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肠伤寒(湿温)妙方(方3首)
1三仁汤 【来源】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群,宣化淡渗清湿热,湿温初起效堪珍。 【组成】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淡竹叶6克,川厚朴6克,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方解】本方乃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以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渗利湿热。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益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健运中焦;薏苡仁渗利湿热,疏导下焦;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消痞;滑石、通草、竹叶淡渗湿热,以增强渗利湿热之功。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从三焦分消,则诸症自解。本方是以调整气化功能,化除三焦湿热为目的,所以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出现气机不畅,湿热阻滞的症状,均可使用。 【主治】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舒、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可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波状热、急性肾炎、高山反应、荨麻疹、扁平疣、男科病等病症。 【加减】卫分症状明显,加藿香、石菖蒲;热重,加黄芩、山栀、芦根;湿重,加苍术、陈皮、茯苓;寒热往来,加柴胡、青蒿;小便短赤,加赤茯苓、车前子;兼有暑邪,加鲜藿香、鲜佩兰。 2新定三仁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新定三仁厚朴花,杏蔻苡仁鲜芦根,陈竹滑石白通草,湿温初起用之良。 【组成】杏仁、厚朴花、白通草、淡竹叶、陈皮各10克,白蔻仁5克,苡仁18克,滑石15克,鲜芦根30克(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宣通气机,清利湿热。 【方解】温病挟湿,故称湿温,温与湿合,故见下述征象。其治之方,系从三仁汤化裁而成,以陈皮易半夏,厚朴花易厚朴,加鲜芦根,故易名为新定三仁汤。方用陈皮、杏仁、白蔻仁、厚朴花等轻苦微辛之品宣畅气机,以免湿热蕴结;淡竹叶、滑石、鲜芦根、通草、苡仁等甘寒渗利,清热泄湿,使湿热之邪即从三焦分消而去,则病可早日获愈,以免蔓延。 【主治】湿温初起,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热甚、或出汗、或不出汗、胸痞不饥、后但热不寒、舌苔白润不渴。亦有舌白不润、口干者热饮者,脉弦细而濡,多难速愈。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 3甘露清毒丹 【来源】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歌诀】甘露消毒治湿温,滑石菖蒲绵茵陈,芩贝木通射连翘,薄荷藿香白蔻仁。 【组成】滑石(水飞)450克,茵陈320克,黄芩300克,石菖蒲180克,川贝母、木通各150克,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藿香各120克。 【用法】上药除茵陈外,共研细末,用茵陈煎汤泛丸。如绿豆大,或以神曲糊丸。每服9克,开水调服,日服2次。或用15克至30克纱布包煎服。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连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清热利湿并解暑;茵陈蒿、木通清热利湿于下,引湿热从小便而去;连翘、薄荷轻清透达,清热解毒于上;射干、贝母、黄芩清泻肺火,且射干、贝母清咽散结;藿香、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浊,醒脾祛湿于中。