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彩虹船 2015-11-25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此砚长18·5cm,14·2cm,厚2·3cm。它虽是砚堂宽平,砚池和砚额经巧妙加工形成威猛的祥龙戏珠并将二者连在一起以显得砚额宽大并成半圆形的标准明砚样式。但它前窄后宽、前低后高、面大底小的形制,还带有宋代官砚的遗韵。在整砚三分之一的砚额上,雕一云里藏身,又显头露尾的香草龙,使得整条龙在云间弯尾回头向着右上角的宝珠嬉戏。它伸出长舌向下弯以作舔珠状,用头顶上的一绺寿焰纹和角钩纹、再以弯曲的身躯、和张开的两前足踏于如意云朵上,然后将这些肢体交接的空间部分用垂直法挖去而形成六个空洞,最后再将这些空洞隔离间的下面钻穿成孔,形成六池的水路暗通用以蓄墨。这种以龙纹分池水路暗通的砚额制法,在乾隆皇帝御制《西清砚谱·卷十五》里<旧端石双龙砚>的记载上就有同样的实物佐证。砚背制成无棱无角的浅附池,说明它是明晚期这种浅附池形制的肇始阶段。
       此为明代晚期万历(15731619)年间肇庆斧柯山朝敬岩石,这种朝敬岩的石历史上出得很少,我曾在2000年左右见杭州西泠拍卖行拍卖过一个著名画家的砚就是这种石。这种朝敬岩的坑址在斧柯山的具体位置居于何处现已不明,但在清代何传瑶《宝砚堂砚辩》中把它附于小西洞;清吴兰修《端溪砚史》上也有专门对它的记载:
   “朝敬岩色紫质硬,有蛤肚纹青花,无小青花,似小西二层。但多铁砂钉,老坑所无,其三层蕉白青白色。鱼冻古铜色,亦似东洞之次者。然一石之中,蕉白鱼冻判分两色,老坑亦无。”
       此砚坑为什么当时称为“朝敬岩”?这是因为在此以前所出的老坑和坑仔岩石,从南宋以后就没有开了,在此之前明代所出好的端石,能与老坑和坑仔岩作中驷的,只有宣德年间出的宣德岩石,但宣德岩的石只出几个月就告罄,传世绝少。当时发现了这个坑的石,虽不能与以前的老坑、坑仔岩和宣德岩的石颉颃比肩,但亦可用,因此就将之向朝中进贡。故取名为“朝敬岩”。到明万历二十八年找到淹没已久的老坑,朝廷差督理珠池市舶内监李凤主持重开老坑和崇祯末年熊文灿继开老坑,以后又相继找到坑仔岩、开出麻子坑这些优质石后。此坑就慢慢被后人遗忘了。
       就这个朝敬岩砚的石品来说,整个砚堂的蛤肚纹青花遍布,蕉白呈大小不等的雪花样和冬瓜瓤状而发青;有鱼冻微枯,不像老坑的鱼脑冻那样细嫩鲜活;有黄红锈斑样朱砂钉和铁质黑钉,其钉也没有老坑的钉那样所显颜色分明;有蚰蜒光。朝敬岩砚的石与其它端石的石质相比,稍显坚硬。它的石质以青白色的蕉白为主。砚侧面有一条510mm宽的紫红色石脉围绕全砚一周,由白向紫处的过度带形成淡淡的胭脂色,谓之“银袍紫带”。砚堂的蛤肚纹青花与带青白色的蕉白相融,就形成如漫天飞舞的大雪一样,由于砚额雕刻的是祥龙戏珠,下面砚堂石品所显的蛤肚纹青花和蕉白又形成像漫天飞舞的雪花,于是我根据砚额的雕工和结合砚堂的天然石品以及砚周围的蕉白与胭脂红紫带,便在砚背题了一首诗:
           银袍紫带世间稀,砚刻龙珠却也奇。
           且喜戏能飞白雪,何愁用不显灵犀。
           池通暗路才情湧,子嗣高官福禄齐。
           谁有斧柯精气护,定标金榜把名题。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下面再谈一下砚上龙纹的历史背景:这种形制的龙,称为“香草龙”,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龙形的独有特色,从传世的书画、瓷器和古砚等上面龙纹的特色显示证明,这种龙纹是明代晚期成化年间的典型特色。因此,从砚的形制和所刻的龙纹分析,这是成化时期的标准砚。再从四爪龙纹的制作上看,此砚在当时也不是一般人能使用的,它的主人至少都是被封为王爷一级的才敢使用。因为在明清时代,朝廷对龙纹的使用等级把持得极严,它是帝王的专用纹饰。况且,在帝王龙纹的使用中都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别的:皇帝使用的龙纹是五爪、王爷使用的龙纹是四爪。如果哪个王爷使用的龙纹是五爪,就必然要遭到朝廷的镇压而被定为谋反罪,因此,使用龙纹那是万万不能僭越的。从此砚的形制看,它虽是明晚期,但却是万历中期以前的。为什么呢?因为作为使用这种等级的砚主人,在万历二十八年以后,一般都使用老坑石了。
