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对联 张居正

 高山仙人掌 2015-11-22

张居正(1525-1582),乳名自圭,字叔大,号太岳,又称张江陵,祖籍安徽省凤阳(今定远县)人,出生于湖广荆州府(今湖北省江陵县荆州镇)草市街。明代政治家、改革家。被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誉为“宰相之杰”。
  自小聪颖过人,5岁开始读书,10岁通晓六经大义,成为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12岁时报考生员,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嘱咐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其改名为居正。嘉靖十九年(1540年)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璘对其十分赏识,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2岁时中进士,授庶吉士,后赐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来到故乡江陵。休假3年中仍不忘国事,亲身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其侧然心动,责任感让其重返政坛。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仍回翰林院供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进宫右春坊右渝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逾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在裕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掌翰林院事。此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以裕王旧臣的身份,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4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不仅热心于革新政治,还留下了一些内容丰富的政治论文和感情真挚的诗篇。
  明万历十年(1582年)病卒,终年57岁。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直到崇祯三年(1630年)礼部侍郎罗喻义等鸣冤,冤案才逐步得到了纠正。子孙也官复原职。著有《张太岳集》、《张太岳杂著》、《帝鉴图说》、《书经直解》等,后辑为《张文忠公全集》

张居正自题联

一等人忠臣孝子;
两件事读书种田。
——感题自勉
  纵观明朝的一些国策,朱元璋少有创见。他开创的大明王朝,说得准确一点,只是“开”而非“创”。人们说一个帝王应有雄才大略,这是统而言之。若分开来说,则开国应有雄才,创业则需要大略。朱元璋是雄才有余,而大略不足。立国之初,朱元璋不遗余力推行制度建设,也只是恢复帝国的秩序而非给新的王朝注入诗意。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希望国家稳定而富裕,士农工商各有所务,田野多农夫而城市少流民:每一个臣民都充满至高无上的道德感,都必须心存敬畏。朱元璋是道德治国的极力推行者,在他看来,所谓道德,最紧要的两个字是忠与孝。张居正写过这一副对联。这位大明王朝最为卓著的政治家,虽然比朱元璋晚生了200多年,但对这位开国皇帝的思想,可谓体会至深。今天人们参观那些江南的古村落,经常看到门楣上书有“耕读传家”这四个字。毫无疑问,这是明代的遗风。忠臣与孝子、儒士与农夫。这四种人。在明代大受推崇。

红袖添香,细数千家风月;
青梅煮酒,笑看万古乾坤
——感时自题

张居正撰题联

宝气高腾册府;
祥辉遥接书林。
——题明皇宫(今北京市故宫)文华殿(1)

千座头陀皆北拱;
一江春水向东流。
——题湖北省汉阳头陀寺

东壁耿双星之耀;
西岜峙群玉之峰
——题明皇宫(今北京市故宫)文华殿(2)

于缉熙,殚厥心,若稽周后;
念终始,典于学,期迈殷宗。
——题明皇宫(今北京市故宫)文华殿(3)

四海升平,翠幄雍容探六籍;
万几清暇,瑶编披览惜三余。
——题明皇宫(今北京市故宫)文华殿(4)
  明亡后,文华殿为清皇帝听授经学之处。

俯仰古今,期日就月将之鉴;
纵横图史,发天经地纬之藏。
——题明皇宫(今北京市故宫)文华殿(5)

披皇图,考帝文,九宇化成于几席;
游礼阙,翔艺圃,六经道显于羹墙。
——题明皇宫(今北京市故宫)文华殿(6)