诸药配合,不独清利渗泄,且可芳香化浊,使壅遏之湿热毒邪得以消散,湿祛热清,气机调和,诸症自解。所以,清热、渗湿、芳化三法,用治湿热之症,疗效颇佳。本方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尤其是在夏令暑湿季节,凡见湿温、暑湿、时疫之属于湿热并重,邪留气分者,皆可放胆投之,无不立验。 【主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畅、便有热臭气、舌苔白腻或干黄者。可用于肠伤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低热、血吸虫病、百日咳、尿路感染、风湿热、过敏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 【加减】无咽痛,去薄荷、射干;黄疸较重,加大黄、山栀;呕吐,加半夏、生姜;时在夏令,加鲜佩兰,藿香可改用鲜者。 治外感温热病秘方(方8首) 2.1 宣肺疏风汤 【来源】王香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桑叶12克,薄荷3克(焗),前胡、桔梗、牛蒡子、枇杷叶、北杏仁各9克,橘红4.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加清水3碗,煎取1碗,下薄荷,再煎3分钟即可),日服2次。 【功用】宣肺疏风。 【主治】风温轻证。 【疗效】屡用屡验,效佳。 【附记】笔者验之临床,凡外感风温初起之轻证,用之皆验。若卫分不解,传入气分则用清解汤(王香石方):桑白皮6克,栝蒌皮、连翘各9克,丹皮6克,山栀子4克,薄荷3克(后下),玄参12克,天花粉,牛蒡子各9克,淡竹叶12克。上药加清水3碗,煎取1碗,下薄荷焗5分钟后服,日服2次,每日1剂。本方具有解表邪、清气分之热为主之作用,佐以清营凉血之功效,主治:风温重证(气分型)。用之多验。 2.2 解热八味饮 【来源】刘茂甫,《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5克,荆芥、防风、柴胡、黄芩各12克,生石膏20克(先煎),知母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先煎生石膏20~30分钟后,再下余药),日服2~3次。 【功用】清热,疏风,透表。 【主治】一切外感高热,恶寒,头痛,鼻塞,口渴喜饮等。 【疗效】屡用效佳。 【附记】临床应用,可随证加减。 2.3 清热饮 【来源】李超,《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牛蒡子10克,葛根15克,黄芩、柴胡各10克,金银花、连翘各20克,桂枝3克,生姜3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清热解肌。 【主治】一切急性热性病初期。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甚佳。 【附记】验之临床多效。临证应用,可随证加减。 2.4 疏风解表宁嗽汤 【来源】李兴培,《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0~15克,杏仁、浙贝母、枳壳各10克,牛蒡子、僵蚕、前胡各6~9克,桔梗6克,蝉蜕3~6克,葱白20克(捣烂另后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疏风解表,宣肺宁嗽。 【主治】风热初起,但热不寒,或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咽痛,口不渴或微渴者。 【疗效】屡用皆效。一般服2~5剂即愈。 【附记】忌食辛辣及油腻之品,戒烟酒。 2.5 和中解表汤 【来源】胡天雄,《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葛根15克,桔梗10克,芦根20克,党参10克,粳米10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两汁混合,1日2次分服。 【功用】升阳解表,除热止渴。 【主治】外感发热。或小儿表证失疏,反复发作多日不愈,口渴尿黄,甚至中气大伤,头倾视深者。 【疗效】临床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2.6 清气解毒汤 【来源】龚琼模,《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生石膏30~60克(先煎20~30分钟),黄芩30克,大青叶、葛根、连翘各15克,板蓝根30克,徐长卿、青蒿各15克。 