑上破旧的自行车,带上画架,四处写生。哪怕是在部队中的角落,他也能找到自己绘画的空间。在一次学习中,他很快又找到了绘画的动力,这也是第一次大型创作。

在单调枯燥的部队生活,林聆从不懈怠自己,每个休息日在大家闲暇时,他都会骑上破旧的自行车,带上画架,四处写生。哪怕是在部队中的角落,他也能找到自己绘画的空间。在一次学习中,他很快又找到了绘画的动力,这也是第一次大型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