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系列访谈】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评审感言

 旷世缘q33hh84b 2018-01-04

        由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已圆满落幕。本次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共收到来稿作品581件,经过评委严格的遴选、审定,评选出诗文书法74名,书法国画26名,书法篆刻17名。入选的作者大都是长年活跃在上海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们一专多能,有传承,有发展,充分展示了海派书法的综合实力

      让我们来听听评委们对这次活动的感言吧。

这次跨界诗书画展是上海市书协成立以年来第一次举办,是海派书画家代表人物吴昌硕倡导的诗书画印有机地结合的高雅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和瑰宝!今天,在新时期下传承和发扬它,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美好生活的向往,意义重大。这次首届设展评选,我本人投稿——一字一画,50厘米斗方的金色卡纸熟宣上画了一幅山水,自感清秀有余,苍茫不足,请各位多多指教。我参加书画组的评选,组长陈琪,第二位汪家芳,评画时我跟在后面听听他们的评论,受益良多。一百多幅来稿,先将字与画两方面不夠格的排除,然后将三十余位作者七八十幅书画作品全部陈列在文联会堂大厅内,一一比较,认真评选。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有,工笔、半工半写、写意的也都一一呈现,评后陈琪表示,画的水平不低,出乎他的预料。

     我也深深感到,投稿作者很认真。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由于入展名额有限,有几位我个人感到水平不俗的或是有个性的作品没能入选,引以为憾,只能说声:抱歉,请多理解和见谅。


周志高


      “书画同源”是中国画创作和书法创作必备的内功,从明后的书法史如把画家的书法剥离出来,就写不出书法发展的精华。上海中国画书法从“海上画派”把中国文人画推向高峰,特别是赵之谦、吴昌硕都是诗、书、画、印修一身的大家。书画同源不是一句口号,是从事中国画创作的必修课。

“修养之旅”诗、书、画、印作品展是上海书法家协会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举办的展览,我到协会18年了,由两家协会组织共同举办这样的展览还是第一次,以前局部的书法家画展、画家书法展有之,但都不能反映出上海画家书法和书法家绘画的整体面貌。这次展览海选和邀请相结合,能较为全面反映上海美术、书法工作者真正从“修养之旅”练内功,把诗、书、画、印当作必修课,作为毕生的追求。

     从美术家的海选和邀请书法作品来看,总体情况是好的,特别可喜一些中青年画家注重回归传统,认真研习书法传统,以书入画,格调自然不俗,也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对书法传统研究不够,认识不深,从作品中看不到传承渊源关系,所谓“自由体”,画家的造型字普遍存在;二是临帖不深,有的画家的作品看上去临过一些书帖,但临的不深不浅,缺少对临帖的认识,缺少把帖临透深入钻研的精神;三是有个性的作品缺乏,画家书法应该体现鲜明的个性,特别是和画风较为统一的个性,书法个性不强造成绘画风格的缺失和弱化;四是缺少对传统诗词的研读,特别是自己创作诗词作品作为书法内容的很少,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人所特别缺失。


陈   琪


      这次上海市书协、美协为了引领广大书法家提高文化修养,联合举办了“修养之旅”——诗书画印作品展。我参加了诗文书法的作品评审。具体要求:

1. 作者书写的内容必须是自作诗词、楹联或文赋;

2. 诗词、楹联、文赋要符合格律要求;

3. 书法作品要达到入展的水准。

    在评审过程中,我虽然看到了一些上乘之作,但总体不够理想,大部分作者书法有一定造诣,但自作诗词楹联能力欠缺,有很多作者根本没按征稿中“自作诗文”的要求,仍然抄写唐诗宋词,字虽然写的蛮好,也只能被淘汰。建议今后仍要加大“双向提升“的力度,即提升广大会员的书写水平,又提高自作诗文楹联的能力。


晁玉奎


     本次修养之旅展览,我参加了自作诗文这一组的评选。

在此前书协办公室曾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也是市诗词协会副会长胡晓军看了自作的诗词,被认为大部分质量不高,我们几位评委基本同意他的这一判断。修养之旅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展览,而自作诗文对于“缺钙”的当代书法界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板块。如果我们能够由此而找到自身的不足,那么这次展览就会为上海书协找到一条提升自我综合修养的通道。