【用法】每日1~2剂,水煎两次后,将药汁混合,每4~6小时服1次,每次约100~200毫升,服用至热退身凉,诸症消失为止。 【功用】清热泻火,解毒。 【主治】温热病。肺胃大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症。可用于上感,肺炎,急性传染病初期。 【疗效】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2.7 新三仁汤 【来源】邢须林,《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炒杏仁10克,白蔻仁6克,薏苡仁30克,厚朴、枳壳、法半夏各12克,陈皮、通草各10克,竹叶15克,莱菔子20克,滑石、甘草各6克。 【用法】视病情每日1剂或两剂,水煎300毫升,多次分饮。 【功用】宽中理气,清利三焦湿热。 【主治】外感湿热症。 【疗效】多年使用,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8 达原柴胡饮 【来源】郑惠伯,《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柴胡、槟榔各15克,川厚朴、草果各10克,知母12克,赤芍、黄芩各15克,甘草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儿童患者,当根据其年龄、病情而变化剂量。 【功用】和解表里,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燥湿。 【方解】本方系在《瘟疫论》达原饮的基础上,加柴胡而成。方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清解邪热;槟榔、草果避秽化浊,达原截疟;知母养阴清热;赤芍凉血活血、厚朴宽中理气;甘草调和诸药之性。诸药合用,共奏双解表里,达原透邪之功。 【主治】凡因湿热秽浊内蕴膜原、表气不通、里气不和、气机不畅所致的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症见寒热似疟,甚感憎寒壮热,胸痞呕恶,苔白厚腻如积粉,舌红或舌质正常者。 【加减】临床应用,应辨证辨病结合。凡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均可选用本方加减。如诊断为:①流行性感冒加升降散(可详见《瘟疫论》)、板蓝根;②病毒性肺炎属湿热型的合麻杏石甘汤(可详见《伤寒论》)加僵蚕、草河车;③高热:无汗加苇根;有汗重用石膏、知母;④咳喘:喘重加苏子、射干;痰多加葶苈子、莱菔子、冬瓜子;咳重加百部、枇杷叶;⑤结核性胸膜炎,加白芥子、百部、夏枯草;胸胁痛甚加桃仁、元胡;咳嗽胸满,气急加葶苈子、桑白皮;潮热加青蒿、白薇、地骨皮;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加大青叶、草河车,薏苡仁;⑦淋巴结肿大加僵蚕,夏枯草、连翘;⑧咽喉炎加僵蚕、蝉衣、桔梗、牛蒡子;⑨胆囊炎、胆石症加大黄、桃仁、郁金、金钱草、茵陈、虎杖;⑩热毒重加板蓝根、草河车、金银花;6呕吐加姜半夏,竹茹;7痛甚加元胡、川楝子;8便秘加大黄、玄明粉、虎杖;9湿温伤寒加黄连、茵陈、藿香;胸痞呕吐加姜半夏,或藿香、佩兰;热重加鱼腥草、穿心莲、白花蛇舌草;便秘加大黄;10急性肾盂肾炎加龙胆草、海金砂、黄柏;畏寒重,发热轻,头身痛加防风、羌活;高热汗出重用知母,加生石膏;呕吐加姜半夏;11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常山、鸦胆子、初起伴表证加葛根、防风;热毒重加金银花、黄连;湿浊重,胸闷,恶心加姜半夏,藿香。 【疗效】适用疾病甚多,若运用加减得法,多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附记】本方可治疗多种疾病,根据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原则,无论何种疾病,凡属湿遏热伏夹秽浊内阻之证者,均可采用此方加减,屡获良效。 治高热、中暑妙方(方3首) 1原因不明高热方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原因不明高热方,柴胡黄芩白虎汤,忍冬连翘生甘草,清泻里热和少阳。 【组成】柴胡、黄芩、 知母各10克, 生石膏、 忍冬藤各30克, 连翘15克, 甘草6克。 【用法】加水先煎石膏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加入石膏煎液中,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每日1剂,将2次药液混合。