张居正合撰、应对联

狂荡子,岂是圣门弟子?(巫 师)
冒失鬼,假充天上神仙。(张白圭)
——张白圭(居正)戏对巫师骂语
  张居正原名字叫张白圭。其曾祖父听人说,世间的状元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当他快要得重孙子的时候,就日思夜想,巴望天上的星宿能光顾门庭,给自家添个有出息的后代。一天,当他又躺在床上动这个心思的时候,忽然看见许多晶亮的星星在眼前晃动,一轮明晃晃的月亮从天上落了下来,掉在他家的水缸里,化作一只雪亮的白龟。正在这时,一阵婴儿的啼哭声把他从睡梦中晾醒,他的重孙子降临了,老爷子根据这个梦就给化取了个“白圭”的名字。张白圭生得眉清目秀,活泼伶俐,聪明颖悟,逗人喜爱。两岁牙牙学语时,就认得《孟子》上的“王曰”二字。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意,12岁中秀才,一时轰动荆州古城,被夸为“江陵神童”。有一次,张家祠堂请来了一个巫师,手舞足蹈,装神弄鬼,自称“文殊菩萨附身”,吓得在场的男女老幼纷纷跪下,磕头如捣蒜。只有白圭不信这一套,在一旁冷眼相观。巫师十分窝火,装腔作势,借着菩萨的口吻说:“好大胆的顽童,竟敢冒犯吾神!你将来命运一定是:富贵无心想,功名两不成。”张白圭的父亲连忙替儿子请罪说:“菩萨保佑,童言无忌。”张却白圭满不在乎,哈哈大笑,对巫师说:“你这个家伙倒是讲了两句实话。‘想’字无心是个‘相’,‘富贵无心想’,就是说我将来富贵无比,位至宰相;‘戊戌’两字都不是‘成’字,‘功名两不成’就是说我将在戊戌之年登科,取得功名。”巫师恼羞成怒,张口便骂:“狂荡子,岂是圣门弟子?”张白圭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冒失鬼,假充天上神仙。”巫师斗不过小小年纪的白圭,只得垂头丧气地溜走了。

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李士翱)
小学生,一枝笔,治国安邦。(张白圭)
——张白圭应对监考官
  张白圭(居正)两岁时,就认得《孟子》上的“王曰”二字。5岁入学,10岁通六经大意,12岁中秀才,被夸为“江陵神童”。张白圭勤奋学习,刻苦用功,12岁那年参加了荆州府的考试。考场设在荆州城南门附近的文庙书院,这是荆州的最高学府。开考那天,张白圭提着考篮,带着文房四宝,随着一大群读书人走向考场。当他们正要通过文庙书院前的三座青石小桥进入考场时,忽听一阵呦喝声,原来是荆州知府李士翱坐着八抬大轿监考来了。众考生连忙四散让路,低头回避。白圭跟在几个胡子一大把的考生后面,不慌不忙地迈着小八字步,只当没有什么事一样。李士翱在轿子里一眼看到了,心里有些奇怪:这么小的考生,还没有见到过咧;再看他那神态,也跟别人不一样。李士翱停下轿来,吩咐随从把他叫到跟前,上上下下打量了一番,带着瞧不上眼的口气说:“你这小小孩童,也来本府应考?待我出个对子让你对,对得上就让你过这青石小桥,对不上就请你速速回家。”张白圭扑闪着一对机灵的眼睛,回头看看远远围观的众考生,再看看眯眼凝视的李知府,随口说了一声:“大人请。”李士翱朝书院里面两棵高大参天的古树一指,念出上联。张白圭随手把考篮一举,对出下联。李士翱一听,两眼忽地一下闪光,而众考生都瞪大眼睛呆住了。李知府心想,这小孩子有点名堂,点了一下头,打着官腔说道:“小学生出言不凡,且待考场上见。”到开卷的时候,李知府摇头晃脑念着一份考卷,嘴里不住地称赞,吩咐手下按考卷号码查出考生姓名来面见。当那名考生站在他面前时,他先是一愣,随后马上堆出一脸笑容,惊喜地说:“原来张白圭就是你呀!不想果有文极,难得难得。”就这样,张白圭以优异成绩考中了秀才。

