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端砚:割得紫云千年韵

 鸿墨轩3dec 2012-07-17

端砚:割得紫云千年韵

[转载]端砚:割得紫云千年韵
      今天,方便的各式书写工具取代了毛笔,书法成为少数人陶冶情操的爱好,于是砚台逐渐淡出。而四大名砚之首的端砚,汇集了雕刻、绘画、诗词的精华,动辄数千上万元身价,虽然它仍然保留着研磨的墨堂和蓄墨的墨池,但少有人舍得使用。精美的端砚走下了书桌,被请进了珍贵藏品的橱窗。

    
    端砚史话

  讲起砚台,书法家应该最有感悟,因自创“柳体”名世的柳公权曾在砚论中称:“端溪石,为砚最妙”。唐初大书法家禇遂良曾得到过唐太宗一方端溪石渠砚的赏赐,他视为珍品,并刻上铭文,常用端砚研墨挥毫,书法名家与名砚相映相辉。

  既有宝砚,又有能识砚的人,端砚早在唐代便备受推崇,居四大名砚之首。在武则天在位时,她也曾将一方“日月合璧、五星联珠”的端砚赏赐给一代名相狄仁杰,震动朝野。直到今天,人们说起文房四宝,还是要提起: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物因人而贵,历史上,不乏名人与名砚的掌故,王公贵族文人骚客对端砚的钟爱更让它身价陡增。宋代欧阳修、王安石等留下了对端砚的褒奖,而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名家对端砚更是爱不释手,甚至宋徽宗也曾笑米芾对端砚的痴狂。明清以来,盛行在端砚上镌刻砚铭砚诗,上至帝王将相文学名家下至平民百姓都嗜好镌字,倒是为今天留存了不少史料。

  清代康乾年间(1662年—1736年)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高峰期,在这个时期,徽班进京,融合各家之长,便诞生了国粹京剧;而朝廷继续监管官窑的生产,康熙时代的红釉就有100多种,乾隆年间瓷器制作达到历史最高水平;风筝高手也被招进北京城,专为王公贵族制作,风筝制作异常讲究。而端砚制作也达到高峰,清朝形成了制砚的各个流派,砚台的形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讲究,制砚名家多,论砚和评砚的著作也不少,砚台制作在清朝达到空前繁盛。乾隆皇帝特别钟爱端砚,他在宫廷内设置了制砚作坊,而且向粤、皖、江、浙等各地广募佳砚,据说他在宫中收藏了62方端砚,每方上都亲题砚铭砚诗,左右大臣纪晓岚、刘墉还曾多次奉和题诗。

  今天的肇庆又恢复了端砚往昔的繁荣,怀古人士不妨到中国砚都畅游,进行一次赏砚之旅,顺便淘几方端砚慢慢品玩。


   中国砚都砚文化游
  
          →肇庆端砚博物馆

  肇庆古称端州,因产端砚而天下久负盛名。如果要了解端砚的古往今来,端砚博物馆无疑应该是肇庆之行的第一站。

  端砚博物馆位于肇庆市阅江楼内。记者在这里领略了数千年来中国砚台的演变历史,尤其是端砚诞生1300多年的生命轨迹。

  博物馆内陈列着100多方历代古端砚,而且有当代端砚精品100多方。仔细观赏博物馆内的端砚,发现隋唐时期,端砚多为有足的箕形砚,圆形砚也很流行,研墨的墨堂和蓄墨的墨池混在一起,后来逐渐出现方形、多足砚台,砚台也从纯粹的文房用品,逐渐演变为实用和欣赏性结合的工艺美术品。唐末高腿桌椅出现后,文人不再将砚台置于几下,而放在案上,有足的砚台逐渐减少。
  宋代是砚台辉煌的时代,从博物馆内的展品可见一斑。当时人们发现了多种适合制砚的优质石料,有记载称,当时天下的砚台有40余品,砚台种类繁多,刻工精巧,线条简练流畅,有山水人物雕刻配合。

  明代更加注重选择优质砚石,由于老坑石质上乘,有天青、焦叶白、冰纹等花纹,因为石质优良,所以雕刻异常讲究,天然砚备受欢迎,在民间,收藏砚台的风气盛行。

  清代康乾年间(1662年-1736年)制砚达到全盛期,砚台在清朝达到空前繁荣。但咸丰之后,制砚行业逐渐衰落,多个出产砚台名石的砚坑枯竭,有些被停采。而端砚也由于拘泥于模仿前人,雕刻繁琐堆砌,加上社会动荡,端砚从极盛走向衰落。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末,端砚市场重新繁荣。博物馆里展出了多位现代工艺美术大师的端砚作品。
  
  →中国端砚文化村

  肇庆黄岗镇是端砚的故乡,即便今天到镇上旅游,那种生产端砚的全民运动让你称奇,这里也是端砚收藏者喜欢淘金的地方。

  在黄岗镇中国端砚文化村,记者见识了端砚制作的整个过程。据说在白石村,九成以上的家庭从事端砚制作,雕刻端砚的家庭作坊随处可见。

  肇庆市正在建设的端砚文化村占地225亩,将建成一个1.15万平方米的端砚展览馆,大型的文房四宝商业街铺,集中上百家端砚作坊。文化村有端砚名人塑像群、名人碑林、中国砚文化公园等。在文化村可以领略中国1000多年的端砚文化,体会中国文房四宝之奥妙。
  
  →砚洲岛

  砚洲岛位于肇庆市鼎湖区,羚羊峡下游江心,面积6平方公里,岛上有近2平方公里的沙滩,建于清代的砚洲包公楼高3层,上百年来香火无间,游人鼎盛。

  砚洲岛的名称来自于当地一个传说:清正廉明的包拯离任时,一位老秀才暗地里在包青天的布包里塞了一方祖传端砚,包拯乘的船儿离开端州行过羚羊峡不久,突然狂风大作,浪涛汹涌,船儿不前,包拯一行在布包里发现那方用黄布包裹的端砚,质量上乘,包青天觉得如果自己带走端砚,将给继任者留下凭借端砚祸害百姓的口实,便扬手将这方端砚扔进江中,不料端砚抛下去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岛,这便是今天肇庆的砚洲岛。包砚的那块黄布顺流而下,在不远处的西江边形成了一片黄色的沙滩,这就是现在的“黄布沙”。这虽然是传说,但可见肇庆与端砚纠缠了千年的感情。当地人根据此传说,在砚洲岛上建起了一座包公祠,至今犹存,且香火不断。

