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分法则应该这样用

 思ss 2015-11-24



有关摄影的建议中经常会提到,地平线最好放在距离画面顶部或是底部的三分之一处。还有很多其他的说法,例如完全不要拍地平线等等,这些建议其实很中肯,却又让人伤脑筋。当你思考“地平线该放哪里?”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受到了这个问题的干扰,错失了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没错,把地平线放在画面三分之一的位置也许会让照片更加生动,但这真的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况且,一张好照片并不会因为地平线高了一点或低了一点而变坏,而一张糟糕的照片也不会因为你想了“地平线该放哪里?”就变得有趣。我们之所以拿起相机,肯定有自己的理由和想法。因此,这些问题会更值得思考:

这四张照片来自同一个场景,只是它们的地平线有的在最下面、有的在最上面、有的在中间、有的在三分之一处。哪张才是“正确”的呢?


佳能5D Mk II, 25mm, 1.3 秒@ f/22, ISO 50


佳能5D Mk II, 24mm, 10 秒@ f/22, ISO 50


佳能5D Mk II, 32mm, 4 秒@ f/22, ISO 50


佳能5D Mk II, 43mm, 4 秒@ f/22, ISO 50


你不禁要思考:

  • 天空是否会因为将地平线放在底部三分之一的位置而变得更加突出?它又否撑得住这三分之二的画面呢?

  • 天空中有什么值得让你留给它三分之二的画面?是不是还给少了?有没有必要将地平线拍进去呢?

  • 同样,当你将地平线放在顶部三分之一的位置时,是不是因为前景中有什么值得占用三分之二画面的元素呢?

  • 画面中还有其他重要的线条吗?假如有一条海岸线,你会怎么分配天空、海洋、陆地三者的空间呢?是将它们三等分,拍摄一个美丽而宁静的画面?还是尝试一些另类的角度,例如躺在地方仰拍,压缩地面的元素而给予天空更大的空间?

  • 你考虑过那些更加极端的构图吗?例如将地平线放在底部六分之一的地方,又或者使其靠近中轴线,甚至不偏不倚刚好放在中间,形成一个完全对称的画面?


不妨去进行一次地平线的拍摄。找一个开阔的地方来试验,比方说海边,要是颜色纯粹,画面对称,像油画般质朴的场景就最好不过了。先拍一张海洋比较多的照片,接着是天空比较多。然后,再在附近找一个有趣的物体,例如灯塔或是帆船,如果你在草原上,就找一棵树或是一间谷仓,将它们收入画面当中。

尝试各种不同的组合—树在地平线中间而地平线也在画面的中间,或是将树放在地平线的最左端而地平线在画面的最下方等等。这项练习不是为了完成一组作品,而且你真要按我的指示去做也不会拍出什么好照片。我希望大家多尝试,然后分析自己拍出来的这些照片。冲一杯咖啡,坐下来慢慢看这些照片,看看自己更喜欢哪一张照片?哪些更有趣,更生动,更宁静,更抽象,我们要学会反思,下一次再遇到地平线放在哪里的这种问题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拍出更好的照片。


三分法带给我们的美感从何而来?我曾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在研究一些与摄影技术没有直接关联的内容上面,例如平衡。虽然在刚开始的时候用处不大,但事实证明它是不可或缺的。照片有平衡(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和不平衡之分,它会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是构图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越快建立自己对平衡的感知越好。


尼康 D800, 200mm,1/200 @f/7.1, ISO 400


我本可以用更长的焦段拍摄这两只鹤,可是像这样用一个广角的画面却能更好地平衡画面中的负空间。这是一个很好的动态平衡案例如果只是用长焦把鹤放在画面的中间,那就只是一种静态的平衡。


照片中的平衡其实和现实世界中的差不多,都是源自引力。在物理上,如果你在跷跷板的一端放置一件比另一端更重的固体,如果支点是在中间,那么很显然无法实现平衡。只有当你把较轻的物体换成与另一端同样重的物体后,跷跷板才能达到平衡。这是静态的平衡。然而你非要使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物体平衡,也是有办法的,你可以改变支点的位置,使其更靠近较重的物体,通过杠杆原理令跷跷板恢复平衡。这是动态的平衡。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我们很难通过改变物体的视觉重量来达到静态平衡,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无法客观地衡量它们的视觉重量。要知道,物体的视觉重量会受到其体积的影响,却也没有绝对的关系,关键还是在于它能否吸引眼球。一块巨大的黑色岩石与一个娇小的婴儿,它们的视觉重量可能不相上下,主要还是取决于岩石究竟有多么巨大,或者婴儿有多么可爱。你能量化一件红色雨衣、一个孩子的笑容、或是山坡上一棵参天古木的视觉重量吗?不能。但你可以不断去尝试,直到满意为止。由于我们每一个人对于平衡和张力的感觉都略有不同,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难免会创造出一些与众不同的感觉,给我们的作品刻上个人的印记。

三分法也正是得益于此,才会有如此多的人追捧。根据三分法的法则,被摄主体应该在画面三分之一的位置,而不是中间。为什么呢?如果放在中间,画面就会很平静、对称、甚至有些无趣。但假如我们将被摄主体放在画面左侧三分之一处,就等于将支点左移,它的视觉重量和另外三分之二的负空间相抵消,即平衡了画面,又带来了张力,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更加的吸引人。但三分法永远奏效吗?也不一定,这取决于被摄主体和它周围的负空间,以及你所要表达的感觉。当然像相框的规格等也是重要的决定因素。所以,有时候这个法则可能会变成“五分法”或是“六分法”,甚至有时候当你需要营造宁静的气氛时,什么几分法的全都可以忽略,将物体死死钉在中间就好了。明白三分法的原理,你才能真正懂得何时该用,何时不该用,何时可以修改着用。


好了,现在你抽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拿着你的杂志和红笔,如果可以,撕20 张照片下来。接下来的任务是:

  1. 将照片框出来;

  2. 表示出画面中的主要成分;

  3. 思考以下问题:画面是否平衡?如果平衡,这是静态平衡还是动态平衡?如果是动态平衡,它是如何实现平衡的?通过画面中的其他的元素还是负空间?如果不平衡,其原因是什么?是否有意为之?要怎么样才能恢复平衡?

  4. 打开下一张照片,重复以上步骤。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摄影的关键—提升摄影技艺的60节必修课》


内容提要:

本书作者Daivd duChemin以其丰富的人文环球旅行摄影经验,通过图像结构、色彩搭配、艺术效果、视觉选择等摄影视觉效果中所涉及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展开讨论。书中通过60个边学边练的理论结合实际的视觉效果小课堂组成,全面的理论学习和动手练习能够让读者快速掌握这位以摄影视觉表达见长的国际知名摄影师分享的视觉拍摄表达技巧。


作者简介:

David duChemin是一位国际摄影师,主要进行人道主义主题和世界主题摄影。他因工作环游全球。他曾在严冬的蒙古冒险,也曾去非洲拍摄杀人蜂;曾在埃塞俄比亚染上疟疾,也曾在秘鲁患上伤寒症,还在突尼斯从骆驼上摔下来,在印度被街上的孩子抓去打板球??他的各种冒险经历使他更加热爱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居民。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购买链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