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顾应璘)
南极仙翁朝北斗,天大人情。(张白圭)
——张白圭应对湖广巡抚顾应璘(1)
  湖广巡抚顾应璘非常爱才,听说江陵出了一个神童,就特地前来荆州府进行视察。此时正当六月天气,顾应璘一行人风尘仆仆,汗流浃背。进入荆州城南门不远,见路旁有一座小庙,门楣上书有“东司庙”三个大字,庙前有一棵大树,绿阴如盖,顾应?便吩咐在此处歇脚。这时从庙里传来一阵琅琅读书声,顾应璘情不自禁地寻声而去,步入庙中,见偏殿内坐着十数个孩童正在念书。教书先生一见巡抚大人驾到,连忙上前参见,请顾巡抚坐下。庙里的和尚听说巡抚大人亲临,连忙从庙后的西瓜地里摘来几个大西瓜,献给官员们解渴去暑。顾应璘见景生情,雅兴大发,随口吟诵出一句上联:“东司和尚送西瓜,些小礼物;”念完便要教书先生应对下联。教书先生措手不及,张口结舌,急得满头大汗。他的一个学生连忙替他解围道:“南极仙翁朝北斗,天大人情。”顾巡抚一听,十分高兴,把这个学生叫到身旁,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小学生回答:“学生名叫张白圭。”顾巡抚喜出望外,面前这个小学生,就是他要寻访的“江陵神童”。兴奋之际,口中不觉又吟出一联(见下)。

雏凤学飞,万里风云从此始;(顾应璘)
潜龙奋起,九天雷雨及时来。(张居正)
——张白圭应对湖广巡抚顾应璘(2)
  张白圭随口应答以下联。顾应璘巡抚欣喜异常,随手解下腰间的金带赠给张白圭,并把他留下来问长问短。当问到他为什么起了这么一个生僻的名字时,白圭回答说:“学生此名乃是家府太爷爷所取。“接着一五一十地把他曾祖父如何为他取名的事说了一遍。顾应璘巡抚听完笑着说:“想必是老太翁求孙心切,月亮怎会变成白龟?”张白圭说:“学生自幼启蒙,即读圣贤书,深知子不语‘怪、力、乱、神’。天下成败得失,事在人为;梦幻之言,本不可信。家太爷平生急难赈贫,扶危济困,每言愿以自身作草席,使人睡卧其上。足见家太爷本意,在于期望学生日后能以利国利民为本,勿忘祖德皇恩。”顾巡抚见他说得头头是道,越加感到这孩子可爱,于是说:“本巡抚看你才华出众,抱负非凡,将来可望成为国家栋梁之才。不过若论为官做人之道,至关紧要的,乃是秉公居正,万万不可像墙头草随风摇摆,如此方不负平生才华抱负,也有利于社稷黎民。你看将‘白圭’改作‘居正’如何?”张白圭觉得这话说到了自己的心坎,连连点头称好。从此张居正这个名字就替代了张白圭。

赏菊客来,两手擘残彭泽景;(顾应璘)
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张居正)
——张居正应对湖广巡抚顾应璘(3)
  据《金陵琐事》云:顾东桥(应璘)巡抚湖广,时衙斋菊开,邀数门生赏之。一狂生拣好花摘两三枝戴于头。顾东桥不悦,因出一对云:“赏菊客来,两手擘残彭泽景。”张太岳(居正)对云:“卖花人过,一肩挑尽洛阳春。”顾东桥曰:“此语已佳,不必更对矣。”遂酌酒,尽欢而罢。

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张居正)
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艾自修)
——艾自修续对张居正
  张居正和艾自修是在明世宗时同科中举的。在科举时代参加殿试取为状元、榜眼、探花者均列为“龙虎榜”,艾自修名列最后,与“龙虎榜”无缘,俗话称之为背虎榜。此时张居正春风得意,碰到艾自修,顺口占出一句上联:“艾自修,自修没自修,白面书生背虎榜;”张居正顺口溜出的此上联,从名字入手,据实写出,细读起来,极尽挖苦之能事,立时羞得艾自修面红耳赤。可艾自修的心被刺痛了,觉得是一种天大的侮辱,恨死了张居正。心想,有朝一日要对出下联,给张居正一个回击。可是张居正得到当朝皇帝的宠幸,先当了太师,万历初又位居宰相,权势倾野,艾自修要报仇,谈何容易,只能干瞪眼,无奈他何!不过天有不测风云,张居正也有倒霉的时候。有一天,艾自修上早朝,顺便到相府拜会张居正,得知张居正在花园里赏花,他走进花园,却见张居正的身影在一假山一晃便消失了。他快步走上前去,只见一石板刚盖下,正卡住张居正的袍角。艾自修抽出宝剑割下那袍角,迅速离开了现场。此后,他又相机察看那假山地洞的秘密,发现洞下有一暗道直通太后娘娘的卧室。由此艾自修断定张居正与太后娘娘有染无疑。20多年没有机会对出的下联,此刻浮在脑际,他这样哼道:“张居正,居正不居正,黑心宰相卧龙床。”纵观全联,对仗工整,就事写实,毫无曲笔,有妙然天成之趣,很快就传诵开来。后来,艾自修把这下联写了下来,连同张居正的袍角呈交神宗皇帝。明神宗皇帝看了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经过细察,发现张居正的袍角有缀补的痕迹,龙颜大怒。最后取其乌纱帽,剥下其官服,发配边疆。张居正就这样从天上掉进了地狱。临走时他收到艾自修那下联,一看目瞪口呆,如梦初醒,仰天长叹!