  1040年起,包拯在这里做了3年父母官,短短几年却留下许多佳话,其中包拯的清廉屡次通过名噪天下的端砚来体现。

  端砚既然是宝物,又历来作为帝王给爱臣的赏赐,受文人学士推崇,因而端砚从砚石开采到制作都有严格规范,古时多受朝廷监管开采。名坑出产的端砚作为朝廷的贡品,除地位显赫的官员之外,宋代朝廷规定那些清廉正直、秉笔直书的史官方可以受赐。然而端州地方官为了飞黄腾达,总在朝廷规定的制砚额度之外追加数倍,用好砚来结交权贵,砚工不堪重负。

  包拯上任伊始,便革除了地方官的陋习,只按朝廷贡数制作端砚。3年后包拯离任时,根据宋史上的记载:包拯“不持一砚归”。以表明包青天名不虚传,清廉有加,但这也同时证明了端砚的名贵,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论砚时称:“端溪石,……青紫色者,可值千金。”看来好的端砚实在不是区区小物。

  如今的砚洲岛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动人传说,每年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人前来旅游观光。
  
  →羚羊峡

  位于西江肇庆城区下游,可以到羚羊峡峡口的小集——后沥乘舟溯江而上,便可以欣赏峡谷风光。
  羚羊峡两山南北对峙,西江千多米宽的江面在这里陡窄,形成均宽304米、长7.5公里的急流,峡谷层峦叠峰、涧深壑幽、树木苍郁、漩涡飞遏。

  羚羊峡锁两粤水路的咽喉,清朝咸丰帝在此设立海关,军阀李宗仁、白崇禧选在出峡口山腰筑碉堡。至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炮台。

  端砚石是大自然的造化,有其特殊成因,因而砚石储藏量有限。说来奇怪,端砚名贵岩石多集中在羚羊峡东西两侧。在羚羊峡以东的斧柯岭一带,集中了端砚最名贵的砚石坑洞,诸如三大名坑: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而在羚羊峡以西的七星岩背后北岭山又是另一处盛产砚石的山地。

  其中羚羊峡东部的老坑(水岩)坐落在端溪水边,开采于唐代,被誉为众坑之首。老坑洞口地势低,西江水上涨时连洞口一并淹没,虽干旱季节,洞内亦积满水。今仅存大西洞与水归洞两个采石工作面,洞深有200多米。洞内可用砚石只有30厘米左右。“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这是李贺笔下的石工,然而事实上采石并非如此诗意。由于地质构造断裂层的存在,端砚石坑多不能受力,直到今天,大部分端砚石料的开采仍然靠采石工的双手。

  沿羚羊峡游览,你一定会诧异于自然界的造化,为何端砚之源集中在羚羊峡一带?据地学专家分析,端石有其特殊成因,大约4亿年前,端州附近是一条延伸的海岸带,西部广西一片是汪洋大海,海水潮气潮落,将东西两侧陆地上搬来的大量物质在这里筛选聚集,按照比重和颗粒大小,依次形成不同地层,经过不断的地质运动,海水退缩,陆地出露,深埋地下的端砚石层重新暴露地表,受到地下岩浆和挤压作用,端砚石层破碎裂隙内逐渐填充进了新的矿物质,所以今天能在端砚石上看到各种名贵花纹。

  在羚羊峡游览,沿岸的归猿洞、钓鱼台、望夫石引人遐思,阅览附着于历代寺堂亭阁上的传说和辞赋。
  
  →鼎湖山宝鼎园

  位于肇庆市鼎湖山天湖景区旁,宝鼎园有两个世界之最,一是肇庆九龙宝鼎,另一个则是载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端溪龙皇砚”,长2.78米,宽2.18米,砚厚0.25米,重达2吨,名匠充分利用其自然形体,雕刻出108条形态各异的云龙和水龙,而大小不一的石眼,点缀在每条龙的口中,一幅“百龙戏珠”的画面。

    端砚制作过程

                           

 制盒

 

  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制璞(维料制璞)、设计、雕刻、磨光、配盒等。
  采石:无米何以下炊?砚石是端砚制作的基础,坑洞不同,砚石的石质会有很大差别,端砚石坑大多不受震,自古以来都以手工开采。在开采中,要看清石壁,根据石脉走向寻找石源。
  选料制璞:在山上采石是粗选,而第二道工序则是细选,去粗留精,去除砚石表面的瑕疵、裂痕和废料,剩下适合制砚的“石肉”,选料的师傅要懂石,能发现好的石品花纹,将砚石制成砚胚。
  设计:因石构图,因材施艺,巧妙克服砚石的瑕疵,把石品花纹最美的地方留做砚堂,将砚台升华为艺术品,集文学、绘画、书法等修养于一体,是端砚制作的关键环节。
  雕刻:一般用凿、刻刀、锤及木锤。根据设计的构思动手,有高浮雕与低浮雕的区别,采用细刻、线刻和适当的镂空,能体现端砚的魅力。如果砚石非常优良,则不需要雕刻,稍加磨平磨光,便成了一方十分珍贵的平板砚。
  磨光:首先粗磨,磨去凿口和刀路;然后再用滑石、幼砂纸反复细磨,到手感光滑为止;有些砚台要染墨,隔一天后再退墨;此外还要上蜡,过后又要退蜡。
  配盒:端砚制成后,还要配备木盒,砚盒可以保护端砚,它自身也是一件艺术品,使得砚台更加古朴凝重。]

