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道夫·斯坦纳的名字并不为很多中国人知晓,但在欧洲他却是有名的“非主流博学家”。说他是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实干家、农学家、艺术家、作家、诗人集于一身并不夸张。 目前在全瑞士有近90个学前班和50所中小学校以斯坦纳的名字命名,校舍遍布瑞士各州。光这一点就足以证明鲁道夫·斯坦纳在瑞士社会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位150年前出生的博学家到底是何方人士呢? 跨界“超人”1861年2月27日,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r)出生在原奥匈帝国Kraljevec(现克罗地亚境内)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是铁路公司的公务员。他14岁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16岁便研究了康德。在维也纳高等技术学院求学期间,他对歌德的文学及思想情有独钟。30岁那年,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开始了自己的思想之旅。歌德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在文学、哲学、教育学等各门学科间的“跨界”探索。 反主流的人智学说到鲁道夫·斯坦纳的特立独行,必然要提到他创立的人智学(Anthroposophie)哲学流派。人智学的中心词是“人”,而人的灵性便是“智”。斯坦纳认为,人只有在身体、灵性和思维和谐发展时,才能如鱼得水,拥有真正的“人本”。在他眼里,现实社会过于向唯物的方向发展,以统一的标准衡量人的价值,而忽视了他们个体的灵性。他的人智学正是要扭转主流社会这一趋势,让每个人拥有充分发展个性和才能的空间。人智学强调的人本思想在富庶的瑞士不乏拥戴者。因此,斯坦纳在瑞士巴塞尔附近的Dornach设立人智学中心(Goetheanum)并非偶然。 “散养”教育的哲学既然人拥有成长的本能,只要拥有适宜的环境,人人都能发挥自己与众不同的潜能。套用中国的俗语就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拔苗助长不可取”。从这一理念发展而来的华德福教育是一种体制外的“非主流”教育。何谓 “非主流”?通俗地讲就是“散养”教育:给孩子自然适宜的空间,让孩子自由自主地成长-散养而不放任。说说斯坦纳学校里的“新鲜事儿”: 启发商人的哲人哲人斯坦纳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教育中:在农业及商业领域,他的理念也成就了很多成功的例子。以人智学“尊重自然”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了以Demeter商标为代表的瑞士有机农业链。瑞士目前有200多家农场拥有了Demeter标签,专门生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 远扬中国的教育理念近几年,斯坦纳和华德福教育模式在中国也流行起来。无疑“散养”教育给“分数至上”的中国教育大环境带来一股清新之风。特别是在学前阶段,华德福教育受到很多家长的青睐。避免“高分低能“要从娃娃抓起。有的幼儿园更是把华德福音译成“娃得福”为自己命名。相信150岁诞辰的鲁道夫·斯坦纳也会为中国娃娃们因他得来的幸福欣悦不已吧。 郭倢, 瑞士资讯swissinfo.ch 编者注:本文转自大美学园博客。 AD|广告 上图:七弦五音莱雅琴 纯手工制作华德福莱雅琴 预订生产 天然加枫木雕刻作品
|
|
来自: Feuerwehrman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