贺赠张居正联

欲知座主山齐寿;
但看门生雪满头。
——刘珠贺张居正50岁寿诞
  有一位荆州同乡刘珠,是张居正老爹张文明的同年诸生,几十年了也考不出个名堂。隆庆五年由张居正主持会试,刘“老童生”方高中进士,不过当时年纪已过70岁。万历二年,刘珠为张居正贺50岁大寿,特撰了这一副贺寿联,曰“欲知座主山齐寿,但看门生雪满头”。真难为刘珠老头儿的马屁拍得这么响亮,张居正竟也笑纳。(沈德符《敝帚轩剩语》)

忠可格天,正气垂之万世;
功昭捧日,体光播于百年。
——明万历皇帝朱翊钧赠张居正
  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对张居正很尊敬,见了他从来不叫名字,张口“先生”, 闭口“先生”。朱翊钧还亲自写了这一副对联赠送给他,写的是。上联说,您的忠诚跟天一边高,您的正气能传到万代;下联说,先生辅佐我的功劳太显著了,美名能传几百年。“休光”,是“美名”的意思。可张居正刚一死,“美名”传了不到一年,朱翊钧就翻脸不认人了。他派官兵们把张家抄了个净光,还饿死了十好几口人。又对张居正的儿子们[这会儿全被罢了官,轰回家里]严刑拷打,非逼着他们交待还有银子“存在朋友家”不可。张居正的几个儿子被打得血肉横飞,惨不忍睹。大儿子实在受不了,自杀死了;还有的儿子几次自杀都没死成,后来被流放到边疆充军去了。万历帝的功臣张居正一家,最后被万历帝害得家破人亡。这一方面说明封建皇帝的残暴,但是另一方面,也跟张居正晚年过于骄傲奢侈,招人忌恨有关。(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九《内阁》)

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
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
——邱岳拍马屁赠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代后期顶能干的一位政治家。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已经走下坡路的明王朝,又变得强盛起来,出现了明朝后期少有的兴旺景象。可到了晚年,骄傲腐化起来,收钱受贿,讲吃讲穿,还特别爱听奉承话。有些小人就投其所好,专门给他拍马屁。有个小官叫邱岳,为了讨张居正的欢心,好往上快点爬,他想了个花样: 拿黄金做了两块金楹联,送给了张居正,上面刻着这副对联。这副对联对仗倒是挺工整;还是离合字联:“日”、“月”合成“明”字, “丘”、“山”合成“岳”字;又是个嵌字联;里边嵌上了张居正的号“太岳”。
从意思上看,上联是夸皇上的,下联是吹捧张居正的,“岳”就是高山, 说张居正就跟一座大山似的那么伟大。张居正得了这副金联,甭提多痛快了,马上把邱岳提升了。

