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眉批管理法

 Purefact 2015-11-24


/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厂长 刘鹏凯


小学三年级,老师布置命题作文《记一件难忘的事》,我写的是星期天在父亲工作的仓库帮忙整理干果的故事。老师在作文中画了好多“双圈”、虚线,一段眉批至今令我难忘。印象最深的是这样几句:“帮父亲整理仓库的细节写得很细腻,心灵也美。但整篇作文字写得很马虎,不像一个能认真做事的好孩子。希望今后作业能像帮父亲整理仓库一样认真,一样美。”

企业每天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一篇原汁原味的记叙文。围绕企业的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效益等要素,精明的管理者会像写文章一样,围绕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特点,不断写人、记事、状物、生发议论,使文章一天比一天精彩,永远也不会有完全重复的一天。

这些年来,笔者把语文老师常用批改作文的方法——眉批,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将日常管理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当成作文来读;把问题看成钉子,用眉批管理法这把锤子,或面批,或在天头地脚处眉批,或文后点批——见到美好的人与事,创新革新的“好文”,或几条虚线,或打上几个双圈,评出效应,评出感动,让员工找到自信,找到路标;发现“错字”、“病句”,写下几句提示,画下一、二问号,打下一个个需修正的方框框,让错者自警自醒,不再重蹈覆辙;亦或埋一两个伏笔,为后段留下一个完整的句号。

管理者充当老师角色,跳出暗箱,用“眉批管理法”去设疑、释疑,去传道、赞赏、激励、授业,令员工明确道理,提高认识,可以让管理进入意想不到的新境界。

激励式眉批

——晨会上的掌声

一天清晨,我骑着车往厂里赶。还未进厂,老远就看见机修工大老王,扛着两根角铁晃晃悠悠走向车间。

成败决定于态度。从表面上看,态度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态度是心灵的表白。大老王提前上班,一人扛两根角铁,传达了他对工作的态度,一种热忱。英文中的“热忱”这个词是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的,一个是“内”,一个是“神”。事实上,一个“热忱”的人,等于是有神在他的内心里。

在工厂的现实工作中,任何人都在同时进行两项工作,一项是“技能的运转”,另一项是“心的运转”,而“心的运转”是“技能运转”的统帅因素。一根角铁两人扛是常事,而一个人提前上班,扛两根角铁,就需要一种炙热的精神根植于内。这就是人性深处的光辉。一个企业,所有的方法都必须通过积极的态度去执行,失去了积极态度下的主动和自觉,就等于失去了创造力和兴奋点。对于大老王这样的好员工,我事不过宿,给了他最高“眉批”——晨训会上的掌声。

心灵像一张降落伞,只有开启的时候才有作用。在黑松林掌声激励远比钞票金贵,也许你拿了高额奖金,鼓掌的只有你的家人,而你的热情感动了企业,全体员工都会为你鼓掌。在现代企业中,高素质员工的举手投足,哪怕是点点滴滴都很有必要让我们及时聚焦跟踪,来一些赞赏的“眉批”,驱散员工疲惫、拨动员工心弦,激发员工潜能,让我们的掌声响起来,赞美多起来,让员工的潜能像喷泉一样涌动起来。

启发式眉批

——写在地上的问号

管理界有一句话说得好:人不是让你管死的,而是让你带路的。启发式眉批专“治”制度无法解决的问题,纯粹发自内心,激发员工对企业的热爱,对工作的热忱。

贪玩、马虎、不认真的孩子写作文,往往盲目动笔,乱写一气,或结构紊乱,词不达意,或书写潦草,错别字到处都是灯笼。不认真的员工尤如不认真的孩子,只是学生反映在作业上,员工反映在工作中。

十多年前,我刚到黑松林兼任厂长,由于管理不到位,车间里的胶水到处跑、冒、滴、漏,日积月累,地上时常粘乎乎的,周转桶四周挂满胶也是家常便饭。一次,有个员工窜岗与人聊天,老远透过窗户,看到我往车间这边走过来,匆匆忙忙往自己的岗位跑,结果一只脚踩到洒在地上的一滩强力胶上,鞋被粘住动不了了。这个笑话本身就是一篇生动的故事,粘住的那只鞋就是最好的启发式眉批。