书法家在日常书写中会接触到大量的古代诗文、格言、联句。在吟诵和玩味中不难掌握一些规律性东西。曾记得王蘧常先生对我说过:诗词看似很难,其实就是三要点,音韵、格式、意境。从模仿、步前人韵开始,逐步进入创作阶段。

王老这一经验与学习书法的门径很象。从临摹到创作。学书人都有自己的感情和体验,加以深化便可催生作诗行文的灵感。方今国学兴盛,技巧层面的学习渠道极多,有志者皆可摸索而得之。谨此与各位同道共勉。

游湘西古镇怀陈寅恪先生·调寄满江红

澧水东流,淘不尽、旧时陈迹。人孰顾,世家修水,散原遗业。闭户著书苍霭色,开坛论史虬松骨。想四海后学仰风仪,传高节。

     礼乐际,长为别;钟俞曲,看谁续。正家邦再整,典坟旗帜。百龄底须伤往事,千年况复逢今日。共携手重振汉家文,追先烈!


戴小京


上海市书协策划组织的这次“修养之旅”诗书画印展,很有创意,活动的主旨在于倡导书协会员能在写字的同时,把提高自身修养和治艺能力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这是抓住了书法艺术的根本。书法在技法之上的是品格,没有高品格的艺术,只能是没有内涵的技法演示。这次参加评选,突出的感受就是投稿者中,真正诗书具佳的不多,尽管有的入选了,但也比较勉强。至于一些书法尚可,但抄录古今诗词的,自然不合主题淘汰了。由此感到学好国学,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是我们学书者的当务之急。


张伟生


     此次征稿要求作者书写自己的原创诗词作品,体现了书协对“诗书合一”传统美学的弘扬,对会员“技艺道”全面人文素养的要求,是一次良好的当代书法界的“再出发”。现予初步小结如下:

1.综观书协会员的200多首诗词作品,其中既有能家,又有新手,大多体现了对中华传统诗词的热爱以及继承创造,尝试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行动,以诗言志,以词抒情,表达爱国情怀,歌颂美好生活,抒发优美情感,值得高度肯定。其中,在律、绝、诗、联等各个领域中,有些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内容与形式的较完美的统一。

2. 许多作品的思想性值得肯定,但艺术性较弱,包括生活提炼不够,主题开掘不足,意思表达干涩,角度表述单一,意境营造贫乏,有的过于直白流于概念,有的过于粗糙不够雅致,不符合诗作为形象思维的产物的要求。

3. 80%以上的作者未能掌握诗词格律,作品在平仄、对仗、押韵方面漏洞很多很大,失粘、失对、失韵的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一首诗中有两个三平韵、一阙词用了五六个韵部的现象。对联的创作同样有上述现象。

         4. 个别诗作纯属抄袭,有的注明出处,有的未注出处,这不仅不符合征稿要求,而且是对人对己都不负责任的行为,应该谴责。


胡晓军


      上海市书协主办“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出发点很好,导向很明确,旨在引领沪上书家及书法爱好者注重文化修养,加强字外之功的学习和训练,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从研习其他艺术中触类旁通,以开阔眼界,提高品味和造诣。

按照分工,我参加诗书组评选工作,欣赏到一些以自作诗词为内容,堪称佳作的书法作品,诗与书相得益彰,颇有雅逸之风和书卷之气。同时,也看到了不少令人遗憾的作品,有的书法水平尚可,所作诗词却不合辙不押韵;有的书法和诗词的功底均较差;还有的不按征稿要求,仍交来书写唐诗宋词或别人诗文的稿件。

     上海市书协首次举办这样的展览,很有必要,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需要认真总结,后续活动和改进措施要跟上。现提出以下建议:1.每二至三年举办一次诗书画印展览,可扩大征稿范围,不局限于市书协会员,每个作者也不局限于一项,可考虑设全能奖和单项奖。2.市书协及专业委员会多举办主题明确的展览,采取具体措施鼓励作者书写围绕主题自作的诗词歌赋,主席团成员应起到带头作用。3.请市诗词协会、市楹联学会的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书协会员学习有关知识,进行诗词习作训练。4.书协通讯和微信公众号多刊登采用以自作诗词为内容的佳作。


