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提高药物研发水平 创新药企迎来重大利好(附股)

  平凡的人 2015-11-22

          为提高药品审评审批质量和效率,食药监总局近日连续下发三份文件,力图解决药品审评审批积压问题。此次推出的新政包括“提高仿制药审批标准、优化临床试验申请的审评审批、实行同品种集中审评、严格审查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快临床急需等药品的审批、严惩临床试验数据造假行为”等10项内容。

  新政加大了新药审评难度,提高了标准,保障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快注册增量审评审批,提高效率解决药品申报积压存量,对具有创新优势的药企形成重大利好。

  提高药物研发水平

  “提高仿制药标准是药品审批工作的重中之重。”业内人士指出,为解决仿制药低水平重复及质量问题,文件明确提出,仿制药按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的原则受理和审评审批;对已经受理的仿制药注册申请,实行分类处理。此举将大幅提高新药申报门槛,提高了对产品效果的要求,将极大推动药物研发水平。

  为解决药品注册积压,食药监总局此次在生物等效性试验、同品种集中审评、限制性审批目录等领域实现重大改革。面对两万多件药品注册积压存量,公告规定,实行同品种集中审评,对已经受理的相同品种,将按照统一的审评标准和尺度组织力量进行集中审评。公告同时提出,自2015年12月1日起,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这为企业优化处方工艺给出了空间,也符合国际仿制药研发的通行做法,大大缩短了仿制药开发的周期。

  “加快新药审评速度,对新药研发企业是巨大利好。”业内人士指出,给创新药开辟绿色通道,让一些老百姓急需的新药能快速投入市场,加快使用先进技术、创新治疗手段、具有明显治疗优势的临床急需用药注册申请,将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成为建设医药强国的必由之路。

  肿瘤药研发两大趋势

  肿瘤、心血管、糖尿病等大病种历来是诞生医药大品种的领域,尤其在肿瘤行业,今年恒瑞医药和信达生物分别将手中的PD-1单抗制药技术分别卖出8亿美元和10亿美元的天价。

  肿瘤靶向单抗是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肿瘤免疫治疗是指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依靠自身的免疫机能,对肿瘤细胞和组织进行杀灭的疗法,具有疗效好,无耐药性,有效清除残余肿瘤细胞、巩固疗效、预防肿瘤复发等特点。上述两家公司转让的PD-1单抗,属于免疫检查点疗法的靶点之一,PD-1单抗可提高T细胞对于肿瘤细胞的敏感度,避免免疫逃逸,被认为是肿瘤治疗最有潜力的方法。

  目前肿瘤药的研发有两大趋势,一是肿瘤免疫治疗,以具体的靶点、具体的抗体为主,中国在该领域目前还没有上临床试验的品种,落后国外大约5年以上的时间。二是靶向治疗,精准治疗可以准确检测出细胞有哪些突变,根据个体情况设计专属的靶向治疗,这一领域与国外的差距在10-20年左右。

  据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国内药品注册申报出现高水平重复的情况,典型的肿瘤类药物目前在批、在审的超过100个,其中尤以传统蛋白激酶抑制剂药物替尼类为“重灾区”,总计17个品种96个厂家进行了申报,重复申报较多的多个品种超过了10个厂家申报。对此,益盛药业(董事长杨大俊认为:“替尼类的确存在申报数量上的爆发式增加,但国内真正在临床上做出差异、做出疗效的上市品种仍然很少。伊马替尼(格列卫)2001年全球上市,国内2002年上市,相比之下其他替尼类药物在全球上市后,国内上市往往要推迟2-5年;目前这类药物国内药企只有两家通过CFDA上市批准,包括浙江贝达的埃克替尼以及江苏恒瑞的阿帕替尼,真正能够进入临床还比较少。”

  四维度辨识潜力好药

  “目前中国做原创新药还是比较少,且这些药物大部分没有在临床上做出差异化。”杨大俊坦言,新药研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但药物价值也在不断提升。国际化新药研发不一定非要从头走到尾,Ⅱ期和Ⅲ期临床费用占据了新药研发的主要部分,而早期的临床开发一旦验证具有临床疗效就可以进行商业转化。