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功高日月;
状元榜眼,二男登两第,学冠天人。
——佚名贺张居正三个儿子中进士
  张居正的三个儿子靠着老子的权势,都在金榜上题了名,都考取了进士。而且一个考上了状元(在最高一级的朝廷考试中,头一等只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科举考试中,考上头一等的三个人也叫“及第”、“登第”;状元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中的最高荣誉), 一个考上了榜眼。马上就有人拍上了马屁,给张居正撰送了这副贺联。上联是说张居正又是丞相又是太师,辅佐了三朝(张居正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功劳比太阳、月亮还高。下联是说张太师的儿子双双考中,一个状元,一个榜眼。他们的学问超过了当时天下所有的读书人。可当时也有不少人不服气。有一天,张居正在家里举行宴会,庆贺儿子及第,大伙儿喝得正高兴的时候,忽然有人送来了兵部的紧急军事情报。张居正赶紧打开一看,里边哪儿有什么情报呀,只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向太师大人拜贺”,接着是一首小诗:
  老牛舐犊,爱子谁无?
  野鸟为鸾,欺君特甚!
  意思是:老牛用舌头舔自己心爱的小牛,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呐?可让野鸟冒充凤凰,让没什么学问的几位公子都高高地考取了状元、榜眼,这么欺骗皇上,也太过分了吧!张居正看完,脸都气白了,马上喊人去逮刚才送信的人。可冒充信差的人早就没影了。

纪念、题咏、嵌典张居正

十年改革除时弊;
一旦西归殃自家。
——湖南省郴州市楹联学会副会长钟华益题张居正

爽借秋风明借月;
动观流水静观山。
——湖北省作家熊召政著历史长篇小说《张居正》中撰题“积香庐”别墅
  熊召政著《张居正》第四十八章《红颜薄命泪洒空楼》云:“……自玉娘住进这山翁听雨楼,积香庐中一应男侍再没有上过楼来,玉娘的起居照应一概由当年王篆赠送的两名婢女负责。至于楼上一应打扫布置事宜,则由刘朴新招的几名粗婢管领。张居正一心想看看玉娘这会儿呆在房子里干些什么,所以上楼时蹑手蹑脚生怕弄出响动来。这二楼大大小小也有十几间薰香密室,玉娘住在顶头儿一间名叫萃秀阁的房子里,这是二楼最大也是装设最为华丽的一间,它三面环水一面环山。张居正走到萃秀阁前,门虚掩着,他并没有急着推门进去,而是借着梁间垂下的宫灯看了看门两旁那一副板刻的对联:红袖添香细数千家风月;青梅煮酒笑看万古乾坤。这副对联是他新写的,原先挂着的一副是“爽借秋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他嫌这对联太过闲雅,有点与鸥鹭为盟的名士气,便把它撤了下来,亲撰一副换上。站在门前的张居正一看到那“红袖添香”四字,一股子温婉之情便自心底油然而生。他侧耳听了听,门内竟无动静,便轻轻地把门推开,屋子里黑灯瞎火悄没声息。……

张江陵,刘江陵,良相良医同楚望;
恽阳湖,赵阳湖,立德立言并乡贤。
——费玉虹题江苏省常州刘云山祠
  联首“张江陵”,见题头张居正生平简介。“江陵”,本是地名。张居正是江陵人,张江陵是对他的尊称。最尊敬的人是称他居住的地名。如满清末年,人们尊称李鸿章为李合肥(他是合肥人)。佛门里也常用这个惯例,人们称祖师大德,既不称名也不称他的字或号,都是以地名或以寺名来称他。如天台大师,天台是指智顗大师。人们不称智顗,而称为“天台”,智顗大师住天台山。又如窥基大师,称为“慈恩大师”,窥基是他的法名。一生大部分时间住在慈恩寺。“慈恩”是寺的名字,并不是他的名字,这叫“尊称”。这里也是尊称,张居正是当时的首辅(宰相、首相)。

张江陵膺重寄,致群议警疑,孤月心明,百岁神游定何处;
欧阳公有盛名,为先生描画,浮云世变,九重泉路尽交期。
——陈垣挽史学家陈垣挽梁士诒(燕荪)
  联首“张江陵”,见上联释。