王国贤


     这次书协举办“诗书画印作品展”,为上海的书法家展露才能、显示多方面艺术修养搭建平台。

在参加书画作品的评审中,我看到不少书法家绘画创作的实力,当然这不是偶尔随性的纸上玩弄,而是长期磨练的成果。

“书画同源”历来得到书画界的共识,书法与绘画都以线条,笔墨的训练作为不可或缺的基本功,书法家作画,更具有以线条魅力来表现对象的能力。纵观历史长河,涌现出众多书画兼优的大家,他们既是书法家,又是画家。将“八法”与“六法”融会贯通。

这次送展的作品,展现了上海书协书画兼能的群体。国画有工笔和写意的作品,有传统技法,揣摩古人画意的作品,更有一些作品,不仅具备传统笔法功底,而且在形式感、表现手法上融入现代绘画多元化手法,有笔有墨,有构思,给我们带来惊喜。

     我们的评审是严格的,评委站在绘画的角度审视国画作品,大家反复斟酌,把握入选要求。我们希望展现给大家的是书法家的真功夫。


张  淳


     为弘扬海派书法艺术,提升海上书家综合学养,上海书协决定举办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书协这一举措是好的,通过这样的展览形式无疑能在书协会员中发现一些除了书法单一特长之外的“通才”“全才”。

我是“书法诗文”方面的评委,目前书法创作提倡自作诗词似乎成了一种舆论导向,给许多不能“自作诗词”的书法作者造成不小的心理压力,不少人因此而自卑,我也是其中之一。因为不善作合规的诗词,也不想以“打油诗”充数,本想不参加此展了,后来听说作文也可以,于是就抄录了一段“学书感悟”来交差,并因职务关系还担任了“诗文书法”的评委,想想真是惭愧!其他艺术几乎都可以避开“诗文”的创作形式,还真就传统书法与古典诗文休戚相关,不能分开!

    这次诗文书法评审,有诗才文采的作者还是有的,有诗文才又书法佳的并不多见。所以,作为书法家有必要增加诗词等传统文学的阅读量,写字写诗都是修人。当然,我认为自作诗词水平不及古人时,书写唐诗宋词本身也是一种“修养之旅”。


李  静


画者书也,书者画也,诗者心也,印者思也。诗书画印标志着中国文人画综合艺术修养之境界。作为绘画艺术的形式,中国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可以说独树一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画借景而造,使之具有诗意化,然以书法为基础的“书画同源”的文人中国画有着与文学、书法的血缘关系。宋元以降的中国画,在画面上题款用印,构成有机的整体。故谓:中国画是诗书画印一体的综合艺术。晚清民国时期,众画家仍承旧学,传统文化之底藴,格律诗词可谓了得“诗书画印”兼善者不胜枚举。尤以“海派”画家影响着全国画坛。此次由上海文联倡导,上海书协、上海美协、上海诗词会等联袂主办“修养之旅——诗书画印展”为弘扬中华文化传统之精神,挖掘并发现海派文化人才之目的。我有幸作为此展评审工作,纵观参评作品,能书擅画具佳者甚多,“三绝”者也有之,“四绝”博通者少,是当下以来文脉断绝?千载传承戛然而止?流风余韵止于书册之内?回望先贤,不禁感叹。故上海文联主办此展其宗旨:向传统文化靠拢、重拾文化自信。


汪家芳


     修养之旅诗书画印作品展是上海书协的一个创举。展览不仅仅表现书协会员的书法篆刻水平,而是扩大到了诗文和绘画造诣。不展不知道,一展才知道上海书协会员“跨界”的作者这么多,尤其中国画,连美协来的评委也啧啧称道。我参与了篆刻评选。一如以往,篆刻作者表现了比较整齐的水平,中规中矩,太差的作品没有,不过出人意外的作品也较少。值得一说的是有的作者以现代艺术观念介入古老的篆刻,在创作中运用“裂变”“图形”等概念,评委也多认为是有益的尝试。艺术是多元的,21世纪的艺术更应该有多角度和宽眼界。

    文学和书法的“界”本来是并不存在的,古时候的文学家大多同时是书法家,书法家也大多有深厚的文学造诣,因为要著述,古人必然要勤奋用毛笔书写,书法是他们的基础课、必修课。而毛笔为硬笔取代后,书法就不再是文学家的基础课和必修课了。而今天的书写基本由键盘输入取代,其快速和便利不是手写可以比拟的。今天的文学家如果还坚持手写,肯定是一种时间的浪费。所以书法走艺术的道路,和文学分野其实是必然的趋势,恐怕不可能因为一人两人的反对、若干展览的跨界而回狂澜于既倒。但是提倡书法家提高文化程度、文学家关注书法艺术的宗旨总是正确的,为了这个目的的任何尝试也是值得肯定的,也许这个“界”很难再度融合,但是不应该成为鸿沟则是肯定的。