端砚鉴赏

  看石色:端砚的石色初看比较单一,但浸入水中观察,色彩颇为复杂,有些好的砚石色彩层次分明,总之,除绿端石之外,端溪各坑砚石基调为紫色,其中有紫偏蓝,有的紫偏青、偏红,或者紫中带赤,稍带天蓝,微带天青、青黄、苍灰等色。
  听石声:优质砚材根据砚坑不同有的“无声”,有的有“木声”,而也有如同“泥声”的石材。
  手感:用手抚摸砚堂,慢慢抚摸到砚池,如果是佳石,手感细腻滋润,有抚摸婴儿肌肤的感觉。
  欣赏雕刻:端砚雕刻题材广泛,但通过雕刻能掩藏砚石瑕疵,或者凸出优质花纹,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营造出云绕朗月的诗境。在一些流传下来的名砚上雕刻的砚铭内容丰富,也是鉴赏端砚的重要内容之一,有些出自书法名家之手,使砚台增色不少。
  
  
中国四大名砚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产于肇庆,开采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石质优美、幼嫩细腻、发墨不损毫、贮水不易耗、秀美而多姿采,石品花纹丰富。
  歙砚:产于安徽歙县,开采于唐代,石质涩、细、润、坚。
  洮砚:出产于甘肃南部古洮州的洮河,开采于唐代,石质坚细、结构缜密、莹润如玉、扣之无声,石品有绿漪石、深绿石、墨绿石、玫瑰红和柳叶青等花纹。
  澄泥砚:属于陶瓷砚类,产地集中在山西省,河南、山东等地也有生产,工艺复杂,可以烧制成五颜六色的砚台。]端砚的定义和其特点 (2012-01-26 21:18:00)

标签:

转载

    端砚,是采用肇庆市行政区域内适合研墨的石头经过加工,具有研墨功能的砚台,肇庆市古称端州故而称端砚。据清代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出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由此推算,端砚问世已有1380多年。1952年湖南长沙705墓出土的唐代端溪箕形砚和1965年广州动物公园唐墓中出土的一方唐代端溪箕形砚(现藏广州博物馆),正好印证了端砚问世的历史。

    石质细腻、滋润,发墨不损毫,呵气能研墨,石品花纹丰富多彩,研出的墨汁油润发亮,层次丰富,虫蚁不蛀等特点名列中国石砚之首。硬度适中;端砚石硬度为摩氏(2.8至3.5),比墨条的硬度(2.2至2.4)稍硬,但比刻刀的硬度(约5)低1倍左右。致使端砚下墨快、易雕刻。不吸水;端砚石显孔隙率小、饱和吸收率低,说明砚石的矿物细、粒间间隙小,开型或小开型裂隙不发育,使砚石蓄水不涸

端砚的鉴别                             

[转载]端砚的鉴别

 

    从现在的市场行情来看,端砚行业近来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全国各地购买端砚、送礼、收藏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很多购买端砚的人并不真正认识端砚,那么应该从哪里入手呢?怎样去辨别这块端砚的质量呢?以下就是几种辨别的方法:

    一、坑别的辨别:端砚常见的有十几个坑种,其中老坑、麻子坑、坑仔岩,这三个就是人们所说的三大名坑。首先从石色去辨别,老坑以石肉为准(注:何为石肉?老坑石分上中下三层,上层称为顶石,中层称为石肉,下层称为底板,所以中层的石质是最好的,称为石肉,厚约20至30cm左右),石色紫中带蓝是最好的,在阳光下或放在水中看石色最为明显突出;其次是紫带青和紫带赤也是好料,如果用其它坑石互相对照就更为明显。麻子坑石色紫中带青,特别水岩麻子坑带有天青冻是最为名贵的,石质滋润、细腻。坑仔岩紫中带赤,以上三大名坑有“紫玉”等美誉。

    二、从石声去辨别:将一件石料或成品放在五只手指之上,而另一只手轻轻弹击砚石,如果发出的声音是泥声或木声,这件石料九成是端溪水一带出产,端砚最好的石就在这里出产;如果敲出“当当响”或很强烈的金属声这就是斧柯东一带出产的砚石,石质较为次之。声音木声,变质泥和水云母就特别明显,石质且柔软细腻;反之声音越响,含沙量较多的矿物质越多,微粒则越粗。

    三、看石品花纹:这是一件较为抽象的东西,在书本上较为难学,最好能通过实物作解释比较,这样才容易上手。因为石品花纹有很多种,最为名贵的有:鱼脑冻、冰纹冻、浮云冻、蕉叶白、青花、天青、石眼、玫瑰紫,如果老坑石有以上特征,那是难得可贵的,金银线、火捺、翡翠斑较为次之,麻子坑和坑仔岩以优美的鸲鹆石眼为代表,石眼多而贵,石眼圆而大,石眼有睛而且眼晕多是最好的,颜色有青绿色、象牙色、黄色等。

    一般选购端砚先由质开始,好的端砚石质可永远保值,而工艺则可按各人的喜好去选择,山、水、人物、花、鸟、松、鱼等。一件端砚先要看墨堂,纯净无瑕,用手按摸是否细腻、润滑,呵气即湿。在收藏角度上当然要选名坑砚名(老坑、麻子坑、坑仔岩),其次是白线岩、宣德岩、梅花坑、宋坑、斧柯东等,有些石品花纹奇特而有丰富的想象空间的似动物、形象、山水、人物等,都可列入收藏范围,石品花纹越丰富它的价值相对越高。

    四、看砚形及雕刻:砚形常见的有随形、方形、长方形、天然等,实用形和观赏形。雕刻则分为高浮雕、半浮雕、浅雕、线刻甚至平板。其中浅雕较为经久耐用,不易破损,容易清洗,也不损害石头本质,雕刻要线条流畅,工精细巧,因材施艺,题材鲜明,布局得当,不应繁琐,不宜过于通雕,总的来讲,选购者不妨参照下面五贵:
端砚的保养方法                  [转载]端砚的保养方法


    文房四宝,以砚为冠。它集历史、艺术、雕刻、使用、欣赏、研究、收藏价值于一身。砚在我眼中真是妙不可言,意味无穷!虽说端砚是“无量寿,可与世同存”,但还要懂得保养啊。否则不当的使用,除了影响使用效果外,还会损伤砚台的石质,特别是好的砚台,我们保养的目的是使砚石的石质维持不变,防止风化。