附录:【张居正轶事、趣闻】

慑夷骚乱
  明隆庆元年入阁以后,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踌躇满志。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译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篙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沼,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是高拱知已,后发生嫌隙。高拱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10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10年之久。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因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朗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沼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6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批评空作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  
  隆庆四年(1570年)鞑靼首领俺答进攻大同,计划称帝。张居正闻悉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携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几人情求内附,大同巡抚方逢时和宣大总督王崇古决策受降。鉴于此事非同小可,张居正写信,要祟古立刻把详情“密示”于他。原来俺答的第三个儿子死时遗一小孩即把汉那吉,把汉那吉长大娶妻比吉,后爱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为外祖父的俺答也爱上了三娘子意据为己有。于是祖孙之间为一个小女子心中结怨,演出失恋青年离家投汉的一幕。居正接到报告,再次写信给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汉那吉,并派人通报俺答:“中国之法,得虏酋若子孙首者,赏万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断汝孙之首以请赏,但彼慕义而来,又汝亲孙也,不忍杀之。”(《张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鉴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时奏疏皇上纳降。朝中很多人极力反对,认为敌情叵测.果然俺答的骑兵如黑云压城至北方边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战事准备并以其孙要挟,俺答终于被迫妥协。居正顺水推舟应俺答之求,礼送把双那吉回乡,俺答则把赵全等叛臣绑送明室。把汉那吉穿着皇上官赐的大红丝袍回鞑靼帐幕。俺答见到非常感动,说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决定请求封贡、互市,和明友好相处。隆庆五年,穆宗在后正等人的力劝下,诏封俺答为顺义王,并在沿边三镇开设马市,与鞑靼进行贸易。北部边防的巩固使张居正可以把注意转向国内问题。

不求自利
  张居正作为—个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对明王朝所面临的问题有深刻认识的。认为国力匮乏和盗贼横行都是由于吏治不清造成。官吏贪污,地主兼并,引起“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张文忠公全集》卷二六《答应天巡抚宋阳山论均粮足民》),加之皇帝的穷奢极欲,百姓因此才饥寒交迫,落草为寇。由于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正确地把握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使改革能够顺应历史的潮流,并受到广泛的欢迎。张居正决定从整顿吏治开始改革。万历元年(1573年)十一月上疏实行“考成法”,明确职责。以六科控制六部,再以内阁控制六科。对于要办的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科都到衙门,层层考试,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以往“上之督之者虽谆谆,而下之听之者恒藐藐”(《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八《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的拖拉现象。考成法的实行,提高了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而且明确责任,赏罚分明,从而使朝廷发布的政令“虽万里外,朝而而夕奉行”(《明史.张居正传》)。  
  张居正整饬吏治的目的主要还是“富国强兵”,这条红线贯穿于改革之始终,实行考成法的最大收获也正在于此。在施行考成法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的标准。万历四年规定,地方官征赋试行不足九成者,一律处罚。同年十二月据户科给事中奏报,地方官因此而受降级处分的,山东有17名,河南2名;受革职处分的,山东2名,河南9名。这使惧于降罚的各级官员不敢懈怠,督责户主们把当年税粮完纳。由于改变了拖欠税粮的状况,使国库日益充裕。据万历五年户部统计全国的钱粮数目,岁入达435万余两,比隆庆时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250余万两之数,增长74%(《明通鉴》卷六七)。财政收支相抵尚结余85万余两,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的状况。正如万历九年四月张居正所说:“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五)可见实行考成法是一种政治改革,对整顿田赋、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起了很大作用。  
  但仅靠考成法增加的收入仍是有限的,更远远不能满足王公贵族的无限挥霍。张居正认为“古之理财者,汰浮溢而不骛入,节漏费而不开利源”。理财还是要以节用为主。一系列改革几乎都在围绕这个中心进行。通过加强对官吏的考核,裁减冗员,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对“两京大小九卿及各属,有沉滥者裁之”,竞“汰冗员二三”。也通过各种途径削减朝廷的军费开支。一方面与鞑靼人修好,通贡互市,保持边境安定,减少战争费用,另一方面也大量削减抚赏开支。到万历二年北边“三镇二岁之中,所费不过万余,而所省已百余万”。还通过减客兵,清粮糗的办法减少支出,“岁所省,儿得数十百万”。还要求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勒紧裤带,和大家一道过紧日子。不仅多次向神宗提出“节用爱民”,“以保国本”,而且在皇室的奢侈性花费上,也是锱株必较,寸步不让。万历七年神宗向户部索求10万金,以备光禄寺御膳之用,张居正据理力争,上疏说户部收支入不敷用,“目前支持已觉费力,脱一旦有四方水旱之灾,疆场意外之变,何以给之?”要求神宗节省“一切无益之费”。不仅免除了这10万两银子的开支,连宫中的上元节灯火、花灯费也被废止。在张居正的力争下,还停止重修慈庆、慈宁二宫及武英殿,停输钱内库供赏,节省服御费用,减苏松应天织造等,使封建统治者的奢侈消费现象有所收敛。  
  张居正对于自己的用度,也是力戒奢华。纂修先皇实录,例得赐宴一次。张居正参加篆修穆宗实录,提出辞免赐宴。他说:“一宴之资,动之数百金,省此一事,亦未必非节财之道”他还请求将为明神宗日讲的时间放在早上,可以免晚上的灯火费用。张居正在整顿吏治、厉行节约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廉洁奉公,而且对家属也严格要求。儿子回江陵应试,他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生日,他吩咐仆人带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乡调治,保定巡抚张卤例外发给“勘合”(使用驿站的证明书),张居正立即交还,并附信说要为朝廷执法,就不能以身作则。对于明王朝来说,张居正确实是难得的治国之才。早在内阁混斗、自己政治生命岌岌不保的时候,写过一偈:“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他的确是做到了。

