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云鹄(1819-1898),字翔云,湖北省蕲春县青石岭乡大樟树村人,为北宋黄庭坚第17世孙,近代国学大师黄侃之父。清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出身,官至清廷二品大员,历任四川雅州太守、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等职。为人执法严正,不畏强暴,提倡“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有“黄青天”之美誉。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 历任四川雅州太守、四川盐茶道、成都知府,官至清廷二品大员四川按察使等职。一生为官清廉,人称黄青天。但却是个好书好诗的痴子,曾游四川雅安金凤寺,与寺中一位能诗的和尚酬唱甚欢,竟流连多日,耽误了正经差事。上司不以为然,动手参了一本,执笔的幕僚颇为草率,也不讲明前因后果,即将这件事归纳为“流连金凤”四个字。朝廷见到奏折,不知“金凤”是寺名,误认为是妓女名。清朝悬有厉禁,官吏不许狎妓,遂差一点因此遭到严谴。后因在按察使任上反冤狱,得罪了蜀地权贵,因而辞官携全家返乡。是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和散文家,晚年历任湖北两湖、江汉、经心三书院山长,为张之洞密友。晚年讲学江汉书院。善书,近黄庭坚,工写兰竹,尝写竹石答朝鲜李石坡赠兰。不仅政声清廉,而且是文学家、书法家,在蜀、鄂两地留下的墨迹,至今为人所称道。亦善弹琴,有实其文斋诗钞,一生著述繁多。 著有《归田诗钞》、《学易浅说》、《清画家诗史益州书画录续编》等,编著有《粥谱》等。 子:黄侃(1886.4.3-1935.10.8),字季刚,原名黄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系庶出,其生母周氏原是黄家女仆,后被收为副室。其父黄云鹄67岁时才生下黄侃,所以对这个小儿子视若掌上明珠。3岁就开始发蒙,教他背唐诗宋词。4岁便延师教读四书。黄侃从小聪颖好学,显示出过人的才气。
黄云鹄自题联
游山遣兴非逃世; 作字颐神不为名。 ——自题手书墨迹联
黄云鹄撰题联
浮云无定所; 空谷寄遐思。 ——任四川省按察使时题四川省泸州滴乳崖云谷洞
天遥红日近; 地仄绛宫宽。 ——任四川省按察使时题四川省都江堰青城山朝阳洞 青城山是海内外闻名的道教名山和避暑胜地,距都江堰市16千米。主峰老霄顶海拔1600米,峰峦环峙,状似城郭;山上林木苍翠,四季常青,因而得名“青城山”,享有“青城天下幽”诗人岑参、钱起、贾岛,宋代诗人陆游、范成大,清代诗人黄云鹄、高溥,以及近代书画家赵熙、谢无量、张大千、于右任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墨迹。青城山是我国道教发源地之一,道书上称为“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青城山又称“赤城山”,因传说赤城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以青城山为基地,并将其发展的道徒分为24个教区,称为“洞天”,传说青城山是其总部所在地。唐庇宗时竭办介导道教,遂使青城山的道教宫观有了更大发展,最盛时山由有道观70余座,现保留下来的仅有建福宫、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玉清宫等几座。全山有36峰,前18峰为阳峰,称“青城前山”;后18峰为阴峰,称“青城后山”。朝阳洞:位于主峰老霄顶岸脚的朝阳洞,深广数丈,可容百余人,传为宁街封丈人栖息处。因洞口正对东方太阳升起处而得名。清人黄云鹄曾在此结茅而居,并自撰题此联。近代画家徐悲鸿游朝阳洞也撰有一联: 空洞亲迎光照耀; 苍崖埋有风来仪。
闲云野鹤自来去; 白石清泉无是非。 ——题湖北省蕲春县普慧寺
木羊岩上餐霞久; 香象池边洗月来。 ——任四川省按察使时题峨眉山洗象池 洗象池位于峨眉山腰,初建于明代,时称初喜庵。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扩建为寺,寺前有一六角形小池,传为普贤菩萨浴象处,遂改名为洗象池。“象池夜月”为峨眉十景之一,是游客流连之所。
煦物如春,永锡难老; 与道大适,复归于婴。 ——任四川省按察使时题青城山前山天师洞祖堂
身后带得来,无非因果; 心上过不去,即是神明。 ——任四川省按察使时题成都城隍庙
悼挽黄云鹄联
一尺布,一卷书,五夜寒灯慈母泪; 蜀江青,蜀山峻,十年冰孽远臣心。 ——附录:清军机大臣左宗棠挽黄云鹄道员之母(太夫人)
附录:【黄云鹄轶事、趣闻】
〖游学江南〗 黄云鹄子之黄侃,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十,父母叫他“季生”、“十子”,社会上称“黄十公子”。他自幼颖异,聪明过人。在他出生不到一岁的时候,就显得机警神气,深得慈母田太夫人的宠爱,常在父亲云鹄闲暇时,要生母周孺人抱给黄云鹄看看。黄云鹄看他那小机灵劲,总要逗他。一次,周孺人将他递给黄云鹄时,黄云鹄做个恶相,不速接手,黄侃哇的一声哭了。黄云鹄立即把脸一变,露出慈爱的神态,并连声致歉说:“我逗你的乖乖,你是我的宝贝儿子,我还不爱你!”迅速从周孺人手中接过来。黄侃立刻不哭了,向父亲露出笑脸来,用两只小手,在父亲的头上、脸上、下颚来回地抚摸,还用小脸贴在父亲的脸上。黄云鹄十分欣喜,抱着儿子不愿放手。 当黄侃满周岁时,田太夫人和周孺人商量,要测试测试孩子将来的志向,依当地风俗,办了个“抓周”。除家人外,黄云鹄还请了在成都的亲朋好友。客人聚后,田太夫人端出了托盘,里面盛有糖果、刀剑、笔砚、剪子、金银、布匹等,依次陈列,把托盘放在床上,然后将黄侃放在床的一角,全家人和来客均上前围观。黄侃瞪着乌黑的大眼睛,望着围观的人,时而笑笑,时而摇摇小手,在两位母亲的引导下,沿垫单爬向托盘,到了托盘前,他停了下来,望着父母笑了笑,在围观人的哄闹声中,黄侃的一只小手衬在垫单上,另一只小手抓向笔墨,见此,黄云鹄笑着说:“十子将来要伴笔墨生涯,黄家儒业根本当不会断绝。” 田太夫人欢喜异常,说:“这全得祖上的福荫。《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黄家总是积善,自然善有善报。”黄云鹄说:“你说的很对。我们黄家,世代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先们十分注重修身积德,勤苦治学,报效国家,像老祖宗瞻公书读得很好。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他离开故里,游学江南。时见南唐小朝廷偏安一隅,正面临着新兴的宋王朝的威胁,他便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条例成策,进献皇帝,皇帝对瞻公的才华极为赏识,但他无意进取,就授他著作佐郎、知分宁县令的职位。因为他对钻营十分鄙视,于是就在这个职位一干20来年。最后他干脆把全家从金华(今属浙江省)迁于分宁,安居游乐,归隐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