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

 彩虹船 2015-11-25

 三、最冷浸发墨的北宋绿端 

 

[转载]古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

(图6为宋北壁(即后来的小西洞)所出的绿端砚。这种石极为冷浸,笔者曾在无意中将之放在膝上于自然光下仔细观察里面的石品,因细审而坐的时间稍久,不想它透过所穿的两条厚裤,腿上也感觉冰冷扎骨,可想而知此石之冷。石品中有如晨星初没,朝旭未升的天青,子母青花、鹅毛绒青花和蚁脚青花,背面有细如线的短绿绦。由于年代太久,绿石已变黄。虽是绿端,里面亦微微发紫)。故这种石历来的藏家都对它的评价很高,乾隆皇帝《西清砚谱》卷九中收录的北宋书法家薛绍彭的蘭亭砚就是这种绿端石。王安石当宰相时,丁宝臣知端州送了一个玉堂式绿端砚并附有一首诗给他,王安石得此宝后很高兴地当即回了一首诗: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是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厚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故人袍色似:因宋代州官的官服是绿色)。

由此可见这种石在当时就好稀少和名贵。清计楠在《端溪砚坑考》中引用顺治时的刑部尚书、著名诗人王士祯对这种绿端时的评价说,“更有纯绿无晕者,不多见,此种石皆发墨不乾,历久不滑”。后来的纪晓岚也称这种石为:“端石之支,同宗异族,名曰绿琼,用媲紫玉”。据200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谢明谈古端砚》中92页载:“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最古绿端为明代蓬莱山图绿端砚,广东省博物馆藏的亦为明代抄手绿端砚。”由此可知,除了古书记载外,此砚是现今发现的宋代唯一绿端实物。

 

     四、南宋银线太史砚

[转载]古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

        [转载]古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转载]古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

[转载]古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转载]古代老坑端砚标本的部分实物举隅
(以上图7是南宋抄手砚,即官砚的正背面图和上面的石品:银线、玫瑰紫青花、胭脂火捺、边上有钉。这些都是老坑端石的独有石品)

7为南宋的抄手太史砚。这种砚据沈德符《万历野获篇》记载:“自宋徽宗穷全盛物力采贡以进,除内府所藏,自亲王、大珰(太监)及两府侍从以下俱得沾赐。嗣后沙壅水深不复施工,此砚遂为绝世奇宝。靖康(1126年)南渡,士大夫各携以过江,及德祐(1275年)随驾,又携至闽中,至莆田舟覆,人砚俱没,尽为彼中土人所得。(明代)正(德)嘉(靖)中,士绅始知贵重,流入吴中争购之。”这一批砚,史载中文徵明曾经遇到过;文天祥的玉带生砚也是属于这一批。它与北宋上大下小,前窄后宽的抄手砚,和南宋杂坑的厚壁高抄手砚不一样,因为老坑出石的的厚度就局限了它制法。乾隆皇帝《西清砚谱》中有好些南宋名砚都是这种形制。石品中有胭脂火捺,玫瑰紫青花、四根极细的银线横断砚腰,砚背有钉,它产于楼脚、凸蓬到万历二十八年开坑的正洞口之间,这个地段狭小窄长,相当于各洞之间连接的过道。这种石出得很少,石质也很纯古。它的石质比后来明清老坑等出的大西洞砚冷润得多。这种砚池浅窄成“一”字式,与明代的砚堂宽大完全不一样。对于这个砚在藏界的争议比较大,很多都说他是明代的朝天岩石。我不敢苟同,理由是:首先,朝天砚在明代还没有开,对它最早的记载是康熙时的高兆(固斋);2、这是内务府造的标准太史砚,朝天岩的石从没有听说过是贡砚,因此内务府不可能用朝天岩的石制官砚。3、朝天岩的石质连大西洞石的滋润度都达不到,更不要说与此石相比了,此砚哈气成雾,用手一握就精汗淋漓,五指一拿,就成明显汗渍的湿指纹印,就是后来大西洞出的极品好石滋润度与之比也相悬甚远,更不要说朝天砚的山坑石能与之颉颃了。4、胭脂火捺和极细的银线以及背面的钉是朝天岩山坑不具备的石品。要知道这些胭脂火捺和银线在大西洞都是极少见而不容易遇到的石品,更不要说是山坑中的朝天岩会有。5、朝天岩的火捺一般都比较老和死,它就像高固斋在《端溪砚石考》中所说朝天岩的“火捺纹成结不撸衾孀袍驯谛毖婕吧账鸺赴复Α薄U庵只疝嘤腚僦疝嘞嗖钐读恕R蛭僦疝喽际抢峡又械纳掀罚娇拥幕疝嘣醺矣胫蠹埃6、我在前面已阐述过:青花在蕉白和胭脂火捺上就显得很明显,它只有在深紫和青紫中才显得很隐。这要在各种石都上手后的对比中才感悟得出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