    很多购买了砚台的朋友会问,砚买回去之后应该怎么保养?这里就详细介绍一下吧,以供参考。

    1、洗砚。

    凡使用过的砚台,最好每天清洗,就像每天洗脸一样。古人还说过“宁可三日不洗脸,不可一日不洗砚”。当然,现代人偷懒,但最少也得使用两三次清洗一次。清洗时最好能用柔软的海锦清洗,不要用太硬的东西,以免损伤砚质。

    2
、不用宿墨。

    尽量天天新鲜,这样做是为了不让宿墨伤砚质,同时也能呈现最好的墨色。磨好的墨汁若放到第二天或更长的时间才使用,墨汁有胶性,会因天气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墨色渐灰暗。《屠隆考余事》云:“日用砚须日洗去其积墨败水,则墨光莹润。若过一二日,则墨色差减。

    3、不常用的砚台要保持干净砚要经常保养它,才会容光焕发,若是冷落了它,就不会给你好脸色看的。有木盒就更好,可以避免碰撞损伤,也可以防止灰尘。

    4
、不要放在阳光下曝晒,会影响石质,同时也会使砚盒变形。端砚切忌常置于日光照射的地方,或者暴露在乾燥的空间,这样会使砚石逐渐失去滋润,研磨出来的墨亦相对减弱甚至失去原有的优点。

    5、形成“包浆”。
    经常在手上把玩,擦试的砚台,表面会变得更平滑,如小儿肌肤般油润光泽,形成“包浆”。把玩、擦拭、使用得更加频繁,“包浆”也会愈加明显。

    6、如何退蜡。

    砚台在出售之前大部分已上蜡保养,买回去以后,可用1000号以上的水砂纸湿水打磨一下砚堂,先把蜡退去,再使用,这种方法简称为“砂纸法”,也可称之为“开砚”。除了砂纸法,另一种退蜡的方法是用杉木烧成木炭粉末沾水,以毛刷磨砚堂数遍,然后用清水洗净。因相对麻烦,所以一般较少使用这种方法。

    7、养砚的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水养"。就是把砚台放在水里,保持湿滋润,特别是老坑,未开采出来之前常年水浸,石质非常滋润,出土之后就开始风化了,所以水养是一种不错的好方法.很多砚友家里就放一个大鱼缸,里面除了水养一些砚台外,还有几尾小鱼相伴,非常雅致,一举两得。有些朋友采用这种方法时,发现砚台浸水的地方出现了白点,洗也洗不去,原因是砚台上的蜡未退清,水养之前,需把蜡先退清了再养,这样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若已经出现了白点,也可用“砂纸法”搞定。

    8
、长期不用需上蜡保养。

    当砚台长期不使用时,可用上蜡的方法对其进行保养。砚台上蜡就如家具上漆一样,即可保护材质,也能增加美感。同时也可以防止风化,使端砚的美丽珍贵的石品花纹可以清晰呈现。

    9、砚台如何上蜡?

    砚台需要长期保养,即使上了蜡的砚台,长期以来,表面的蜡也会因受潮而发霉,在砚表面形成灰白的斑点,在家里如何快速简单的上蜡和把发霉的砚涣然一新呢?

    10、准备工具:旧牙刷一支,,白蜡烛一支(最好能有黄油蜡),吹风筒一个(800W以上),干净的不掉毛的布一条。好了,开始工作了,先用吹风筒把砚台加热,边加热边把蜡擦在上面,直到石头的热度可以把蜡溶化,若原本已有蜡在砚上面,只需让蜡重新溶解后,用布轻轻擦均即可,边角或雕花等难以用布擦到的地方,可用旧牙刷搞定。上完蜡后不能马上放回盒子里面去,得让砚台凉了再放回去,并且注意不要放在潮湿的地方,这样就不会容易发霉了。

    11
、砚用久了会出现“磨光”,“钝”,“失锋”现象,效果没有刚开始的那么好,怎么办?原因有两个,一是砚台使用前没有退蜡,或是退蜡不清。二是墨的质量不好,长期积聚的墨油留在砚堂,影响发墨。对付这种情况,最简单的也是上面所说的“砂纸法”。墨的长期使用会对砚堂有一定的侵蚀,损坏,会变得不平,有划伤的痕迹,影响使用,这时也可以用“砂纸法”,使砚台回复如初。

    12、如何研墨

    研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圆圈式,一种是上下拉锯式,可看各人喜好。个人比较推荐大圆圈式,这样研墨的范围更大,不会只集中在某一区域,砚堂使用更均匀。研墨时,按墨要重,移动要慢,边磨边少量加水,不要心急,这样研磨出来的墨才浓艳均匀。

    此外,不要用不干净的水,茶水和热开水研墨,会影响效果。研墨后的墨条不要随意立在砚堂上,因时间一长墨条会与砚面紧紧粘连,难以移动,若强行用力会使砚面剥离,严重损伤砚堂,记得有位朋友曾经因此而损伤了一方砚台,痛心不已。

    综上所述,端砚的保养方法已有很多也因人而异。端砚保养是一个玩赏过程,使端砚的石质、石品和作品的内涵保持着清新悦目,百看不厌!

端砚的起源和发展

 

[转载]端砚的起源和发展


端砚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是指以广东肇庆羚羊峡端溪栏柯山(斧柯山)至北岭一带出产的砚材制作之石砚而言,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又称端溪砚。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端砚优点在于历来公认在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 石品花纹秀丽多姿;“叩之不响,墨之无声,刚而不脆,柔而不滑,宁水不耗,发墨利笔。”再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工制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性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现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名扬中外。

端砚石

端砚石简称端石,用端石制作的砚台因石质坚实、细腻、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的墨汁细滑、书写不坏笔、字迹生辉、虫蚁不蛀、经久不退色而闻名于世,被文人墨客推荐为众砚之首。

地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查明,端砚石经历了约4亿年的演变才形成。端砚石分为二类,一类基调为紫色,称紫石,另一类是绿色的、称绿石。前者为富铝、富铁、富钾、贫钙的硅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含水粘土矿物中的水云母(含部分已变晶的绢云母)和少量的粉尘状赤铁矿、磁铁矿、石英等;后者为富镁的碳酸盐类岩石,主要矿物为微晶白云石和少量的水云母、磁铁矿等。