沧海青天
  张居正作为一名杰出的理财家,深知节流尚不足以解决问题。要彻底改善国家财政状况,需要进一步开辟财源,增加收入。但张居正反对通过“开利源”来理财,在他看来“夫天地生财止有此数,设法巧取,不能增多”早年较多接触下层人民,深深懂得安民养民后国富的道理,指出:“窃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那末如何才能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呢?当时明王朝的庞大机器都由田赋支撑,而田赋收入因土地兼并和负担不均而很难增加。为此提出惩办贪污,清理欠赋和清查田亩等三项措施,其中尤以清查田亩声势浩大。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以福建为试点,清丈田地,结果“闽人以为便”。于是在万历八年,张居正上疏并获准在全国陆续展开清丈土地,并在此基础上重绘鱼鳞图册。   
  全国大部分地区根据户部颁布的《清丈条例》对田地进行了认真清丈,一些地方官吏缩短弓步,溢额求功。如浙江海盐“水涯草堑,尽出虚弓,古冢荒塍,悉从实税。至于田连阡陌者,力足行贿,智足营奸,移东就西,假此托彼。甚则有未尝加弓之田,而图扇人役积尺积寸,皆营私窖。遂使数亩之家,出愈增而田愈窄焉。”由于大部分州县清丈彻底,革豪右隐占,额田大有增加。万历八年全国田地为7013976顷,比隆庆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顷。随着额田的增加,加之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明朝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尽管清丈田亩、平均赋税的做法被海瑞等人认为是下策,并不能真正解决民间赋税不均的问题。但从理财的角度看,清丈田亩对于朝廷比较全面准确地掌握全国的额田,增加财政收入起了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不久推行“一条鞭法”的赋税改革创造了条件。  
  张居正很清楚,仅靠清丈田亩还远远不能彻底改变赋役不均和胥吏盘剥问题,不进一步改革赋税制度就无法保证中央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将会有更多的贫民倾家荡产,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赋役改革是一个十分棘手的事情,一旦过多触犯权宦土豪的利益,弄不好就会引起强烈的反对,使自己的所有心血前功尽弃。当时不少地区已在试行适应本地区的赋役改革方案,如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的“里甲银”,浙江、广东的“均平银”,福建的“纲银”,还有江南的“十段锦”,以及有些地区的“一条鞭法”等。一条鞭法最早于嘉靖十年(1531年)二月,由南赣都御史陶谐在江西实行,取得了成绩。当时御史傅汉臣曾上疏说:“顷行一条鞭法。……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则徭役公平,而无不均之叹矣。”此后王宗沐在江西,潘季驯在广东,庞尚鹏在浙江,海瑞在应天,王圻在山东曹县也都实行过一条鞭法。海瑞在应天府的江宁、上元两县“行一条鞭法,从此役无偏累,人始知有种田之利,而城中富室始肯买田,乡间贫民始不肯轻弃其田矣”,做到了“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  
  万历五年山东东阿知县白栋推行一条鞭法,全县钱粮均按地丁起科。但由于这种做法 触犯了官绅的利益,他们便制造浮言,户科部给事中光懋说:“至嘉靖末年,创立条鞭,不分人户贫富,一例摊派;……然其法在江南犹有称其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近日东阿知县白栋行之山东,人心惊惶,欲弃地产以避之。请敕有司,赋仍三等,差由户丁,并将白栋纪过劣处。”幸亏张居正及时派人前往东阿巡察,才知道光懋歪曲事实。于是张居正拟旨答复:“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各抚按悉心计议,因地所宜,听从民便,不许一例强行。白栋照旧策励供职。”又致书支持白栋的左都御史李世达:“条鞭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北。”  
  张居正认为一条鞭法不仅不应反对,而且可以“不分南北”,在全国普遍推广。万历九年,他终于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条鞭法。—条鞭法是中国田赋制度史上继唐代两税法之后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它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使赋役合一,并出现了“摊丁入亩”的趋势。后来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度就是一条鞭法的运用和发展。一条鞭法的施行,改变了当时极端混乱、严重不均的赋役制度。它减轻了农民的不合理赋役负担,限制了胥吏的舞弊,特别是取消了苛重的力差,使农民有较多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所实行的赋役没有征收总额的规定,给胥吏横征暴敛留下了可乘之机,这是它的主要不足。  

