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塑化剂的危害

 wtl6699 2015-11-25
台湾研究证实塑化剂影响男性生育 微量摄取危害不大 喝茶喝水有助排毒
      致癌、性早熟、发育异常,甚至传给下一代,什么东西危害这么大,这个东西就是——塑化剂。是的,这个名字你一定看过或者听过,但是你却不一定知道它到底有多恐怖。
  近日,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李俊璋的研究团队针对“塑化剂与男性不孕症”进行了为期三年研究后发现,塑化剂进入男性体内会抑制睾固酮分泌,造成睾丸功能低下,导致不育!研究建议男性应减少食用塑胶包装食物,还应减少用塑料袋、塑胶杯外带热食或饮料,以降低塑化剂摄取量。
  塑化剂(增塑剂)是一种高分子材料助剂,也是环境雌激素中的酞酸酯类(PAEs phthalates),其种类繁多,最常见的品种是DEHP(商业名称DOP)。而DEHP略显拗口的化学名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已成为新的食品安全事件主角,诸如白酒塑化剂超标等。尤其是2011年,台湾食品“塑化剂”风波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这次爆发的大规模食品添加塑化剂超标事件,对台湾食品业及出口产生冲击,波及范围涵盖幼儿感冒糖浆、台北知名夜市小吃、运动饮料、果汁、茶饮等。黑心生产商把工业用塑化剂充当起云剂(合法的食品添加物)添加到食品中。媒体还曝出多起女童性早熟、男童生殖器短小案例,疑似与塑化剂危害有关。当时查证,台湾地区可能受污染的产品超过500项,堪称30年来最严重的食品掺毒事件。
  而在工业用途上,DEHP被普遍应用于医用血袋和胶管、驱虫剂、化妆品、香味品、润滑剂、润滑油和去污剂等数百种产品的生产中。
塑化剂危害有多大
  据了解,我国《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用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对添加剂的使用范围、限量有明确规定。在脂肪性食品以及婴幼儿食品的包装材料不可使用塑化剂。
  2003年起,国外开始研究塑化剂与男性成人睾固酮及精液品质低下的关联性,但结果倍受讨论,对于塑化剂如何造成睾固酮或精液品质低下的机制仍不明确。不过,在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刺激下,台湾一项研究有了明确结论。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经过3年研究,台湾成功大学环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主任李俊璋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发现塑化剂进入男性体内会抑制睾固酮分泌,造成睾丸功能低下,进而影响生育能力。李俊璋团队选取了259名不育症男性进行研究,发现不育症男性体内塑化剂浓度为正常男性的两倍。
  研究还发现,不孕症男性每日摄取的以塑料袋及保鲜膜包装的冷热食、塑胶及泡沫塑料杯冷饮、塑料瓶装运动饮料及茶类等都高于健康男性,摄取量高者体内塑化剂浓度也相对较高。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国际期刊上发表。
  李俊璋还表示,塑化剂是一种定香剂,香味愈浓的产品含量可能愈高,建议尽量少用。不育症男性使用的个人卫生用品,包括沐浴乳、洗发乳、洗面乳、刮胡膏及香水等的使用量较高,而使用量较高者,体内塑化剂浓度也较高。
  塑化剂的危害远远不止于此。据了解,今年6月该团队还公布了台湾首个塑化剂致幼童性早熟的研究。该研究发现幼童体内塑化剂多来自饮食。无独有偶,今年8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周颖课题组也公布了一项历时3年的研究成果。研究称,塑化剂溶出量如果超过安全水平,会危害儿童的肝脏和肾脏,可引起儿童性早熟。
  记者了解到,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突发性污染事故中危险品档案库中对PAEs的描述是这样的:从事酞酸酯类(即PAEs)增塑剂生产的工人,可患有多发性神经炎,大剂量可引起麻醉作用,误服可引起胃肠道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抑制、麻痹、血压降低等。
微量摄取对健康几乎没有影响
  食品包装袋、塑料袋、保鲜膜、塑料杯、塑料瓶,沐浴乳、洗发乳、洗面乳、刮胡膏及香水,发胶、口红、指甲油、乳液等化妆品,塑料拖鞋,儿童玩具……生活中,塑化剂家族无处不在,人们每天接触,形影不离,并且长期持续地“享受”塑化剂挥发的毒性。
  德国消费者杂志曾对市面上流行的25种塑料拖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其中含有高毒性化学成分的达到了14种。而且价格越高、穿着越舒适的塑料拖鞋,毒性越大。
  不过,也没必要谈塑化剂色变,无论客观上还是主观上的,都应理性对待。毒理学认为,离开剂量谈毒性没有意义。判断会不会产生不育的结果,还要看摄入了多少量。日常生活中,人体通过食用接触含有塑化剂塑料包装的食品,通常被看做可能微量摄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刘兆平表示,微量塑化剂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影响。“塑化剂作为一种环境激素,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气、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剂的存在。人体还具有代谢功能,摄入塑化剂并非永远沉积在体内。”刘兆平表示,根据对动物实验的观察数据,可发现猴子体内的微量塑化剂在24小时至48小时内可以排出体外。
  据介绍,以DEHP为例,安全标准是每天每公斤体重0.025毫克。对于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相当于每天摄入1.5毫克DEHP,即使长年累月地摄入,对健康的影响也小到可以忽略。“DEHP只是几十种环境激素中的一种,人类和动物身体无时不在向自然界排放激素,因此没有必要夸大自然界中环境激素的不良影响。”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史江红说,对一个60公斤的人而言,一天摄取1.2到8.4毫克的塑化剂,是能通过代谢系统,自行排出体外的。
注意日常生活细节避毒排毒
  记者走访相关专家,对生活中如何避免塑化剂对健康的侵害进行了总结:少喝浓稠饮料、少吃泡泡糖,慎穿塑料拖鞋、慎涂指甲油、慎选有烫画的童装,少用塑料杯喝水、不用塑料瓶装油、少用塑料制品长期存放食品等等。
  “要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史江红建议,不要用聚氯乙烯(含有PAEs成分)塑料容器在微波炉中加热食品,正确的做法是把食品移到耐热玻璃器皿或陶瓷器皿中加热。带保鲜膜的食物,更不能放入微波炉里加热,尤其是肉类。因为塑化剂一旦接触油脂,就会释放有毒物,并渗入食物之中。
  除了人体新陈代谢和生活控制外,还有什么好办法能远离塑化剂的毒性呢?专家表示,最好多吃一些天然的抗氧化食物,如茶叶内的茶多酚、β-胡萝卜素等。茶叶中富含茶多酚,因此多喝茶不仅可以抗氧化,而且可以帮助肝、肾脏排毒,增强塑化剂的排出。
  多喝水也是不错的选择。喝水有助于加强体内循环,加速新陈代谢。坚持运动多流汗,也能加速塑化剂排出。此外,专家建议,应养成在接触塑料制品后洗手的习惯,以大大降低DEHP的摄入量。     本报记者 岳远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