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子 | 最好的养育不仅是养,更是“育”

 yqzh 2015-11-25

我做文字工作和培训工作已经有25年了。10年前,我将工作重心转移 到婴幼儿教育与心理发展方面,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攻读了“发展与教 禽心理学”在职研究生。生了小女儿后,我又加修了 “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在职研究生课程,专攻婴幼儿早期教育方向。


10年间,我取得了两项成果。第一项成果是在自己的专业研究上小有收获。我申报了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五”重点 课题“母语教育的幼小衔接的研究”的子课题,成为“情景识读法的研究” 课题组组长。主课题专门研究3~7岁儿童的阅读与识字方法,而子课题专门 研究“主题情景教学法”在3~7岁儿童说话,阅读与识字过程中的作用与效 果。子课题研究成果《儿童情景说话阅读> 在2006年以教材的形式正式出版。到2012年,该教材已先后根据教学成果和来自全国的数百名一线教师的 反馈逮议进行了4次改版完善,现在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


2006年,我受邀参加了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届“识字教育 国际研讨会”。论文《把握儿童认知特点,高效激发儿童5语智能潜力》被 收录在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以及《识字教育科学化方法选粹》一书中。


2007年和2013年,作为嘉宾,我受邀参加了由中围科学院主办的“心理学家大会暨(&届)应用心理学大会”。论文收录在《心理学家》杂志上。2013年的论文《婴儿早早期阅读能力的养成对其整体能力发展影响的追踪》特别追踪了婴儿早早期阅读的方法及其对婴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与促进。


第二项成果就是我又生了一个孩子。这使我有机会亲身体验“儿童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并对其成效进行了长达5 年的曰记式追踪与分析。为了体验婴幼儿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而亲自 生个孩子,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外可能都不多见。我坚信,只有将心理学理论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了、运用了,理论才能走下神坛,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


说到日常生活,怎样才是教育学、心理学在其中的运用和体现呢?教育学、心理学是不是很玄乎?是不是很难操作?我们看一个这样的小案例:




男孩涵涵,5岁多了,长得又高又壮。


这几天,他在幼儿园一点儿饭都不吃。老师用各种好吃的百般诱惑他,他都一律拒绝。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吃饭,他也不说话。小朋友们都说,他有几天没说话了。


不仅这样,几天后涵涵还攻击了班上的一个男生:他跳起来把那个男生的头压在身下,那个男生的头磕在地板上受了轻伤。

因为课题研究的缘故,我们与一些幼儿园学前班、课外班有合作。有时为了研究教学方法在儿童个体间的差异,我们还会进班持续跟着一个班一段时间,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习惯、性格特点及学习方式,以调整我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策略。


涵涵是我从他小班起就开始关注并一直追踪观察的一个孩子。下面也是我对他的观察:


中午时分,小朋友们分成两排坐好吃午饭。不管是面对面还是并排坐,他们都会边吃饭边相互聊着,说着时下流行的话题,述说着相互的关注:他是我老公”“不,他是我老公。他们相互看着对方,会张开嘴让小朋友看自己嘴里咀嚼的食物,会伸出舌头搞怪。


涵涵一个人坐在长条桌的一端,他对着一整桌的小朋友,可是又相当于谁也没对着?他一个人默默地吃饭,一个人自言自语。他这几天只吃米饭和喝汤,菜和肉碰都不一下。


因为晚上7点就被要求上床睡觉了,所以涵涵午睡时通常都很难睡着。但是涵涵从来都不因为自己睡不着而吵闹,漫长的两个半小时,他就把自己埋在被子里。


上课时,有的小朋友听得很认真,两眼放光,还不停地举手提问;有的小朋友不怎么接话,但注意力很集中,听得也很认真;还有的小朋友呆呆地坐着,老师很少叫到他们,即使被叫到,他们也不怎么应答涵涵就属于最后一类。


涵涵为什么会这样?这似乎不是我们一下子就能回答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孩子3岁之前,主要展示的是 “养”的成果:多高了,多重了,会不会说话了,是不是容易生病,生病了 怎么调理……可是过了 3岁半,智力、情绪、性格方面的特征大大地显现出 来,家长们的话题更多地转向了 :

