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诗书画印“四全”:书画大家必由之路?(第1辑)

 东方竹马 2015-11-25
编者按

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到明清时代,逐渐形成了诗、书、画、印四结合的模式,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产生了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一批书画大师,并且蔚然成风。潘天寿的老师经子渊主张中国画不必拘于“三绝”,而必须“四全”。书画艺术发展到当代,“四全”书画家寥寥。“有‘高原’缺‘高峰’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书画家必须“四全”吗?诗书画印“四全”是书画大家必由之路吗?“中国书画艺术精品网”微信平台欢迎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形式不拘,评论、诗书均可。

来稿请发至邮箱:421814195@qq.com。



【百家争鸣】诗书画印“四全”:书画大家必由之路?

(排序不分先后)




徐利明:不必“三绝”,但须“四全”

徐利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理事,南京印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在现代文人书画家里面,比如启功先生和林散之先生,不仅诗、书、画兼善,早年都搞篆刻。最具代表性的,可以作为标杆性的人物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在这四个方面可谓兼善。过去潘天寿先生给中国画专业的学生讲课时就强调:“中国画家不必‘三绝’,但须‘四全’”。这是他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提出的观点,也是他的教学目标。

  诗、书、画、印分属不同的门类。诗属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在古代要使之流传,须借助于手书或刻本。书、画、印是造型艺术,是线条的艺术。书、画、印三者的关系,书法是根本,由书法可以延伸到篆刻和中国画。南京艺术学院在过去没有书法专业的时候,我教的是中国画专业的书法篆刻课程,我们经常在教学中强调这样一个道理:什么叫中国画?中国画就是书法基础加上造型能力。书法解决中国画的笔墨问题,写生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如若两者兼备,中国画就能画好,当然还有一些细小的方面,但这两者是关键。中国画的笔墨表现技巧对于书法的依赖是不可回避的,所以说书法是解决根本问题的。篆刻更是如此,篆刻本身刻的就是汉字书法,篆刻其实就是书法加上雕刻技巧。古人讲:“方寸之间别有天地”。罗忐子先生在讲到篆刻时有一句话很精彩:“方寸可见宇宙”。之所以有宇宙之说,是因为在篆刻作品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思想、情怀、审美、趣味等。


思想境界高的艺术家看问题是和一般人不一样的。一般人所看到的往往是表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技巧,却看不见深藏在此后的精神的东西。一个艺术家光靠技术上的钻研是不够的,他要在尝试其中,甚至是一生中不断地陶冶性情,涵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文学,要多读好的诗文。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非常经典,读书读多了以后你的气质性情自然而然就富有涵养,而且这种涵养会反过来作用于形式技巧,使之不落入俗套。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是没有办法量化的,但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可以感受到的,这就是精神的东西。书、画、篆刻必须要有诗魂,才能具备无穷的感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使你作品能够耐看的根本原因,那些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为什么能使人百看不厌?就是因为它具备这个东西。这里面包含了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积淀下来的精华的认识和理解,对你的胸襟、思想、性格、情怀起着内在的建设性作用。

  为什么一些展览看一张就够了,看一遍就够了,就是因为缺少内涵。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看一遍就够了的东西也就盛行,倘若快餐文化继续蔓延下去成为主流文化,民族的文化就岌岌可危了。

  一个艺术家如果将自己的目标定在“诗、书、画、印”四个方面皆有建树,那就需要长久下工夫,而且是综合性的工夫。一方面需要有才气,一方面需要勤奋,两者缺一不可。现在的书画篆刻家要有这样的认识才会有远大的未来,不能局限于过过酒足饭饱的小日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且这些理想、抱负是为了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了其他什么名利的东西。否则,是成不了真正大器的!



王镛:书、画、印核心还是书法

王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诗属于另外一个范畴。但是书、画、印,其核心还是书法。你搞篆刻,书法不行的话,水平也自然受到局限。画也是如此。古人平常都是毛笔不离手,画的水平和书法的水平都是非常相称的。即使不是大师,成功一点的画家都是这样。但是现在有所不同,画也许还能看,但是书法差太多。你把他的题款捂上,就能知道他画的水平有多高。因为以书法为核心的书画艺术,书法没搞好的话,他的画就会借助别的表现手法,那种书写的因素就会被削弱。比如运用各种制作、特技等方式,总还能凑成一张看得过去的画,但是跟传统意义上的中国画的要求会有距离。

传统的中国画和书法,工具材料都是完全一致的。如果你抱着传统的毛笔、宣纸,却在这上头折腾别的效果,那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如果你不这么关注中国传统的笔墨,最好去用别的材料,彻底抛开传统的要求,那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现在有人用宣纸能画出油画的效果,也有人认可,看着也挺好看的,画也挺写实,但跟传统中国画一点关系没有,跟书法一点关系没有。问题在于用毛笔、宣纸作为工具基础来表现,书法不行,缺乏书写性,这个工具材料对他来说是个负担,它起相反的作用。既然是画家,干嘛非死守它呢,用布、油画纸、水彩纸,画别的不行吗?还想用这个东西,在那儿表面上做传统的绘画,但是骨子里头却缺少真正的灵魂。