地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表面除水体外,其余的由岩石组成,按成因分别称为沉积岩(又称水沉岩),变质岩和火成岩。它们记载着地壳30至40亿年的地球发展史(地球的形成年龄为50亿年至60亿年),端石属其中的沉积岩类,其原始母岩形成于距今4亿年的中泥盆世。当时,端州这个位置是一条沿北东方向延伸的滨岸潮坪,西部广西一片为汪洋大海,海水不停地潮落,把东西两侧古陆搬来的大量物质在这里筛选聚集、按比重和粒级粗细依次沉积成层,其中被水解后的富铝、钾、铁等硅酸盐,碳酸盐等胶状物,聚集在潮坪局部低洼处,与其它砂石缓慢地沉降,形成大小不等的透镜体,这就是端石最初的物质聚集。端石的原始母岩被深埋地下后,其内部的物质重新分配与组合,并经历压缩脱水等成岩作用,最后固结为有特种层纹,泥粒等沉积构造的含铁泥质岩,或含铁含砂的泥质和白云岩。其中的泥粒(条)就是现在砚台看到的“眼”、“翡翠”的原形。

距今1.95亿年前,地表发生著名的燕山构造运动和印支构造运动,使深埋地下的端砚石及其围岩重新暴露地表,但已受到挤压破碎和地下岩浆的作用而发生变形变质,局部的水云母变为绢云母,铁矿物聚集成小集合体,新的矿物充填在破碎裂隙内,这就是现在看到的“冻”、“白”、“青花”、“银线”、“冰纹”等石品花纹。而直接暴露地表的端砚石,因为受地下潜水的作用,铁矿物发生氧化、二价铁与三价铁比例变化,扩散,渗透等,最终形成有同心纹和瞳子的“眼”、“火捺”、“五彩钉”、“石皮”、“金线”等等美丽可爱的石品花纹。由此可知,端砚石的形成是经历了很长的地质年代和多种地质作用才形成既具研墨功能,又有百看不厌的实用与观赏相结合的砚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是大自然献给肇庆人民的珍稀礼物。

端砚始于唐代

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劚剑等鬈珊肜溲邸I翅≈缗ù海崤狡慎贽梗灞≈亓⒔旁龋缜锕馕奕栈琛T埠链俣躺残拢籽饪硭逗巫阍啤!被褂辛跤砦摹短菩悴旁鲜庖允鹬罚骸岸酥菔馊思渲兀乙蛑菪”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为此,“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是有根据的。

初唐的端砚,砚面上一般无纹饰,砚的形制也比较简单,式样不多,但到了中唐之后,端砚也和其它艺术品一样不断演变和发展,具体反映在砚形、砚式的不断增加,使端砚开始从纯文房用品演变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实用工艺品了。即是说端砚除了作为研墨、泚笔的器具外,还具有欣赏价值。其欣赏价值首先是石质、石品花纹,然后是砚形、砚式、雕刻工艺等,故在唐代出现了赞美端砚石质优美、砚形古雅、雕刻精致的诗歌及砚铭。如李贺诗句“暗洒苌弘冷血痕”,用春秋战国名臣苌弘不幸被希,死后血染石成碧的典故来形容端砚石中的火捺。诗人陆龟蒙藏一端砚,在砚石中的蕉叶白旁刻上一古钗,钗头上翘着一只白凤,其砚铭为:“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赞美端石和雕刻技巧为其它所不能及的。又如徐寅的题瓦砚诗:“远向端溪得,皆因郢匠成。凿山青霭断,琢石紫花轻。散墨松香起,濡毫藻句青。”

隋唐石砚的形制,大体以箕形、方形为多,并已从三足变为多足。这也许由于古人席地而坐有关,制砚也要适应之,故其足也较高,以利于用砚时方便挪动及用后洗涤之,到了唐代中叶,桌椅之制作较为普遍,人们摆脱了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端砚乃至文房诸用品自然被置于台上。因而砚“足”似有点多余,即使有足的亦相对地缩短了。

宋代的端砚

到了宋代,对端砚实用和欣赏价值两者并重。一些文人墨客除了用端砚研墨,还喜爱鉴赏端砚、馈赠端砚、收藏以及研究端砚。不少人为端砚著书立说,如苏易简的《文房四谱》、欧阳修的《砚谱》、唐询的《砚录》、米芾的《砚史》、高似孙的《砚笺》、苏轼的《东坡志林》、赵希鹄的《洞天清禄集》、蔡襄的《砚记》、叶樾的《端溪砚谱》、无名氏的《端溪砚史》、李之彦的《砚谱》、杜绾的《云林石谱》,等等都是有关端砚或其它砚的专著。有关赞美端砚的诗文、砚铭更是恒河沙数,举不胜举,这里就不一一谈及了。

宋代的端砚形制已经比唐代丰富得多。据叶樾《端溪砚谱》记忆:“有平底风字、有脚风字、垂裙风字、吉祥风字、凤池、四直、吉祥四直、双棉四直、瓢样、合欢四直、箕样、斧样、瓜样、卵样、璧样、人面、莲、荷叶、仙桃、鼎样、玉台、天研、蟾样、砚、竹节秉砚、砚板、房相样、琵琶样、腰鼓、马蹄、月池、阮样、歙样、品样、琴足风字、蓬莱样等。据说还有苏东坡倡导的“尝得石,不加斧凿以为砚,后人寻岩石自然平整者效之”的天然砚(或称随形砚)。

《端溪砚谱》还记载,宣和初御府曾经降样,提供太上皇书府之用的石砚,要四侧环刻海水鱼龙,三山神仙,水池则作昆仑状,左日右月,星斗罗列。还有货币砚、桃核砚、太史砚、兰亭砚、砚字砚、石渠砚……。总之,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端砚已将从纯文房四品发展为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工艺品了。当然,绝大多数的端砚是以实用为主,不管砚石质多好,雕刻多么精美,如不能作研墨之用就不成为端砚了。