  “关键是要做出有特点和差异化的新药。”杨大俊进一步表示,好的药物以满足临床需求作为导向,评价药物具有“好药”潜力可以从四个维度审视:一是好的靶点,靶点和疾病间具有强关联,疗效具有差异性;二是有良好的成药性,良好的生物利用度和组织暴露,PK/PD预测以及PD标志物,安全风险及检测可控;三是病人首选适应症具备科学依据,风险与获益分析明晰,病人能够基于生物标志物诊断选择;四是商业差异化的价值定位,是否能成为标准治疗方案,是否具备市场准入、关注度及个性化治疗潜力。

  可重点关注:恒瑞医药、科伦药业、复星医药、华北制药、华海药业、上海医药、康恩贝、海思科、福安药、国药一致

  恒瑞医药:吸入式七氟烷获准美国上市,有望成为第二个利润过亿单品

  投资要点:

  八年来首个获准美国上市的七氟烷仿制药,研发与技术实力是国际化的坚实后盾。恒瑞医药吸入式七氟烷获准美国上市,是八年来首个获准美国上市的七氟烷仿制药。吸入式七氟烷是雅培公司原研,1995年6月在美国上市,专利已经过期很多年,百特和印度PIRAMAL公司七氟烷仿制药分别在2002年7月和2007年5月获准美国上市,美国七氟烷市场三家生产企业格局保持了八年时间,吸入式七氟烷在制剂技术上具备相当的难度。七氟烷是恒瑞继环磷酰胺之后推出的又一具备巨大技术难度的制剂品种,我们认为恒瑞研发与技术实力是国际化的坚实后盾,我们预期,公司将持续不断地推出具备较高竞争壁垒的制剂产品。

  2014年七氟烷美国市场规模约3.1亿美金,预计恒瑞将实现利润超亿元。我们查询Bloomberg数据,2014年七氟烷美国市场规模约3.1亿美金,雅培仍占据约50%市场份额。我们预计,恒瑞七氟烷仿制药上市之后,七氟烷仍将保持较好的价格体系,美国百特100ml七氟烷单价在70~80美金,由于销售费用更低,预计将拥有比恒瑞国内七氟烷更好的盈利能力。七氟烷美国市场预计仍将委托诺华SANDOZ代理销售,借助SANDOZ销售网络,我们预计将实现快速放量。我们假设恒瑞未来占据20%市场份额,预计实现利润将超亿元。

  国际化战略全面推进,获准欧美规范市场认证品种将在国内拥有极大市场优势。2015年公司国际化战略得以全面推进,引进美国Tesero公司新型止吐药Rolapitant,向美国Incyte公司授权PD-1单抗,吸入式七氟烷获准美国上市。我们认为,公司将更多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合作,创新与国际化将实现更多突破。新一轮标期政府对通过欧美规范市场认证品种单独质量层次,将在国内拥有极大市场优势,奥沙利铂、伊立替康、七氟烷等核心品种已经系数通过欧美认证,我们预期公司国内在售制剂品种将陆续实现欧美上市。

  海外制剂出口与创新药共同发力,未来十八个月市值有望冲击1500亿。海外制剂产品储备丰富,高增长持续,七氟烷、环磷酰胺是2016年海外业务的核心增长点。2015年创新药尚未真正发力,我们预期阿帕替尼2016年销售收入将超过5亿,长效GCSF2015年10月通过现场检查,2016年实现销售。公司高增长并非昙花一现,是进入了上市以来第二轮高增长期,我们认为,未来十八个月市值有望冲击1500亿。我们维持2015-2017年每股收益预测1.15元、1.41元、1.78元,增长49%、22%、26%,对应市盈率分别为43、35、28倍,维持买入评级。