       为了证明它的珍贵,我引用一张砚的图片以说明:[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这是天津市博物馆藏的成化斗彩赤绘香草五爪龙瓷砚。这个砚就是皇帝用以研珠使用的瓷砚,上面的香草龙就是五爪龙。
这个砚的价值,不在于它是端砚;也不在于它是明代王爷使用的四爪龙;亦不在于它的品相和工艺;更不在于它能卖多少钱。它的真正价值在于端砚中,被人遗忘的朝敬岩实物被发现,并以此印证了历史文献的记载。这就是从事于收藏研究所获的真正意义,因此,它不是那些唯利是图的庸俗者所能理解的。
       下面就以该砚实物的石品特征放大图予以分别论证:[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在整砚三分之一的砚额上,雕一云里藏身,又显头露尾的香草龙,使得整条龙在云间弯尾回头向着右上角的宝珠嬉戏。它伸出长舌向下弯以作舔状,用头顶上的一绺寿焰纹和角钩纹、再以弯曲的身躯、和张开的两前足踏于如意云朵上,然后将这些肢体交接的空间部分用垂直法挖去而形成六个空洞,最后再将这些空洞隔离间的下面钻穿成孔,形成六池的水路暗通用以蓄墨。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香草龙的头部放大:这种龙纹的头样式到清代过后就没有了,更不要说是现在流行的龙纹饰,所以我在十多年以前收藏它时,当时的人都不知道这砚上刻的是什么图案。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龙脚踏如意云上,它的四爪放大。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磨墨处的砚堂右下大片白色为蕉白,这蕉白中微微发青;砚堂的左面和上部隐隐黑色为蛤肚纹青花,大量的小鱼冻白点和蕉白相杂后再兼以蛤肚纹的融合,就像漫天的雪花飘舞。砚右下边沿的小硬黑点为铁砂钉。石品中白色成片,边沿散而不分明的为蕉白;白而成团边沿不散而分明的为鱼脑冻,又称鱼冻。这些特殊石品的特征都与文献所载的朝敬岩相符合。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蛤肚纹(像蛤蟆肚上的花纹)和雪花蕉白的放大。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砚额右上云中的宝珠。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砚堂右下方的四个小黑点,它比砚石本身的原石硬,称为铁质砂钉,它是端砚石品的特征之一,它虽然是属于端石中的瑕疵,但古代的制砚家都要将这种石品尽量地多方设法保留用在砚边,这样既不妨碍实用,又以此作为名坑端石的证据。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从砚侧面的白团鱼冻有些地方发黄并兼夹青黑色以及上图砚面和砚背的黑质铁砂钉等石品看,正符合文献记载的“朝敬岩色紫质硬,有蛤肚纹青花,无小青花,似小西二层。但多铁砂钉,老坑所无,其三层蕉白青白色。鱼冻古铜色,亦似东洞之次者。然一石之中,蕉白鱼冻判分两色,老坑亦无。”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从砚的侧面看,砚的整体大部分以蕉白的石质形成,在蕉白的上面有一层胭脂红的紫色,故为“银袍紫带”。在古砚的收藏中,像文天祥玉带生砚的白线为“玉带缠腰”和乾隆皇帝砚黄色线为的“紫袍金带”,这些都是端砚中极为罕见的石品。故十分名贵。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这是砚背边沿脱掉的黄红色朱砂钉和黑质铁砂钉。
[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转载]明万历·香草龙六池暗通端砚
砚面蛤肚纹青花、蕉白、鱼冻遍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