宋代的端砚除了十分重视砚石品质及石品花纹,讲究砚的形制同时亦十分重视端砚雕工(包括题材、立意、构图、雕刻)。宋代端砚构图非常简炼,围绕实用,实出主题。其主体部分一般采取深九雕刻,适当穿插浅刀,必要时加以细刻点缀。刻工浑厚,显得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重点突出,玲珑浮突,各得其所。我们再看清乾隆年间手工精绘的《宋砚谱》(刻砚谱长宽均为31厘米,共计93开,收有宋代石砚49方,保存完好,每册首页均钤有“太上皇帝之玉”、“懋勤殿宝”、“乾隆御览之宝”、等乾隆五玺。并有“韬斋秘笈”印,可知曾藏于民国初总统徐世昌处)访砚谱每帧图均有文字该砚之尽、颜色、形制产地、刻工和题字的字体、释文等,有的还兼有考证。从宋砚中看到当时镌字刻铭已很盛行,形制品类繁多,刻工精巧,粗中见细。

岳飞端溪砚:一般来说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喜爱端砚,殊不知叱咤风云的沙场战将、抗金英雄岳飞(1103-1142年),在烽火岁月里仍与端砚结下不解之缘、把端砚视为珍宝,并将其刻铭言志。刻砚背面为岳飞的亲笔铭文:“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行草大字。砚侧镌楷书:“枋得家藏岳忠开墨迹与铭字相若,此盖忠弄故物也。谢枋得记。”砚的两侧镌刻文天祥的铭文:“岳忠武端州石砚向为君直同年所藏,咸淳九年十二月十有三日寄赠,天祥铭之曰: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岳飞书写的行草砚铭,浑厚圆润,气雄力健,超妙入神;仿佛快剑斫阵,强弩千里;又如天马脱衔,风驰电掣。正如清康有为曰:”岳鄂王书力斫余地,非但空次绝人,其功夫亦正不浅也。”其铭文内容精辟,洗炼,寓意深刻。“持坚守白,不磷不缁”之“坚”,即坚实也;“白”者,为洁白,清白也。“磷”乃薄的意思;“缁”刀淄同义。这八个字之义乃出自《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早自乎,涅而不淄。”顾名思义为砚铭,首先是对砚石本身的赞美:“端溪石坚实久磨锋芒不退;石性纯净无瑕,石质细腻滋润。”引而言志,其意则言铭者“志节如磐石坚,抗金卫国,还我山河的意志永不可变;操守清白,绝不与投降派同流合污”。

明代的端砚

明代的端砚,由于社会上鉴赏砚台(特别是端砚)以及藏砚之风甚盛,砚工们为了迎合文人雅士的品味,也由于端石经过历年的开采,砚材日渐缺乏,于是在设计、形制乃至雕刻方面要求有所突破。纵观明代的端砚,无论从设计的独具匠心,从造形的古雅大方,以及从雕刻的精致细腻,确实远远超过前代。其中有几点应该提及:

1、利用天工。一些文人推崇“天然去雕饰”的端砚,因此,天然砚即随形增多,砚工往往利用天然砚石的石形、石边皮丰富的色彩,乃至天然虫蛀、砚石中的纹理、珍贵的石品花纹、罕见的石眼等等。这样在天工的特殊基础上稍加人工点缀,往往可以成为天人合一的难得的艺术品,甚至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独此一件。

2、巧色的利用。端石的色彩看一眼是一片紫色偏蓝,前人曾谓端石为紫石,谓极细腻、幼嫩的端石称为紫石英、紫玉英。但细细明辩端石的色泽虽然总体是紫色,由于有众多的石品花纹,所以色泽不是单一的紫色,而丰富多彩、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很有层次的,如能巧为利用,就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明代在端石巧色的利用方面,确实令人叹服。如利用石皮的色泽作山石或树干(松),用鱼脑冻作洁白的云霞或作白浪,用虫蛀作岩洞(穴),用石眼作“珠”,作“星星”或“月亮”,或作各种动物的“眼”。如日本相浦紫瑞著的《端溪砚》一书中,作者所藏的明代老坑水岩招潮砚,就是利用砚堂下端的鱼脑冻(浮云冻),像翻腾的潮水,汹涌而至,砚额及砚池处洼洼坑坑的“虫注”作天然砚池,作者利用剥蚀的纹理及石眼稍事加工为奇岩怪石,全砚气势磅礴,真正达到“天然去雕饰”、化腐巧为神奇,变瑕疵为珍品的效果。又如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清端溪《香石砚》(香石,为清代著名书画家黄培芳之号,香山人,字子宝。)该砚估计为黄培芳所设计及收藏。原砚石右侧利用原石的突兀嶙峋,雕刻为苍劲为老松,其左下方开凿为砚堂,砚背则沿石稍加勾勒为万仞岩穴,在下以较小的位置刻趺坐蒲团之上,全砚浑如天成,堪为“天工人工,两臻其美”的作品。

3、端方厚重的风格。明端砚的砚形仍保留着端方厚重的风格,但砚形、砚式却趋向于多样化。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的形制而又在此基础上发扬和创新,创造了更多的形式,如蛋形、神斧形、金钟形、古鼎形、古琴形、各式杂形、瓜果形、走水、平板(又称砚板,即砚石一方块,加磨平,加工成长方形、方形、蛋形或随形……)等。平板砚不常用于研墨,而多是供端砚鉴赏家、收藏家、爱砚家的鉴赏、品评。

4、明端砚的纹饰题材十分广泛,诸如花鸟、鱼虫、走兽、山水、人物(包括仙佛),博古(图纹、器皿)等,其中又以云龙、云虫蝠、龙凤、双凤、松鹤、竹节、荷叶、仙桃、灵芝、秋叶、棉豆、花樽、玉兰、太平有象等居多。上述端砚题材,有表示吉祥、如意、喜庆、贺寿、祝福,或表示镇邪、引福,或表示清高,气节等等。明代由于端溪名坑砚石的开采比较齐全,特别是老坑(水岩)洞已挖进至东南侧大西洞,东北侧水归洞,不少优质水岩砚石被开采出来。故有“佳石工精”之说,因而在雕刻方面非常讲究,当时大抵一般以浅刀雕刻(即低浮雕)为主,以细刻、线刻甚至微刻(主要表现鸟兽之毛羽)配合,并适当穿插深刀(高浮雕)。所雕刻的物象生动,形神兼备,线条简练,活泼流畅,浑厚而又富于变化。总之,明代端砚古雅、朴实大方、美观,别具一格。