他很爱听故事;

他很爱画画;

他很爱跟小朋友玩;

他的话可多了,很爱给小朋友讲故事、讲笑话;

他很爱下棋;

他很爱搭积木;

他很爱唱歌、跳舞;

做喜欢的事,他可以坚持很长时间;

他在学某件事时一点就通,还喜欢上台去讲;

他坚持要学小提琴;

他每天都笑眯眯的;

或是:

他不爱画画,最近连画完一幅完整的画的耐心都没有;

他上课坐不住,中午休息时也不睡觉;

他经常生气,总和老师、爸爸、外婆唱反调;

他在课堂上从不举手回答问题,老师叫他他也不怎么回答;

他经常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大声嚷嚷;

他到现在都还不能坐下来看书,拿起书还是撕;

他做事很磨蹭,在幼儿园做工作(蒙台梭利教学法)要自己选玩具和工具,他半天都选不好,选好了也要在教室外站好久,就是不肯进去;

他的东西别人不能碰,他玩别人的东西就可以;

只能表扬他,他对别的小朋友总是恶语相向;


在父母热衷的这些话题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积极或消极的精神状态、表达与沟通的方式以及智力发展的状况。


我曾经见过一位奶奶,在孙子两三岁时很以高大健壮的孙子为荣,只要一有人搭话,她就会向你炫耀她是怎样孙子的。把一个早产儿养得那么好的确不容易,周围的家长都非常羡慕,常常围着她聊天,讨教经验。可是,等孙子4岁多的时候,这位奶奶聊天的兴致却越来越少了,因为孙子明显地在的方面出了一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别的家长谈论孩子越来越 多的进步时,这位奶奶却越来越闷闷不乐了……


养育,不仅有养还得有育。




我们传统养育观念是:3岁前主要是”,让孩子吃好、喝好、睡好;3岁以后送进幼儿园,由老师去教育。这样就万事大吉了?


现在不一样了!


近二三十年婴幼儿脑科学研究表明:从出生到4岁,是孩子身体与大脑 迅速发育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也就是说,0~4岁是孩子身、心、智发育发 展的奠基期。奠基好了,就像一颗种子埋进适宜的土壤,然后配以适当的水 分和阳光,它便能生根、发芽甚至茁壮成长。因此,养育至少应当包含 身、心、智三个方面:


身体

体能

内心

心理

智慧

智能


可能你会问:婴幼儿有心理吗?有心理活动与心理需求吗?




我想告诉你:有!不仅有,而且从出生第一天就开始了。


不知你感受如何,孩子生下来后,我的感觉不再是与她彼此拥有,而是 彼此分离了。为什么呢?孩子生下来后,除了喂奶时我可以抱着她轻轻抚摸 她外,其他时间她都被护士、护工抱走,或是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床上。作为 母亲,我可以感觉到来自她小小生命的内在不安:惊觉、轻轻的啜泣、抖 动……午夜时分,我悄悄把她抱过来放在身边,用手臂环绕着她,给她温暖 并轻抚她。很快她安稳多了,睡得十分香甜。隔壁床的婴儿早产一个月,他 一整夜都在哭泣,显示出离开母体的不适。后半夜护工把他抱在怀中时,他 才睡安稳了。这就是饥饿之外的需求,是源自精神与心理上的需求。


讲理论可能太抽象,那种总结性的话语我们已经见过很多,让我们一起 通过我的亲身经历看看那些抽象的概念——“感觉统合” “敏感期” “智能”“情绪” “性格”等在实际生活中是怎样体现的。


小女儿桔子4个月时,我带她去了三亚。我的父母每年都在三亚过冬, 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氛围。11月的江南,4个月大的婴儿已经穿上了厚厚 的棉妖,而且那年下雪特别早,11月中下旬就下了。孩子两只手支棱着,根 本无法活动,更不要说毎天外出晒太阳、游泳、洗澡了。潮湿阴冷的天气, 阿姨只能每天抱着她透过玻璃窗看外面的世界。而到了三亚后,11月的这里 还完全是夏季,桔子经常只穿一件连体服外出。我们铺个垫子把她放在沙滩 上,游客们都来围观这个小胖子。