    科伦药业:业绩有望触底回升,维持增持评级

  营收维持小幅下滑,净利润下滑幅度逐季增加。前三季度公司实现收入58.18亿元,同比下降2.80%。扣非净利润5.18亿元,同比下降33.22%。1-9月份EPS为0.38元,略低于我们三季报前瞻0.40元的预测。其中Q3单季度实现收入19.83亿元,同比下降1.79%,扣非净利润1.47亿元,同比下降44.68%。单季度来看,前三季度收入增速呈现小幅下降态势,但净利润增速下滑幅度逐季增加,特别是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51.07%,为历史单季度最大降幅。公司同时公布2015年净利润的变动区间为-40%至-10%。

  销售毛利率保持稳定,费用增加拉低净利率水平。公司Q1的销售毛利率为41.37%,二季度加大了塑瓶输液促销力度,致使上半年毛利率小幅下降至41.06%,前三季度毛利率为41.20%。

  总的来说,在行业供过于求,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公司通过包材结构调整,保证了整体毛利率的稳定。净利润率方面,Q1和Q2分别为10.74%和10.40%,但Q3大幅下降,仅为4.53%。

  净利润率的下降主要销售费用率和财务费用率环比增加较多,特别是财务费用率,由Q2的3.60%大幅增加到Q3的8.89%,财务费用的的大幅增加一方面与融资净额增加有关,更主要的是八月下旬以来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致使公司汇兑损失增加。

  大输液业务盈利能力有望趋稳,中间体业务静待产能释放。今年以来,塑瓶输液产能供过于求,供给量同比增加了30%以上,导致塑瓶价格战不可避免,塑瓶输液价格达到了历史性低点,甚至低于同规格玻瓶价格。而招标延迟也使公司包材优势无法充分发挥,我们预计随着年底招标的推进,公司有望进一步用可立袋、软袋等替代传统塑瓶,加速塑瓶去产能,提升输液业务的盈利能力。中间体方面,受异味因素影响,公司川宁一期项目处于半负荷生产,前三季度产量同比降幅超过20%。目前公司二期项目也已拿到试生产批文,随着新的环保设施的投入使用,气体处理能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为中间体产能的完全释放奠定基础。

  下调15年盈利预测,维持增持评级。预计公司输液业务年内改善概率不大,中间体限产短期还会持续,同时受哈萨克斯坦坚戈贬值影响财务费用有所增加,我们下调公司15年的净利润,预计公司15-17年的净利润分别为8.19亿(前值为9.48亿)、11.10亿和14.10亿元,对应的EPS为0.58(前值为0.66)、0.78和1.00元,同比增长-16.8%(前值为-5.38%)、35.6%和26.9%,相应的PE为28、21和16倍。我们认为大输液业绩下滑及中间体限产只是暂时性问题,未来向好概率较大,而创新药业务也开始步入收获期,维持增持评级。

  风险因素:输液招标降价风险,川宁项目产能受限风险。 复星医药:1-3Q业绩增长稳健,各项业务均衡发展

  结论与建议:

  公司发布公告,公司发布公告,2015年1-3Q实现净利润18.91亿元,YOY+20.09%,折合ESP为0.82元,符合预期。公司扣非后净利润为13.09亿元,YOY+24.55%。单季度来看公司Q3实现净利润5.88亿元,YOY+12.21%,增速有所放缓,主要为本期投资性收益增速放缓所致。公司2015年1-3Q实现营业收入90.73亿元,营收增速YOY+4.76%,主要系合幷范围变化所致。(公司于2015年1月初完成复美大药房和金象大药房,2家控股子公司的股权转让,扣除上述股权转让影响以及新收购二叶制药的贡献后营业收入较2014年同期同口径增长17.68%。)。我们预计公司1-3Q:药品制造与研发业务收入同比增+20%;医疗服务业务收入同比增+20%。1-3Q公司综合毛利率为50.63%,较上年同期大幅提升月7个pp,主要为公司在报告期置出了毛利率较低的零售业务致使报告期公司收入结构发生较大改变所致。1-3Q期间费用率为40.92%,同比提升约5.6个百分点,主要为零售业务剥离致使费用率较高的其他板块占比相对提升所致。