明代端溪砚,如经过文人墨客或达官司贵人之手,多在砚底、砚侧飧诗、刻铭、题款。镌刻砚铭,已成风气。特别是一些石质较好,艺术价值较高的的端砚,往往综合了雕刻、绘画、诗词、篆刻于一体。不少文人雅士对端砚爱不释手,自谓有砚癖,并以此为荣。人们对鉴赏端砚上的镌诗、题铭也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

清代的端砚

端砚发展到清代,可以说从全盛逐步走向衰落的阶段。大抵由康熙至乾隆为全盛时期,道光以后逐渐走向衰落。我们说它衰落,应该概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上没有突破,不少端砚在题材、形制、雕刻或以仿制前人为尚,或雕刻过于精细甚至成了繁琐的堆砌;二是端砚的采石和刻制走下坡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清初端砚也和其它工艺美术品一样,达到空前的繁荣。在端砚砚材的种类,名坑砚石的选择,砚石的形制雕刻技艺,石品花纹的品评等方面,都有许多新的创造。制砚工艺十分精致,刻工纤巧,甚至连配制木盒装璜也都讲究,有的砚盒或为硬木漆盒,镶嵌或美玉或象牙,或金线银线,有的砚盒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清代诸砚不仅精雕细刻,而且所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端砚精心雕制之后不少还附以名人题识,或摹刻古器物铭文以作装饰,使端砚身价更高。这种情况恰好说明了端砚雕刻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艺术品,甚至建筑艺术互为影响,交织在一起的。比如当时的石刻、银铸、铁铸、木刻(雕)等,在承袭前代的作风、气派、风格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其线条、图纹都极为细腻、精致。清代的乾清门、乾清宫、坤宁宫、交泰殿以及太祖福陵等都是这种风格。故端砚的题材、内容、雕刻技艺都离不开其影响。

在嘉庆、道光之后,端溪砚石的开采已逐渐减少,一些名坑因塌方而停采,如老坑水岩在嘉庆年间曾一度“石几乎坑闭不复采”。后至道光八年又重新开坑采石。咸丰以后因一些砚坑多年于寒,或砚石枯竭或塌方而停采,故端溪砚石产量不多。也副使当时刻砚艺人以工取胜。那时的端砚日益地失去了实用价值而成为单纯的文玩之物,成为摆设文房(书斋)中的欣赏品或珍藏品。

清代出现了不少刻制端砚的能手,如苏州顾二娘、江南王岫筠、黄宗炎等。同时还出现了著名的端砚(也包括其它砚台)收藏家如黄任、纪昀、高凤翰、高兆、杨以增、林佶、黄易、金农、朱彝尊等。

清末以后的端砚

清末至民国期间,由于种种原因,端砚名坑大都荒废停采,砚石奇缺。加上外患内乱,战火连年,制砚艺人不少沦落他乡,或转业务农,使端砚制作业一落千丈。在1940年(特别是肇庆遭日机轰炸和沦陷期间),肇庆——端砚的故乡只剩下几间刻制手工艺(和收购)端砚兼营刀石、碑石的小店。其中有陈玉庙、宝山斋、厚玉斋、蔡宝华等(还有一些收藏不少佳石,在家刻制端砚)。至50年代后期人民政府开始有计划组织端砚艺人归队,逐渐恢复端砚生产。在政府支持下,1962年重新开采麻子坑,1972年冬,端溪砚石中最为名贵,质量最好,最有代表性的老坑(水岩)重新开坑采石,继续在大西洞、水归洞工作面进行采凿,不少佳石面世。继老坑之后于1978年重新开采历史悠久、在宋治平年间开坑采石的坑仔岩砚石。至此,端砚名坑砚石基本全部复开,名坑砚石基本齐全。

端砚历1300多年而不衰,不仅文人雅士喜欢著文论述,赋诗赞美,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乐而为之,而且在民间还广泛流传不少出神入化的传说,更给端砚抹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加了端砚的神奇感,并把端砚作为“文房四宝”之首,奉作吉祥之物。在此介绍一个世贡砚有关的传说。故事发生在唐代某年,端州有位梁姓举人赴京会试,适值考试那天京城降大雪,一片白茫茫,冰天雪地,应试者被这突然而来的坏天气搞得束手无策,因为研磨出来的墨汁很快就结成冰,无法再写字,惟独这位来自端州的举人,用家传的端砚研磨的墨汁不结冰,但当他用完墨法再想掏点水研墨时,发现水壶中的水已经结成冰,梁举人非常失望,边揉着手,边对着端砚喃喃自语:“端砚呵,人家都说你是文房四宝之一,如今你宝在何处?”谁知话间刚落,砚堂中出现一片水蒸汽,梁举人好像绝路逢生,拼命向着砚堂“呵”气,端砚帮助他做完试卷,使他得天独厚地考取了进士。其后,端砚的“呵气成墨”以及“隆冬极寒,他砚常冰,而水岩独否”的佳话从此传开,端砚也名扬海内外,“贡砚”,“赐砚”也随之盛行。


    1、砚以紫为贵:紫色砚是指老坑、麻子坑、坑仔岩。
    2、砚以品为贵:是指石品花纹丰富,如冰纹冻、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石眼、天青、火捺、金银线等。
    3、砚以古为贵:年代久远的古旧端砚。
    4、砚以人为贵:名人使用或名人雕刻创作的端砚,砚背刻有铭文或印章者。
    5、砚以方为贵:方砚有君子之德,大方朴实,稳重之感,而且用料非常讲究。端砚的神奇用途 (2012-01-26 21:00:24)

 
端砚的神奇用途               [转载]端砚的神奇用途

     端砚是我国“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千百年来,它与湖笔、徽墨、宣纸齐名,成为营构我国传统的书房文化所不能缺少的物质因素。 
    