很快,也就是5个月左右,桔子学会了翻身;6个月时可以坐在草地上 揪草玩儿;7个月时能一个人好好地坐在婴儿椅上等着喂饭;8个月时学会了爬;9个月时开始抓笔涂鸦,看识物小书。到10个月时,桔子最喜欢的就让我们扶着她在户外的椅子上、草地上或在家里迈着大步走路,11 ~ 12个月时就能在大人的帮助下小跑了。她喜欢玩这样一个游戏:她拉开厨房的橱柜,从里面拿出大汤勺或铲子,然后转身就“跑·’,等着大人发现她并大声 叫喊着从后面追她。有时没听见你追赶她的声音,她还要回过头来看你、逗你那时追赶与欢笑是我们家的主旋律。


到12个月时,桔子会走了。15-16个月时她会独立下小桥的台阶(大 约是半个楼梯台阶的高度),晚饭后绕着小区散步,她能走4圈。她有结实健壮的双腿,几乎从不坐婴儿推车。


当桔子10个月大从三亚回到杭州后,她与本地孩子有了鲜明对比:小区院子里的孩子刚刚脱掉厚重的棉袄,一个个支棱着胳膊坐在小推车里晒太 阳,并不怎么活动;朋友家刚过完冬季的孩子个月了还不会翻身’也不会 爬;邻居家16个月的孩·还得用学步带扶着走。


并不是结子的身体条件有多么棒,她只是在适合的时间顺应身体发展的 本能需求,较快发展出了相应的能力。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有感觉统合方面的问题?年龄再大一些还会 出现情绪与性格方面的问题?这都与婴幼儿时期身体动觉能力的激发有关。 谈到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感觉统合的概念。感觉统合是什么?




“感觉统合”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于 1969年提出的。感觉统合是指机体在特定的环境内有效地利用自己身体各部 分的感觉器官,以不同感觉通路从环境中获得佶息并输入大脑,大脑再对输 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包括解释、比较、增强、抑制、联系、统一),并作 出适应性反应的能力。


感觉统合失调则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 的组合,从而使机体不能和谐地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并最终影响身 心健康的状态。有数据显示,现代化都市家庭中约有30%甚至更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感觉统合失调的成因,可能有剖宫产的原因(婴儿出生时脑部没有经过产道的正常挤压),也可能有婴幼儿时期运动、 感觉、触觉能力发育不良等原因。所以我们定要趁早激发孩子的动觉能力。

比如:四五个月就会翻身的孩子,身体的平衡机能会发展得更好;在运动 中(包括跑、跳、踢球、打球、过平衡木等)会有很好的表现,比如又快又稳、身体协调、手眼及手脚配合好、平衡能力强等;对空间、平面位置的定位能力也更强。现在,你明白翻身、学爬、扶站、下蹲以及更多的肢体协调动作对孩子身体发育的重要性了吧!


以结子为例。1岁时她在小区的大门口见到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鸡,印象 很深。当她想看鸣时,或你跟她说去看鸡时,她都会准确地指出大门和鸡笼 所在的方向。我家所在的小区很大,有好几个门,道路、方位较为复杂,但 不管身在何处,她都能准确地指出大门和鸡笼所处的方向。


到两三岁时,有时坐车路过某些地方,或去过一次的地方,隔很长一段 时间再路过或者再去,比如隔上5个月,她都能准确地说出在这些地方经历过的事件及这些地方所处的方位。比如她会说,上次我们看某部电影时是从 这边的楼梯上去的。