  医药工业板块实力强大,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与药明康德等投资了专注于发现和研发创新前沿的蛋白质药物的临床研发公司AmbrxInc。报告期内,药品制造与研发板块专利申请达32项。公司在研新药及疫苗119项,已有5个单抗产品向SFDA提交临床申请,其中单抗药物抗CD20单抗和抗HER2人源化单抗已经获得临床批件。

  加快布局医疗服务领域:报告期内,禅城医院新综合医疗大楼“精进楼”投入使用,为打造差异化医疗服务平台打下基础;钟吾医院康复体检医院启动建设,使本集团医疗服务平台更趋多元化;此外,“台州市赞扬医养项目”亦启动建设,积极探索医养新模式。

  加码医学诊断与医疗器械板块:公司投资了美国个性化药物检测企业及体外诊断产品供货商,幷对韩国快速诊断产品生产企业SDB进行了第二轮增资,进步丰富了诊断产品线;医疗器械领域,公司收购了全球领先的激光美容医疗设备商AlmaLasers,其在球细分市场处于领导地位。

  盈利预测:预计2015/2016年公司实现净利润25.60亿元(YOY+21.18%)/31.37亿元(YOY+22.51%),EPS分别为1.11元/1.36元,对应A股PE分别为23倍/19倍,对应H股PE分别为19倍/15倍。公司作为医药综合平台,资源优势突出,目前A/H股估值都比较低,继续维持公司A/H股“买入”建议,A股目标价29元(对应2015PE26X),H股目标价30港币(对应2015PE12X)。  华北制药公司深度报告:普药龙头,王者归来

  伴随着国内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开展,普药行业面临重新洗牌,“强者恒强”的现象将会愈加明显,我们认为,华药拥有原料-制剂一体化优势、高水平的生产设施以及严格的质量把控能力,产品质量优势明显,有望成为市场整合的受益者。

  短期内,我们看好抗生素市场回暖、制剂业务占比提升以及生物制剂业务发展带来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提高,长期来看,公司拥有高水平的技术平台,且形成较为完善的品种梯队,能够为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预测华北制药15-17年营业收入分别为83.07亿、82.22亿、86.17亿,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11.64%、-1.01%、4.79%,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0.78亿、1.72亿、2.66亿,同比增长幅度分别为86.90%、120.52%、54.93%,首次覆盖,给予公司“强烈推荐”评级,目标价12.26元。

  投资要点

  业务转型明确:市场投资者普遍认为华药是一家原料药生产企业,但是华药几年前便确立“从原料药向制剂转变、从普药向新治疗领域转变”的整体战略转型规划,丰富的批件资源、新园区搬迁的契机、以及冀中能源(行情5.46-2.85%,买入)及时补血推动了公司战略转型的快速推进;除抗生素传统优势业务外,华药依托扎实的品种基础、招标优势以及产品储备在生物药领域稳健发展;伴随新园区项目的顺利投产,制剂业务俨然已成为公司当前的业务重心,2014年有19个品种销售过亿,制剂业务占比超过6成。

  极具竞争优势:华药拥有“原料-制剂”一体化优势、高水平的生产设施以及严格的质量把控能力,规模效应显著,在当前“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药品招标政策下,公司极具竞争优势,未来有望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政策受益明显:我们认为,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的开展,在提高国内普药质量的同时,也势必将带动行业的重新洗牌,“强者恒强”的局面将会愈加明显,华药产品质量优势明显,并2013年筛选品种率先开展相关工作,切合政策发展动向,具备成为市场整合获益者的潜质。

  盈利能力提升:抗生素作为基础性用药,临床刚需强劲,在经历主管部门强力整治带来的镇痛后,目前行业底部企稳迹象明显,部分品种的价格也回归到合理水平;华药是国内最大抗生素类医药产品生产基地,受益于行业回暖,核心品种市场价格的理性回归带动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提升。

  研发底蕴深厚:华药拥有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抗体药物研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两个高端研发平台,且已经形成了持续的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并产业化的能力,多个产品处于审评阶段,新品种的收获有望持续推动公司发展。

  风险提示:政策变动风险、市场竞争风险、新药研发风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