在体温周期性上升前1小时服。 【功效】清热泻火。 【方解】本方由小柴胡汤、白虎汤、银翘散三方化裁筛选而成。对于温热邪毒,郁于气分者,甚为合适,所举验案与本方稍有出入,意在灵活应用,以作示范。 【主治】原因不明之高热,热势上下午有波动,面红口干、苔黄、脉数。 2六和汤 【来源】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六和汤里杏夏砂,藿香叶参草茯苓,香薷厚朴白扁豆,姜枣同煎六气平。 【组成】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30克,茯苓、藿香叶、白扁豆各60克,香薷、厚朴各120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化湿消暑,健脾和胃。 【方解】本方能御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吴鹤臬云和六腑),故名“六和”。风寒暑湿诸邪,伤脾则泻,伤胃则吐,伤肺则咳,伤膀胱则小便赤涩。清气不升则头目昏痛,阴阳相争则寒热交作。方用藿香、砂仁、杏仁、厚朴行气舒脾,辟秽化浊;扁豆、赤苓渗湿清热,化暑和脾;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益气扶正祛邪,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香薷、苏叶发汗散寒。合而用之,能健脾祛湿,理气解表,使气机和畅,清升浊降,风寒暑湿俱去,诸症可除。方中香薷、苏叶,虽皆发汗解表之品,但一善化湿祛暑,一善理气和中。若伤寒受寒,寒热无汗者,宜用香薷;若风寒束表,恶寒发热者,则宜苏叶(引自《汤头【歌诀】》)。 【主治】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者。可用于中暑疰夏、消化不良、感冒等病症。 【附记】一方有白术30克,木瓜60克。 3行军散 【来源】清·王士雄《霍乱论》 【歌诀】行军散里麝牛黄,珍珠冰片硼砂随,雄黄火硝金箔片,开窍辟秽清暑珍。 【组成】牛黄3克,麝香3克,珍珠3克,冰片3克,硼砂3克,雄黄24克,火硝09克,金箔20片。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3~09克,日服2~3次,凉开水调下。也可搐鼻用。 【功效】开窍辟秽,清暑解毒。 【方解】凡暑毒秽恶,吐泻昏厥之症,治宜开窍辟秽,清暑解毒。方用麝香、冰片芳香开窍辟秽,为君药;臣以清心解毒开窍的牛黄;佐以解毒辟秽的雄黄、硼砂;火硝导浊,金箔宁神,合而用之,共奏开窍辟秽,清暑解毒之功。 【主治】暑月霍乱痧胀、山岚瘴疠、暑热秽浊、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腹胀腰痛、恶心呕吐等。可用于中暑、急性胃肠炎、霍乱吐泻、各种昏厥等病症。 【附记】孕妇忌用。同时取本散少量吹鼻取嚏,有开窍辟秽解毒的作用,主治头目昏晕、不省人事、烦闷欲绝、恶心呕吐等。此外,还可用于点眼,治风热障翳,吹喉,治口疮咽痛。 治外感温热病妙方(方5首) 1五叶二根白薇汤 【来源】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魏长春方) 【歌诀】五叶二根白薇汤,体虚热症清透方,苏藿参竹冬桑叶,芦根茅根共煎尝。 【组成】冬桑叶9克,人参叶9克,藿香叶6克,紫苏叶3克,淡竹叶9克,鲜芦根30克,白茅根30克,白薇9克。 【用法】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然后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生津解暑,芳化和中。 【方解】体虚感受湿热或大病退后,余邪未消,往往低热缠绵,若补之则碍邪,清热化湿则伤胃气,用药颇为棘手。本方系仿古人之法化裁变通而成以轻灵见长。方中人参叶味甘苦性寒,功能生津解暑,降虚热,适用于热病伤津之候,有补而不腻的特点;冬桑叶、白薇退虚热;藿香、苏叶芳化和中。适于热伏湿恋之持续低热。 【主治】体虚外感、湿热留恋,症见持续低热、头昏肢酸、胃纳呆滞、胸腹满闷、小便短赤、或有微热盗汗、脉弦滑或弦细、舌红燥、苔微黄或白糙者。 【加减】夏秋湿热交蒸,清阳不升者,可用鲜荷叶1/4张,佩兰叶6克,易淡竹叶、苏叶;亦可用甘露消毒丹6克吞服,以代替藿香增强清化湿热之功;若药后已有汗出者可用佩兰叶,橘叶各9克,易辛温之苏叶、藿香叶。 【附记】凡外感高热或内伤阴虚发热者则非本方所宜。 2消斑青黛饮 【来源】明·陶节庵《伤寒六书》 【歌诀】泻火消斑青黛饮,石膏知母玄人参,柴草连栀犀地黄,釜底抽薪加川军。 