爬,可以促进动作的协调,促进身体的配合,促进左右脑在认知上的协 调,刺激大脑前庭的发展,这点我深有感触。大女儿飞碟是夏天出生的,到 6~7个月大时刚好是隆冬,每天穿着厚重的棉袄行动困难,所以根本没学会 爬。飞碟到4~5岁以后就一直有左右颠倒的问题,比如3、7、C的书写总是 反着写。你可能会说左右、上下颠倒是四五岁孩子书写时常见的现象,但飞 碟到了小学也是这样,念词语、看数字时总是颐序颠倒(这就是所谓的粗 心),甚至到高中时还会把一个句子中的词汇念颠倒,常常影响考试成绩。 还有些孩子大了以后常常发睥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这与大脑前庭的发展 也有关系。


有些家长对此不以为然:翻身、爬有什么难? 5个月不会10个月总会 了,10个月不会1岁以后总会了吧!其实,翻身、爬对5个月和8个月的婴 儿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这个过程包括

1. 认识,感知自己的身体;

2. 指挥,协调全身一起运动,达成目标;

3. 坚持,努力,锻炼意志和胆量;

4. 不能达成目标时该怎样应对;

5. 借助行动形成自己的意志——要仰着躺还是趴着躺,要仰着睡还是着睡。(别小看这个动作,这可是小婴儿掌握的第一个主动权,几乎是他自主行使的第一项人生权利。)


正因为是巨大挑战’身和爬就成了对大脑的强烈刺激。5个月8个 月是大脑和肢体相应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婴幼儿会努力地“学习”,乐此不疲。你想,一个1岁多的孩子都会走了,他还能经常热衷于练爬吗?这时能给大脑带来刺激的初级运动已被更高级的身体协调运动所取代,翻身、爬这些初级运动已经不能给大脑带来相应的强刺激了。


有调查示,“感觉统合失调”的儿90%以上不会爬行或爬行时间很短。还有一些问题,包括肢体动作上的、情绪上的、性格上的,在孩子小的时候感觉不到,到小学后就会慢慢表现出来。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总是在某 些地方与别的孩子不一样,这可能就是因为在婴幼儿期没爬够、没有动够。


七八个月以后,宝宝的小手更灵活了,他们很想挥舞着自己的小手做点儿什么。这时他除了抓、摇和吃手以外,已经可以开始玩两根食指相逗的“虫虫飞”,或用手指抠小洞洞了。这时我常给桔子玩的是电梯按钮、CD机 按钮和牙签罐。


看着大人按电梯按钮的样子,桔子很想模仿,一走到电梯边她就会伸出手指,所以上下电梯我都让她按按钮。几个月大的孩子力气还小,常常按不亮,我就让她多尝试。后来她力气慢慢大了,按一个按钮不过瘾,我就叫她 帮助其他乘客将所往楼层的按钮也按上。


从七八个月到1岁多,按各种电器的按钮是婴幼儿最热衷的事情之一。 那小小的按钮能指挥各种机器,而他小小的手指能指挥这些按钮,这对他们来讲是很神奇的事情。这也是大多数家长都在制止、追在孩子身后喊“不”的事情。而我的做法是,在桔7个多月时就给了她一个CD机,让她按个够。


我家的CD机是那种大肚子上开盖式的,盖子旁边有一个小小的按钮, 一按这个按钮,盖子就开了,露出了里面正在播放的碟片(当然,碟片会很快停下来)。自从发现了CD机的秘密,她就经常守在它旁边。这样,除了放音乐的时间,我就把这个CD机给她玩(拔下电插头)。她在7个月、8个 月、9个月时非常投入地玩着钮与盖子的游戏个游戏玩好了、玩够 了,她就再没有满屋子乱跑去按其他电器的按钮了。


后来,桔子还发明了将小东西(如短点儿的画笔、小橡皮、小玩偶之类)放进CD机然后合上盖子的游戏。咦?东西都不见了,她摊开双手看着 我,接着她按动按钮打开盖子,东西又出现了。这也正符合婴幼儿这个时期开始探寻“东西去哪儿了' “它消失了,然后又出现了”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这种游戏有点儿类似于你拿一块小毛巾与他玩躲猫猫、玩“妈妈不见了”的 游戏。