当然画的形成在传统那么长的时间里,比如说用笔,它也有很多不同。晋人的绘画技法上还比较单纯,跟书法的用笔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山水画到了唐、五代、宋、元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有些用笔在书法里边是没有的。比如皴擦,在山水画里经常用到,但是书法里头从来没有这种笔法,虽然有点类似书法的飞白,但是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画的技法不断地丰富,但是终归它的根基还是原来的关系,我觉得它并没有变。

在画上题跋和用印,也是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一些明人的用印,都不是很讲究,那么几个大印,不管字的大小,往底下一盖就完了,真正把书法的题跋、印章作为画面的一部分来考虑的那种意识并不强。到清代,书、画、印的结合才相对完善起来。



张继:诗书画印求“四融”

张继(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军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东方印社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首先,我真的不敢说诗、书、画、印都有成就,这不是谦虚,毕竟精力有限。但我在这四个方面的创作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诗、书、画、印这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比如书法和篆刻,都应是书法门类,无非是工具、材料变了。篆刻是在石头上用刀写,书法是在纸上用笔墨去表现。但并不能说把篆书完全不变刻到石头上去就叫篆刻,或者把头像如照片一样真实地刻到石头上就叫肖形印。篆刻是有单独要求的,要刻出印味,要具有古朴、金石气。书法与绘画也是密切相通的,比如我的书法很多章法形式是从国画的构图来的。古代的隶书章法以有行有列的形式为主,现在,要想有所突破,只在隶书里面找是不行的,可以从其它门类里面去寻找更加丰富的形势借鉴。




李有来:文人必须要做到“四会”

李有来(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历史上任何一个大书法家,它都不是单打独斗,他都是需要各方面学问的积累,然后变成原料或者变化一种养料来滋养书法,最终他的书法就很丰富、面目非常的突出、学术含量非常的高,之后才成为大家。你说我有复古情结,我倒也承认,这是很乐意追求的一种境界,我自己也在努力地去学习。你比如今天的人要做到“四绝”——诗书画刻等四绝,那不可能。但是我觉得文人必须要做到“四会”,把自己的定位定在哪方面都会一点,我可以做得不够好,比如我画画,我不是说非要去当画家,我也不是非要天天靠画画去卖钱、去过日子、去干嘛,没有那种想法,我就是把它学会,让它作为一种养料滋养我的书法。我也刻印,我刻印大多数是刻一点给我自己用,我也不去逢迎别人,拍谁马屁,没这个。我也不会拿着印章卖,人家说给你点稿费就给刻一下,我不干这事,也不去当什么篆刻家;我写诗也不是为了说要当一名诗人,我们的诗写出来跟古人比相距甚远,相差十万八千里,你说唐诗能比吗?不可能,没法跟人家比,但是要不要写呢?我觉得一定要写。有人说,你既然比不了唐诗宋词,你写它干嘛?这个话说得也有问题。如果我们大家都不去写,谁去传承?以后的书法家还有人会写诗吗?都不会写诗了,这书法家回头再想一想不觉得是一个憾事?



胡立伟:艺术创作是诗书画印碰撞、重奏的过程

胡立伟(中国书协维权鉴定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画院副院长、湖南省书协副主席、湖南省美协理事):

我喜欢诗书画印,尤其1989 年在中国美院进修时受江左风流的影响,对诗书画印更是情有独钟。我常用“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来激励自己,毕生准备磨好四剑。四十年过去了,回首这一历程,我深信此生没有虚度。正是这种修身,才为以后的艺术之路平添了几分自信和淡定。

诗书画印,虽门类有别,各臻其妙,但细细品味之,则理本玄道,相互涉足,融会贯通,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书法对驾奴毛笔、磨砺线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篆刻构成,分朱布白,虚实相生,又与中国画留白同出一辙。而诗在绘画中的运用,“画龙点睛”妙不可言,“诗魂”乃“画魂”也,所以史上早有定论: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当然,对诗书画印的品读每人的心境是不一样的,必须服从自身创作需要。艺术创作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是诗书画印碰撞、重奏的过程,没有重复,拒绝平庸,所以我以为“呈现一个世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造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精神的、个性化的,是内心独白的,是诗意化的。正因如此,艺术创作才会进入一种自由王国,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物我两忘之境地。正是有了这种修养的根基,方寸之间方能刻出万千气象,方能画出一层山峦一层天的新境界,书法创作自然也一样,它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书法而多了几分形式构成和视觉冲击力。这些都得益于诗书画印的融会贯通,相互化生。


熊少华:诗书画印拒平庸,四者浑然意味浓

熊少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重庆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重庆中国画学会理事):

诗书画印拒平庸,

四者浑然意味浓。

昌硕先生白石老,

古贤何处不相逢。




邱世鸿:题咏四全风雅


邱世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书画研究所所长,中国书协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澳门印社社员、南京印社社员):


四处云山留客住,

全无俗虑扰琴心。

风流气象当谁属?

雅意历来寄托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