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淑春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11月第21期 新课标下初中地理教学科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艺术性
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德,使每个人的智力、品德、感情、体格等各个组成部分达到和谐状态,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一种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努力挖掘地理学科的人文因素,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也是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人类在意识和精神层面上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理想社会,成为全社会奋斗的目标。环境污染的加剧,公民道德水平的缺失,严重地制约着社会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公民道德纲要的颁布及构建和谐社会等举措的实施,就是着眼于人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目标,对全社会人文素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这一目标实现的程度,很大层面上取决于教育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当前课程改革中,已鲜明地提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且将其做为素质教育的终级目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当树立人文意识,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并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 2、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 初中地理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是:通过7-9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等基本知识;了解环境与发展;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在科学态度的培养上,要求学生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情感培养上,要求学生“关爱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在审美素质培养上要求学生“养成地理审美情趣”,懂得欣赏自然之美。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我们培养的学生每时每刻处在一个社会生活的环境之中,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面对现实生活,都要增强生存与生活的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最强调的理念之一,它表明地理课程将从纯粹的“科学世界”重新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 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是初中课程改革和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通过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方面。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渗透,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地理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教育的艺术性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学生在每天的每一节地理课中从教师身上感受到这种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耳濡目染,日积月累,促使其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容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性学习,让学生真真切切体验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积极参与,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互动的过程;例如课堂上的小组讨论,小型的比赛(如辩论、知识竞赛、拼图游戏等)活动都能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同时,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这就意味着对同学的充分尊重,并且取长补短,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 2.挖掘教材,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领人文教育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教材有大量贴近学生生活的鲜活素材,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从而改变空洞教条的宣讲。 如:七年级地理中,学习“地球表面形态”,学生能体会到东非大裂谷的壮观之美,太平洋的广阔之美,学习“天气与气候”的内容,既能联想起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可想象出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海边的惊涛拍岸,沙漠的海市蜃楼,无一不在昭示美的情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比如梯田等,可以品味到人类发展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智慧之美,思想之美,力量之美。 再如,八年级地理中,学习长江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长江源头的冰川、雪山及“江流如帚”的风景,使学生领略远离自己的高、远、洁、阔,感受雪山、蓝天,让学生感受宁静开阔;同时以长江的水文特征为例,感受人的成长历程。长江上游沱沱河,发源于唐古拉山的各拉丹冬峰,源头河水清澈,流速缓慢,行走于青藏高原的边缘,带着希望,带着生机,犹如我们单纯的童年。过了玉树,长江进入了青春期,一路奔腾而下,桀骜不训,像个毛头小子,川行于峡谷相间的横断山区,河床下切,激荡着两岸的山峰,想摆脱他们的束缚。充满激情的青春,我们会因不谙世事而犯下错误,可年轻也是我们最大的资本。川江就是长大了的长江,在积累着知识和能量,在总结思考青春的美丽和教训,在迎接下一轮的冲击。出奉节进入三峡,迎来她的第二个春天,生机勃勃。可不像第一次那样莽撞,像个厚积薄发、壮志雄心的中年人。出宜昌,长江九曲回肠,做人,哪能都那么顺利!长江的中下游就像老年了,河床展宽,流速缓慢。最后在上海溶入大海的怀抱。 诸如此类的素材丰富,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以大自然的雄奇壮美,震憾学生的心灵,让其感受美的启迪,让学生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审美自然的情感。 3.地理教学与艺术、美学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赫特纳曾指出:“在理论的地理学以外,还有一种美学的地理学”。经过长期构建的地理学,实际上已经成为一门充满美学意意义的课程。地理涉及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内容。学生通过地理学习,可获得美的享受、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审美的情趣与自身内在美的气质。 如:地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在于图象丰富,这又为地理课堂的美育提供了特有的良好素材。在地理图象中,既有景观图、地形图,又有示意图、统计图等等,这些图象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图片、挂图,也可以是课本的插图、地图册,还可以是教师的板图。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图象本身已具备了美的特性,色彩的美,利用好地理图象,不但可以在地理课堂中进行美育,而且可以使地理课堂变得生气盎然。 4.充分发掘地理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及个性、创造力不可能在狭小的教室空间内完全形成,因此,地理教学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要恰当地选择课程资源,如教材、学具、电影、多媒体课件、录像、图片等,丰富课堂教学,同时鼓励和指导学生组织兴趣小组,社会调查等活动,合理开发校外地理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 新课标要求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开发与利用,如让学生看天气预报、参加气温测量,谈天气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等;还需要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民生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时事中寻找教学资源,如神七的发射、长江防洪、松花江水污染、三峡工程、四川地震等。 学生的成长,是学习、感受、实践、认识的过程,认识美,发现美,有利于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在研究中学生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以为学生呈现美与丑的鲜明对比,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从而形成纠恶向善,改造世界的健康情感。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水资源的教学,有江河湖泊及冰川、雪山等水资源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如九寨沟神奇之水,长江黄河的奔腾壮观,青藏湖泊的秀丽风光,工农业及生活中水的重要作用,同时又有黄河断流、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水污染等人类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再通过节水教育,家庭用水调查等,最终引导学生形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形成,找准了地理因素与学生生活的切入点,当然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地理教学资源是丰富的,依靠现代教育技术,并开阔思路,紧扣生活,就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除了教材以外,利用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样是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可以利用实践活动之机,让学生投身大自然,在真实中感受自然美,在高山中感受其博大,在流水中感受灵动,在万物葱郁中感受生机,这些触手可及的高山流水,明月清风,树木鱼鸟等,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体验,自可唤醒学生潜藏的审美之心,培养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这样的体验,远比枯燥的“小草也有生命”之类的简单警示有用得多。 总之,教育的精神力量最终体现在人文素养的底蕴中,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因为人文素养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能力的重要内涵。因为人文素养本身是无形的,它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中,落实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在地理教学中,只要教师首先树立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意识,再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正确引导,就一定会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人文素养的培养正如春雨的滋润必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必将渗透在我的每一节地理课堂当中,也必将换来桃李的芬芳,参天的栋梁。 |
|
来自: 昵称15221501 > 《中学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