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SCL

 WAERTER 2015-11-23

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SCL-90调查及其心理干预

作者:戴丽君,等 来源:《中国性科学》杂志 更新日期:2015-11-4 16:25:58 浏览次数: 9

文章导读:对我院就诊的78例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措施,采用SCL-90量表进行调查,观察心理干预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其中躯体化(1.66±0.19)分,强迫症状(1.44±0.17)分,人际关系(1.41±0.18)分,焦虑(1.81±0.34)分,抑郁(1.69±0.25)分,恐怖(1.13±0.21)分,偏执(1.24±0.16)分,敌对(1.01±0.11)分,精神病性(1.34±0.22)分,其他(1.43±0.23)分,同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9.8748、6.2428、6.4291、12.0147、11.7154、5.1469、10.1706、9.3522、11.7451、10.4746;P<0.05)。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7.28±3.0)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3.76±3.17)分,NIH-CPSI评分(10.32±2.08)分,IIEF-5评分(18.37±1.45)分,同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4093、16.4215、8.2473、24.7599,P<0.05)。


  慢性前列腺炎属于临床上男性常见的疾病,有近一半以上的男性会在不同时期出现前列腺炎症状,表现为排尿异常、腰骶部疼痛或者不适,严重的可能出现性功能障碍。国外研究显示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发病率极高,尤其是性欲减退和射精疼痛等,经过调查显示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心理和生理受到极大影响,对患者的生活、夫妻情感产生负面影响,目前逐渐被广大医患所重视。我院对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开展了心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科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治疗的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78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符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慢性前列腺标准症状积分超过10分,性功能障碍即在性刺激下不能持续达到或维持足够的阴茎勃起完成满意的性交,病程超过3个月,所有患者年龄在18~70岁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后实行。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4.89±2.66)岁;病程3月~8年,平均病程(2.19±0.43)年。

  1.2 治疗方法

  给予患者常规治疗,采用ECO-100多模微波前列腺治疗仪体外照射治疗,选用圆形体外探头,功率25~40W,以病人感到温热为宜,取会阴部或小腹部,每次20min,间隔2d治疗1次。同时给予患者头孢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二联治疗;抗焦虑治疗采用盐酸曲唑酮片口服,第1周1次50mg,1次/d,第2周后改为1次100mg,1次/d。

  1.3 护理干预

  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措施:(1)开展一般心理疏导,护士要加强和患者进行沟通,通过聊天、座谈会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开导,同时了解患者对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的认识程度,耐心聆听患者对病情的陈述,取得患者的充分信任与配合,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改变患者的认知,护士要向患者讲述疾病的发病机理,告诉患者慢性前列腺炎属于男性常见疾病,同性功能障碍发生没有必然的关系,让患者认识到心理因素是相关症状产生的重要因素,动员患者积极改变以往错误的认识,主动配合心理干预;(3)进行生物反馈干预,对久治不愈或者认为是性病的患者要将疾病和预后进行细致的解释,缓解患者紧张与恐惧的情绪,分析产生疾病出现的原因,改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时让患者通过学习认识到心理变化同躯体变化之间的关系,客观的了解身心变化同环境因素的关系,指导患者进行放松练习,解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

  1.4 观察指标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患者进行测定,包括90个项目10个不同心理因子,严重程度从1(无症状)到5(极严重)5级评分,对干预前后评分变化进行比较。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负性情绪变化进行比较,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制定的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NIH-CPSI)评定患者前列腺治疗效果,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问卷调查表(IIEF-5)评定患者性功能障碍改善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收集数据录入Excel 2003,在SPSS 17.0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均以x±s,计数数据以(%)表示,检验方法分别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当P<0.05时认定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变化比较

  患者治疗后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其中躯体化(1.66±0.19)分,强迫症状(1.44±0.17)分,人际关系(1.41±0.18)分,焦虑(1.81±0.34)分,抑郁(1.69±0.25)分,恐怖(1.13±0.21)分,偏执(1.24±0.16)分,敌对(1.01±0.11)分,精神病性(1.34±0.22)分,其他(1.43±0.23)分,同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治疗前后疗效评分变化比较

  患者治疗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47.28±3.0)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43.76±3.17)分,NIH-CPSI评分(10.32±2.08)分,IIEF-5评分(18.37±1.45)分,同治疗前比较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前列腺炎目前病因以及发病机理尚不十分明确,但是大多数学者认为慢性前列腺炎同心理因素具有密切关系。研究显示,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出现性功能改变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性欲降低、勃起的功能发生障碍和射精障碍,目前认为前列腺炎患者合并性功能障碍除部分器质性因素外应更加注重的是心理因素。目前认为引发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1)是前列腺具有药物屏障作用,疾病的病程较长,治疗起效慢,因此患者心理压力较大,随着病情的延长心理问题不断加重;(2)慢性前列腺炎所引发的如不育、精囊炎会造成患者生理与心理的双重障碍;(3)部分患者在对疾病的认识上存在误区,将本病同性传播疾病相混淆,部分患者出现的尿道口“滴白”等症状很容易引发患者心理障碍;(4)部分医生在诊治时以及媒体宣传时会夸大疾病可能出现的后遗症导致患者心理发生扭曲,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

  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尽可能消除炎症反应、减轻患者疼痛不适和排尿异常,通过改善临床症状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研究显示心理干预可以有助于提高患者对基本认知和了解。国外大量的实验研究证实应用唑嗪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下尿路症状,有效改善患者性功能障碍体征。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对自己身体状况十分敏感,均存在疑虑、缺乏自信等表现,常将心理问题进行躯体的转换,心理干预治疗则是对出现心理障碍患者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改变患者心理状态、错误认知等行为并在改变认知的过程中纠正患者不良的行为与情绪,对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疗效显著。我院通过聊天、座谈会等形式拉近了和患者的距离,让患者畅所欲言,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护士通过心理疏导让患者消除负性的情绪,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勇气,鼓励患者走出负性情绪的困扰。此外通过健康教育和讲解等方式让患者充分认识本病,了解本病不是不治之症,告诉其和性病的本质区别,鼓励已婚患者保持正常的性生活,并指导患者性生活频度,对未婚患者则要解除其思想顾虑,让患者了解虽然发生前列腺炎但是仍然可以正常生育,同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消除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还要注重对患者随访干预,护士要积极对患者开展随访干预,了解患者院外情况,叮嘱患者及时复诊,对存在可能影响疾病复发的因素进行消除,确保患者院外治疗效果,提升治疗的依从性。

  综上所述,心理干预应用在慢性前列腺炎合并性功能障碍患者中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减轻患者负性心理压力,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来自《中国性科学》杂志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