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行人眼中的咨询世界

 北书房2014 2015-11-22

一直不明白,市面上讲金融的电影不少,说咨询的却几乎没有。

金融业影视作品中,尤其描写投行类的,一抓一大把,可能是因为这个行业黑暗元素比较齐全----金钱和肉体,信任和欺骗,正义与利益,人性与诱惑。所以才会有《华尔街之狼》里雷奥那多一掷千金给自己的女友买了游艇还嘚瑟以女友名字命名;《金钱永不眠》里道格拉斯出狱后又开始呼风唤肯蒙拐骗;《利益风暴》里凯文史帕克要趁着大众还没发现真想之前,把手头垃圾的金融衍生品吹嘘忽悠给下一个接盘的人,保全自己,别人却破产。

说白了,电影里金融只是个载体,而钱和性和欲望的交织才是卖点,不断挑逗着大众敏感的神经,时不时冲击下内心脆弱的防线。

但是,却鲜有看到有讲咨询的影视作品。

倒是有一部美剧叫《谎言堂(house of lies)》,但是那男主是个黑人,虽然我还真不是种族主义者,但是Don Cheadle看着就是一副老实巴交的好人脸,再加上一副炮灰气质,好像随时都准备替老大挡子弹下一秒就要挂掉的模样,怎么看怎么不像是搞咨询的啊。脑海里做咨询人的形象应该是《在云端(up in the air)》里的乔治克鲁尼,或者是《法官老爹(The Judge)》里面的小罗伯特唐尼啊。是吧?




难道因为咨询业单调么?因为咨询的工作方式枯燥么?

来港后,对于consulting的热情又再一次被点燃。虽然过不上咨询的生活,我看咨询的书总行吧?M建议说看就要看英文版的,这样才能了解行业术语,然后抛来一个鄙视的眼神:“你不是学英文的么,看什么中文版的呀?”

这怎么能忍?于是在网上下了三本《麦肯锡思维》,《麦肯锡方法》,《麦肯锡工具》的英文版。好在写书的哥们不是学者出生,基本上是用口语在写作。比起自己看的文献类轻松不少。

粗粗看完后,脑子里就一个感觉:书里讲了一堆正确的废话。

比如书里提到的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分析法讲的不就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么?

书里教你如何做一个有效的interview presentation的技巧不就是我们学的认知心理和行为心理学么。

还有如何建立解决方案和制定步骤什么的?怎么看怎么想当今流行的大数据的概念。

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要么就是我没看到真正的咨询好书(跪求推荐),或者写书和真正做事本来就是是两回事。

比起这个,更困惑我的是-----咨询公司,尤其是是麦肯锡或BCG这种食物链顶层的,大部分工作是帮企业,也就是它们的客户,解决企业无法解决的真正问题,比如公司的盈利瓶颈啦,公司未来战略啦,或者最近很火的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啦,O2O什么的等等。你说人家在这个行业干了好几年都没想出办法。结果一帮没有办过企业,没有实战经验的咨询空降兵,在企业内部一顿捯饬,调研采访,提出initial hypothesis, 在几个月内就知道企业内部的问题,并拿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战略,告诉你应该这么做就可以利润提高多少个百分点什么的。然后作为了一个problem solver的身份,拿走百千万的咨询费。

不禁感慨-----凭什么啊??????

想起有档有节操无情怀的的女性类脱口秀的广告宣传语:我经过见过的男人多,我讲给你听,我经过看过的事情多,我演给你看。

套用到咨询业就是,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他们经过看过的案例多,而积累的行业经验和战略眼光,恰恰是纯粹搞实体企业的人所无法逾越的瓶颈。也就是说,他们看到的天空更大。

企业和公司不惜花大价钱买他们的时间和智慧,因为他们真的很smart.

说起咨询的工作方式,乔治克鲁尼演的Ryan在《up in the air》讲自己生活的那句反讽的台词我觉得诠释的最好:

All the things you hate abouttravelling.... are warm reminders that I'm home.

他们手机日历里有满满schedule ,却不知道自己会突然被派去哪里。有时候旅行箱都不需要打开,就飞往下个城市。白天开完各种会做完presentation, 来不小憩一下就匆匆赶往机场。飞机频繁的晚点带不起任何情绪的反应,只有麻木而娴熟的打开电脑继续办公。经常夜晚凌晨的航班,在出租车里差点睡着,半眯着眼睛,看到远处喜来登酒店越来越近的红色“S logo,你感到亲切,也许这是在这个城市唯一的熟悉。酒店里有泳池spy和健身馆,而你没有时间享用,一个人在房间里打一通又一通的conference call和回复着比微信聊天消息还频繁的email。身体被行程推着走,不愿思考下一站,只想好好睡一觉。

M说,平时听到很多男人在抱怨自己工作多累时,她只有无语地自己心里苦笑一下。

很多人羡慕他们天天飞的好洒脱,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双脚多么渴望接触下面的土地。

但即使是这样,谁也不能保证你不会出局。

咨询界up or out 的企业制度一方面提供了相对更加公平和快速的晋升平台,却也带来无时不刻的职业风险,从最底层的Associate到顶层的partner, 没有完成quota,或者项目几次失败了,你都可能要做好可能卷铺盖走人的准备了,哪怕你的项目有之前一直都很好。

If you are smart, prove it, and you'dbetter always be.

有时候回想在大陆的事业编制和公务员编制的体制里的小伙伴们,当你抱怨工作太稳定,才华被埋没的时候,不妨问自己两个问题。你有一颗强大的内心来承受随时可能被fire的准备么?第二你扪心自问你的能力真的可以在外面这个ruthless的世界里存活下去么?

而更残酷的是,现在所谓的铁饭碗的概念也渐渐被打破,已经不再是趋势,而是成为现实,所谓稳定职业的行业风险也越来越大。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在崩坏边缘,一个行业说颠覆就被颠覆。“稳定”这个词应该不属于这个时代吧。

这确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人绝对安全。

文: Spenser Chan 个人微信公共账号:Spenser的二次学习日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