围绕这只鞋,我们采取现场点评,用行为疗法给全车间员工进行系统“脱敏”,向敏感对象的跑、冒、滴、漏挑战、发起总攻。在订立员工守则时,我们打破传统做法,广泛征求意见,待大家认同后,又大张旗鼓地举行了一次全员签名仪式,并将每人签名手迹的复印件与守则制度挂在企业的显眼处,促使员工主动投入、融入,使之成为一个动人的眉眼,时刻提醒员工:做行动的巨人,不做行动的矮子。

又一天早晨,刚到班,我来到车间与车间主任聊些情况。忽然,眼睛余光看到干净透亮的水磨石地面上有一滩滴胶,似白衬衣上的墨渍。胶渍的正上方,反应釜的放料阀口上,挂着一根胶柱,上粗下细,似倒挂空中的冰棱。

对于这偶然发现的意外现象,我心里明白,这可是放料后阀门关闭后“自然规律”留下的景象。触景生情,我又似批改作文一样灵感闪现,顺手拿起了一边记录牌上的粉笔,在地上滴胶的四周画上了一个大大的圆圈,写下启发式的眉批: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如何彻底消灭滴胶?最后将那个大问号连画了三个粗粗的“耳朵”,一支粉笔连续断了几截,似老师批阅作文下笔太重,划破了几层纸。一边的车间主任低着头,弓着腰,看着我点完最后一点,像个犯了错却不知道错在哪里的孩子。

解决问题最好的地方是在问题发生的地方,解决问题最好的时间是在问题发生的时候。作为一名管理者,及时抓住意外事情中闪现的“破窗”现象,别出心裁,在第一现场画一个圈,写下一句启发式眉批,用最直白的线条加语言,锁定问题,让员工来共同关注,一起分析,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后来,眉批效应变成了群策群力的动力,车间每台反应釜的出料口都用塑料纸扎着一个防滴漏袋,从此,水磨石的地坪上杜绝了滴胶,即使一不小心洒下了,员工也会像打理家居一样,一丝不苟地随时清理好。启发式眉批的点评,使员工深刻难忘,经过一个多月的整顿,老大难问题解决了。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的打,牛就是死活不听话,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田边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边,想不到牛乖乖的跟着农夫进了牛栏。故事告诉我们,哲学家一句话可当八句话说,实践者必须将八句话当一句话去做。要员工做好一件事,光强迫是不行的,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传统管理是人为企业服务,而文化管理是企业为人服务。

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过: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而坚定的想法,只需不停地重复它,终会使之变成现实。的确如此,自打我在地上画过问号以后,现场管理“地下无滴胶,桶外无挂胶,桶内无积胶”的三无制度深入人心,清洁生产变成了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

伏笔式眉批

——一封老工人的来信

伏笔是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伏笔式眉批法就是在处理问题之前有 所暗示,然后顺理成章的引到所希望出现的情境或结果,让人心服口服,从而大大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这种方法深入浅出,可以通过简单的事物轻而易举地抓住问题的本质,如果加上艺术化处理,效果则更加明显,耐人寻味,意味深长。

过去我们办企业,靠的是财力、精力、胆量和经验,靠的是长官意志和行政扶持,如今靠的是文化、知识和智慧。一个管理者,虽然每天都在从事着同样的管理,但如果能因管理范围、层次和性质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试以伏笔式眉批法举例说明。

一天,几个老工人联名写信给我反映最敏感的工资问题。信中写道:如今舅舅不如外甥,萝卜不如菜根,我们干了二三十年,收入还不如新来的大学生,不知厂长是何感想。来信虽短,余音很长。

第二天下午,我将这几位老工人请到办公室,又是倒茶,又是递烟。先进门的大老张见桌上放着一份美国发来的邀请函。就对身边的几个老同事说:“看,咱们厂长开洋荤了!”我付之一笑,顺势将邀请函递过去:“看看写的是什么。”“厂长拿我这个初中生穷开心了,学的几个字母早跟老师跑了!”大老张边说边摇手。“你们几个谁能看出来写的是什么,我给你们加工资!”几个老工人一下子沉默下来,连头都不抬,生怕找上自己。

我拨通内部电话,叫来了刚从人才市场高薪招聘的大学生。“厂长找我有事?”戴着一付宽边眼镜的小王彬彬有礼。“把这份邀请函翻译一下。”不到一支烟的工夫,小王又进来了,“厂长,这是原稿,这是翻译稿,电脑上已作存储,可随时调阅。”听着小王的一番话,几个老工人面面相觑,不时地偷看我。我感慨地说:“我们都落伍了,这就是差别啊!”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几位老工人的联名信,谈的是工资问题,反映的却是价值观上的差距,不能小看这种现象,一旦形成一种心里障碍,就会影响工作。我们有必要“小题大做”,否则就会滋生离心力,影响企业发展啊。抓住问题写意,面批,解决问题,这种伏笔式眉批形式简单,内涵上深刻,似“一夜春风来,满树梨花开”,起到了激将的效果。