徐正濂


      书法家要有修养应该是个永恒的话题,古今概莫能外。举办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其目的在于提醒广大的书法家要全面提高修养,书法不仅仅是写字。这也是对前个阶段书坛片面追求技法,片面追求作品视觉效果的一种矫正。因为,书法家有修养了,就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就会不盲从,不跟风,不随波逐流,打造属于自己的书法审美风格,书法家的艺术之路才能走得宽广,走得踏实,才能通向远方。

本次评审强调作者修养的综合性,强调诗文与书法,书法与国画,书法与篆刻的综合能力。书法水准高,诗文水准不入流的,不予入选。书法技法好,国画技法不入调的,不予入选。书法与篆刻,某一项严重偏弱的不予入选。诗文书法投稿作品最多,但入选比例不高,说明书法家应加强读书,多动笔写写诗、词、歌、赋、联、文以及书信。书法国画作品投稿量相对较少,但质量则相对较高。说明平时注重书画兼修的书法家在国画艺术上花了一番功夫。书法篆刻作品,篆刻家为主要投稿作者,投稿量没有达到理想的数字,而且书法能力大有提高的空间。说明上海篆刻家平时应该多多加强书法能力的锻炼。

     提高书法家的综合修养,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提高修养,需要胸襟,需要眼光,需要静心,需要付出。但愿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的举办能为上海书坛带来一缕春风。


潘善助


     “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的评选工作已经结束,作为分组篆刻书法的评委,通过这次评选,我们在看到了一些新的希望的同时,也感到了某些隐忧。希望固然可喜,但如果隐忧不解决,必然会影响到上海篆刻的发展,更有甚者,由我们上海几代前辈篆刻家共同努力创造的,在全国篆刻的优势地位也将失去。所以,如果我们不看到这一点,不在上海篆刻的青年人才培养和可持续发展上做些有益的工作和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未来是可以预见的。这方面,日本的书坛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

具体而言,这次展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篆刻表现风格多样,形式丰富。举凡篆刻史上及当代篆刻的大部分面目都在投稿作品中得到了呈现,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上海篆刻整体上的取法广、路子宽、手法多,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也是上海篆刻在全国印坛有一定影响的一个原因。

二、投稿作者新人渐成主力军。这里的新人,应该包括两方面的人群,相对于上海本土的年轻新作者,大部分为异地移居上海的新上海人,不论在书法还是篆刻,新上海人的投稿参与热情远高于本土作者,他们的加盟,无异给上海的书法篆刻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们的到来,自然也会将他们各自的书风和印风带进上海,从而渐渐改变了总体风格相对比较温和秀美而稳健的风格印象,丰富和扩大了上海书法篆刻的风格面貌和整体格局。

三、同质化和少个性。在整体面貌丰富的情况下,我们不难看出同质化和少个性现象的存在。同质化和少个性是相伴而生的一个概念,它在当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反映在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在艺术界尤甚。当然,上海的书法篆刻也不能幸免。就来稿分析,主要体现在工稳一路印风和对古玺印风的取法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跟风。二是观念,三是少创造性,四是少书法基础,五是个人取法单一。如果作者能够正视这些存在的问题,改变、更新观念,拓宽基础和视野,相信假以时日,一定会在现有的基础上别开新境,也会为上海的篆刻获得新的声誉。

四、投稿量少。上海书协这次举办“修养之旅——上海书法家诗书画印作品展”,目的是为了倡导书法篆刻家的综合素养,要求每位作者必须同时交两种类型的作品,书法和篆刻,书法和诗文,书法和绘画。虽然要求投稿作者是上海书协会员,但就目前上海的篆刻作者人数而言,这么大个展览,投稿作者只有五十三人,不可谓不少。除了不愿投稿的作者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篆刻作者普遍地对于书法的重视不够造成的,这可以从来稿中看出,篆刻作者的书法还是偏弱的。书法底子的薄弱,不仅影响了投稿的整体水准,更为严重地是阻碍了这些作者在篆刻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以上是我对这次评选的一点感想。祝贺所有的入选者,愿百尺竿头更上一层。


徐庆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