俗话说十指连心。其实手指不是连心,而是“连”脑。研究证实,手 的神经反射区,在大脑皮层上所占面积最大,经常活动手指或用手指触碰各 种不同材质的物体,可以剌激和促进婴幼儿大脑发育。


再说说我的牙签罐游戏,你肯定觉得不可思议。是的,就是那种塑料牙签罐,盖子上有4个洞,其中一个洞比较大,另外3个洞小一点儿。这种牙签罐甚至可以玩上半年,孩子乐此不疲。为什么?因为9个多月以后,正是 宝宝对细小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开始注意观察事物,小手越来越灵活,手眼 协调能力正在快速发展。让宝宝坐在宝宝椅上,在他等着吃饭时,或他吃饱 后你刚开始吃饭时,你看护着宝宝,让他将牙签一根一根地插入牙签罐盖子 上的小洞。开始的时候用大洞,逐渐熟练了就用小洞。为了使牙签游戏更安 全,不要用太细太尖的牙签,不要用两头都尖的牙签,可以将牙签的尖端用 剪刀剪掉。还有就是让宝宝坐在你身边,你看护着他玩。插牙签游戏可以很好地满足手' 眼、脑协调发展的需求,培养孩子的持续注意力。与牙签游戏 相婚美的活动使用剪刀 2岁以后就可以开始了


婴幼儿的身体应该怎样运动以増强他的体力和协调性?婴幼儿的大脑应该怎样开发?有什么诀转吗?婴幼儿的心理应该怎样培育,以使他养成积极、乐观和正面的心态,以减少消极与叛逆?从上面这几个小小的例子,我 们可以看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原理在心肺活动' 肢体运动、手眼协调、注意 力持续、空间平面位置等感觉统合训练上的应用,也可以看到婴幼儿勇于探索、勇于尝试的正面心理导向的建立。


这不仅仅是养,也是育,或者更是育。


等孩子大了,他们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做家长的常常为此埋怨他们,有些问题改起来或改善起来很难,要花很长时间。但这按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小时候——甚至是婴儿期——应该具备的一些 能力没有养成,被你、被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以权威的姿态、以爱的名义制止了,“哎哎哎” “别别别” “不行不行不行”……你不给他创造适合的条件,只会以大人的权威指责和制止,问题的种子就是在那时埋下的。


我常常带着桔子在外面玩很久,比如一整个上午,我经常对她说“宝宝 快来看!” “宝宝,去追哥哥!” “好的,可以呀!” “没关系,勇敢!” “没事, 冋家洗洗!”等,要不就是轻声细语、耐心温和地与她交谈。与此冏时,我 们身边不一会儿时间便充满了大人尖厉的呵斥声,伴随着的是孩子无奈的哭嚷声。而这些尖厉的呵斥声便是孩子长大以后叛逆的根源,是孩子天生的好奇心丧失的罪魁祸首。


4岁以后,总说“我偏不”、打人、不吃饭、注意力涣散、问他问题不回应等问题,都是婴幼儿期养育问题的折射,是对你之前长期的“哎哎哎' “不不不”的回应。比如本文开始时讲到的涵涵,他连续几日不吃饭便是内 心叛逆的一种表现。5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他需要展示自我,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利。在别的事上他可能因为受到强力压制没有办法抗争, 可吃饭用的是自己的嘴,他不张嘴,看你们大人怎么办。这是一种自虐性的叛逆与自我追寻。而他对其他小朋友的攻击,则是对郁积情绪的一种宣泄,这也是“他为什么不吃饭?” “他为什么打人?”等这些看似平常的问题 的深层次原因


刚刚过去的这二三十年,是婴幼儿脑科学与心理研究发展最为快速的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们走过了以“身体养育”为主的传统养育模式,经 历了以强调“智力开发”为主的机械的灌输式养育时期,迎来了包含身、 心、智的科学的养育时代。科学的养育就是孩子从一降生4从婴幼儿时期起,家长便将其当成一个有自主意识的个体看待,通过科学养育,实现身体、智力与心灵的同步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