我们身处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要让老工人们齐刷刷地赶上来是困难的。这几年,尽管普通员工的工资收入增长幅度也很大,但远没有高薪招聘人才那么高,少数人有微词不足为怪,但我们不能听之任之,必须做好教育、解释、疏导工作,否则,就会伤了老工人的心,还会将自己孤立起来。

一个管理者,要想对企业的一切掌控自如,就要理解别人,了解自己。面对一群实在的老工人,耳提面命的说教,枯燥无味的灌输,因循守旧的老道道都收效不大,要的是心与心的碰撞,缩短距离。你说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做个有心人。抓住核心,普通的一件事,简短的一句话,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感慨,克服障碍,沟通理解,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推动帆船前进的不是帆,而是鼓帆的风。

修正式眉批

——一个不关门的方框

一位大师在做关于领导科学的报告时,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留下缺口的圈,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听完大家回答,他说:“其实这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好的领导者就像画句号,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总要留下缺口让下属去填满的。”

这不由使我想起我的老同学从瑞士回来说的一个故事。

在瑞士的幼儿园开饭时,阿姨只把饭盘放在孩子们面前,用手比划着让他们自己吃,大的孩子用勺子吃,小的孩子用手抓着吃。可他的孩子年龄太小,又刚刚入园,阿姨让他坐在小凳子上,用手比划着要他自己吃,可是孩子不会抓着吃,只能呆呆的坐在那里,这个洋阿姨不尽“人善”,始终不喂他,待到开饭时间结束,他的孩子那份饭就给收拾走了。

后来,这个阿姨告诉我的同学,瑞士人从来不喂孩子吃饭的,孩子饿了他自己会吃的,孩子不会做的事,必要时应该给予鼓励和暗示。大人不必强逼他去做,因为这样可能会抑制孩子的独特行为。

夕阳吻着晚霞。那天下班铃已响多时,车间主任老丁还在整理一天的考核资料,我突然闯入他的办公室,想了解新品的试产情况,老丁见我来了,忙放下手中的笔。我们边走边谈,无意中,我突然发现有只秤砣离了磅秤,连秤勾子也被甩到一边。“可能是整理工具时掉下来的”,老丁边说边弯腰准备捡。我一把拉住他,“还是在明天的班前会上通报这件事吧,让丢三落四的人自己去拾,否则你有拾不完的东西。”我拿起一边的粉笔,将一边的称勾和称砣画了一个留下缺口的圈。

俗话说:秤不离砣,媳不离婆。依据6S整理现场是硬规定,掉在地上的秤砣虽说无伤大雅,但在井井有条的灌装车间,这个秤砣就成了一个斑点,像刚买回来的新桌子,桌面上却有道划痕一样。车间主任闻过即改,替当事人拾秤砣,也未尝不可,但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会降低,甚至会将责任推给管理者。反之,用修正式眉批的方法,划一个不关门的方框纠错,让失误的员工自己去修正这个不完整的“句号”,填好这个不关门的方框。

管理之道,存乎一心。眉批、面批,面对面的交流,零距离的接触,现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启发大家的智慧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真谛,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为了企业的振兴,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只对事不对人。人性是最变幻莫测的东西,管理者一旦掌握其中的粘接配方,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教育成习惯,习惯成自然。改掉坏习惯和养成好习惯一样,都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像爬山爬久了以后,一些原先让你气喘吁吁的小山坡,也变得如同走平地一样轻松,这就是管理的自然成文化,文化成自然。

管理大师马利克认为,管理是一门手艺,因此可以找到一个明确的标准来区分好的和坏的管理,正确的和错误的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就是要将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应用于日常管理之中,以提高员工素质,训练员工的思维方式,培养员工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有管理到无管理,最终实现自主管理。当裁判比当教练省事,裁判在赛场上裁定谁违反比赛规则就可以了,而教练则不仅要考虑和运用好比赛规则,更重要的是如何帮助自己的队员提高战术,利用战术取胜。眉批管理法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种营造文化氛围的手艺,这种手艺是管理中的蒲公英,借助风势,会将种子传授到工厂的各个角落,传播到每个员工的心里,让员工找到生命的意义,让企业之树常青。

本文选自《企业管理》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