【组成】青黛3克,黄连9克,犀角3克(用代用品),石膏50克,知母9克,玄参9克,栀子9克,生地15克,柴胡9克,人参6克,甘草45克。 【用法】加姜、枣水煎,入苦酒(醋)1匙服。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泻火解毒,凉血化斑。 【方解】阳毒发斑虽是由于胃经邪热太盛,其他各经也有火热相助。方中犀角、石膏清胃火、解热毒;配以青黛、柴胡、黄连清肝火,且柴胡引邪透达肌表,而泻心火;栀子清三焦之火;知母泻肾火;玄参、生地滋阴润燥;甘草泻火解毒,并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人参补气生津,扶助正气;醋能酸敛。本方以泻火解毒为主,用大队清凉之味,灭其阳毒炎炎之势,堵其大烦大热之生发源,热清血静,则斑自化,神自宁。用参、草、姜、枣者,护卫中宫,以防过于寒凉伤脾胃也。 【主治】阳毒发斑、大烦大热、舌苔燥黄、舌质红、脉洪大滑数。 【加减】若大便实者,去人参,加大黄。 3三黄石膏汤 【来源】明·王焘《外台秘要》 【歌诀】三黄石膏芩柏连,栀子麻黄豆豉全,姜枣细茶煎热服,表里三焦热盛宜。 【组成】生石膏30克,黄连、黄柏、黄芩各6克,香豆豉9克,栀子10枚,麻黄9克,生姜3片,大枣2枚,细茶1撮。 【用法】水煎热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泻火解毒,发汗解表。 【方解】伤寒表证未解,里热已炽,可致表里三焦俱热,营卫不通,津液不布。此际,欲解其表,则里证又急;单清其里,则表不能解。治必解表清里兼顾。故方用麻黄、豆豉发汗以解表邪;三黄、栀子通泻三焦火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兼能解肌,合麻黄、豆豉则宣泄肺胃郁热,合三黄、栀子,则泻火解毒除烦。煎加姜、枣以和营卫,少入细茶,清肃上焦。诸药合用,发表不助里热,清里不碍解表,使内外邪热俱去,营卫通而津液布,则烦渴谵狂等症自平。是乃表里双解之妙方也。 【主治】伤寒壮热无汗、面赤鼻干、口渴烦躁、或谵语神昏、狂叫欲、或鼻衄身黄、脉象洪数,以及阳毒发斑等症。本证在外感热性病中尤为多见。 4银翘桑菊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银翘桑菊汤薄荷,牛蒡竹叶前胡随,桔梗杏仁生甘草,风温初起此方宜。 【组成】金银花12克,连翘、薄荷、牛蒡子、桑叶、生甘草、菊花、淡竹叶、杏仁、前胡各10克,桔梗6克。 【用法】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辛凉解表,祛风清热。 【方解】本病因温热更挟风邪所致,治当于清热方中加入疏风之品,宗“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旨,方用金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牛蒡子、薄荷、桑叶、菊花祛风散邪;杏仁、甘草、前胡、桔梗理肺止咳。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祛风清热之功。 【主治】风温初起,症见头痛、身热、或恶风、或不恶风、咳嗽、流清涕、心烦、口渴、苔白或黄、脉浮数。 【加减】临证时应视风重热轻或风轻热重,将祛风清热之药量随病情轻重灵活【加减】。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用皆验,堪称良方。 5竹叶银翘汤 【来源】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竹叶银翘杏仁泥,桑菊草栀豆豉宜,清凉宣透执轻重,温病初起用时多。 【组成】连翘、竹叶各15克,金银花25克,淡豆豉、生栀子、冬桑叶、杭菊花、生甘草、杏仁泥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病重者一日两剂。 【功效】清凉宣透。 【方解】寒邪伤人之阳,热邪伤人之阴,治热以寒,治寒以热,此正治大法。温病初起所见纯属温热证象,故方用银、翘、栀、豉、桑、菊、甘草、竹叶等辛凉甘平轻清之味,清宣上焦,仅用一味辛苦甘温降肺解肌之杏仁作引导为剂,以清解初起之温邪。连服数日,其病自愈。 【主治】温病初起,症见头昏痛、 身发热、 不恶寒或自汗、 口干作渴、 舌苔薄白或黄、 脉象不缓不紧而动数、 两寸较大、 尺部皮肤较热、 午后热甚、入夜尤炽。 【附记】本方名为笔者拟加。病变稍缓的为外感温病,病变急剧的为伏气温病,治当详察。本方适用于外感温病初起。临证应用,宜随证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