人亡政息
  张居正的理财并不限于一味地为朝廷公室谋利,而且也十分重视人民的实际生活。他通过多种渠道设法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有时还直接提出减免人民的税负。万历十年,随着清丈田亩工作的完成和一条鞭法的推行,明朝的财政状况有了进一步的好转。这时太仆寺存银多达四百万两,加上太仓存银,总数约达七八百万两。太仓的存粮也可支十年之用。这年二月,张居正上疏请求免除自隆庆元年(1567年)至万历七年(1579年)间各省积欠钱粮。另外,张居正还反对传统的“重农轻商”观念,认为应该农商并重,并提出“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的主张。因此也反对随意增加商税,侵犯商人利益。这些做法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缓和了一触即发的阶级矛盾,对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张居正于国事日以继日地奔忙,连十九年末得见面的老父文明去世,他都未能服丧守制。万历九年(1581),五十七岁的居正,终于劳累病倒。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居正病逝,舍弃了他16年始终不放的权力,10年来竭诚拥裁的皇帝,撤手人寰。死后神宗为之辍朝,赠上柱国,谥“文忠”。他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了江陵的墓地,可他哪里知道,自己一生为国任劳任怨的功德,换来的竟是家族子孙的大难。  
  张居正一切的改革着已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因而不得不在某些方面损害一些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政策及用人上也存在一些失误,他死后,有些人就开始肆意的报复和攻击。而神宗呢?居正在位时,不是一直尊其为师吗?那是出于需要与无奈。他早已耿耿于居正的震主之威。居正当国10年,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这是居正效国的需要,但他的当权便是神宗的失位。在权力上,居正和神宗成为对立面。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是帝王的逻辑!居正既死,神宗这个已经成年的以享乐和追求财富积累为天性的年轻皇帝,开始寻找一种复仇的快慰。  
  张居正逝世后的第4天,御史雷士帧等7名言官弹劾潘晟,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标明了张居正的失宠。不久言宫把矛头指向张居正。神宗于是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长子张敬修被捕人狱,其他亲属都被送到“烟瘴地面充军”,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抄家的结果,才知他的家产不及严嵩的二十分之一。人亡而政息,居正在位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而朝廷所施之政,也一一恢复以前弊端丛生的旧观。整个神宗一朝,没有人敢为居正呼冤。然而国衰而思良臣。直到天启二年(1622年)熹宗朱由校即位,为激励臣下,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予以恢复官秩,重新予以葬祭。然一切俱已晚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