     在民间,端砚还有“砚田”、“墨盂”、“墨函”、“墨池”、“笔田”、“笔润”、“笔洗”、等称谓。而原本作为文具之一的端砚,在民间有些地方,远远超出了文房用品的范畴,归纳起来,在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镇家之宝。民间常把祖传的端砚作为最珍贵、最值得自豪的家产。俗谚曾有:“家有墨香,书香绵长”、“案置一函(墨函),仓有万担”、“砚田有谷,耕之有福”等说法。他们看来,若祖上有一方端砚遗传下来,便是家山显贵、家道兴隆、书香绵远的最好象征。 

     二、驱邪镇恶。人们以为端砚是文人秀士或达官显贵的宝器,有驱邪避妖、镇恶扬善的功能。而且认为“一端(端砚)胜百科(邪)”。愈是“有来历”的(如前辈尊长使用过的)老砚台,愈显得有灵气,摆放在家中,可以为家庭带来吉祥。 

     三、征兆宝贵。在人们的心目中,很多时候端砚几乎成了“孔圣”的代名词。逢年过节、新居入宅、婚嫁喜庆、小儿满月、学子赴考等大喜日子,人们总把砚台当作神灵设案供奉。特别是小孩“抓周”时,以率先抓到砚台为长辈们寄予孩子的最大愿望。他们认为:“小时舔墨盂,长大食天厨”。砚台可给未来的日子带来福音,预兆孩子长大后蟾宫折桂,平步青云,兴家创业。 

     诸如此类的民间端砚文化,虽然超乎现实过于浪漫化,但我们不可否认,人们把端砚作为吉祥物崇拜,这完全是出于人们对文化的崇尚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端砚石品花纹                [转载]端砚石品花纹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有独特的石质外,还有丰富多彩,变化莫测的石品花纹(又称石品)。这些石品花纹是由于某些矿物成分的局部聚集,在端砚石中由白、青、蓝、红、褐、绿等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有的成块状、有的成斑状、有的成花点状、有的成线状,端砚艺人们依据这些花纹的大小、形状,分别用与自然界某些物象相似的名称来命名,并巧秒地运用到端砚的艺术创作中,大大提升了端砚的价值。

  1、冻:是端砚中不同形态的白色绢云母扁豆体,是端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根据不同的形态质感和颜色,分为鱼脑冻、蕉叶白、浮云冻、碎冻、米仔冻、天青冻等。鱼脑冻因其形状如冻结的鱼脑而得名,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鱼脑冻一般为不规则圆形,四周有火捺环绕,常见于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2、蕉叶白:又称蕉白,是冻中的一种。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蕉叶白一般边缘较清晰,有细条纹,没有火捺环绕。

  3、石眼: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它是含黄铁矿与赤铁矿的结核体。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2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好的石眼圆正完美,晕圈数层,中间有瞳,叫做活眼,无瞳叫死眼,因石眼稀有,所以端砚贵有眼,因石眼的形态美,很神,所以常将其置于砚堂以外,作为装饰使用。

  4、天青:是优质砚石中呈现蓝黑色的石品。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是上品天青。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5、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是由微粒赤铁矿和磁铁矿等矿物细小斑点形成,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如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蚁脚青花、玫瑰紫青花等,是优质砚石的重要标志之一。

  6、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它是有晕的银线,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质地细嫩,形态自然,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冰纹是十分稀有名贵的石品。

  7、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也有发现)。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8、火捺:又称火烙,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色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常见有胭脂火捺、马尾纹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火捺等。

  9、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石品。

  10、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黄龙纹多在坑仔岩中出现,利用的好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

感悟端砚   [转载]感悟端砚

    “毫无疑问,一个缺乏文化品位的事物,一定没有太久的生命力。”端砚从问世于唐代至今,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无论从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到其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四大名砚之首的实用性,以及历代关于端砚的丰富著述,无不散发着文化的醇香。无可否认,端砚文化已经成为一脉独具特色的“文化分支”。然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一个很不和谐的现象是:一方面,“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正成为发展的趋势;而另
一方面,却是当今端砚设计制作上的文化缺失。今天的砚人,正面临着一个重要选择。定位:端砚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首要问题在一个有关端砚文化的研讨会上,人们不约而同地谈到了端砚的定位问题。如:“端砚位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是国宝、是国粹”;“端砚是肇庆的名片”……这类说法,没有触及端砚本身的属性。又如:“端砚从古代的贡品变成为现代的、高品位的旅游工艺品”;“端砚是一种珍贵的商品和工艺美术品”;“端砚作为书写实用性工艺品,发展到以艺术性为主,实用性为辅的艺术观赏收藏品”;“端砚是具有一般商品属性和文化艺术属性的艺术产品”;“端砚无论作为实用性的文化用品,还是作为观赏性的艺术收藏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都是一种特殊商品”……这些表述,触及了端砚的属性。
     对于前者,我们没有必要多作挑剔。事实上,只要不触及端砚的属性,人们还可以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引出更多的说法,如有砚厂老板说“端砚是'饭碗’”、“端砚是衣食父母”等等。但是,当我们对端砚的定位触及端砚本身的属性时,则必须有一个客观、准确的界定,不能有主观的因素和个人的情感掺杂其中,不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上面后者的表述,触及到了端砚的属性,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中我们看到,目前对端砚并没有一个一致性的认知,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准确定位。而定位却是多么重要,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定位准确,事物才可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定位偏差,事物的发展就可能南辕北辙。端砚的定位,实际上关系到端砚今后的何去何从。那么,我们应该为端砚作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呢?首先,必须强调其作为一种文化的特性。端砚无论从开采、制作到使用,都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征。端砚与生俱来的天职就是供磨墨写字、作画等文化活动用的,这使它始终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历代骚人墨客围绕端砚的赞咏,更使这种气息与日俱增。不太准确地说,端石是养在水中的,而端砚是浸在文化中的。正如有人说,当我们走进麦当劳的时候,我们吃的其实并不只是汉堡包,而是一种美国的饮食文化;在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当我们面对一方端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已经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种浸淫发酵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端砚文化。其次,必须体现其传统性。端砚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自问世于唐以来,就一直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推崇和喜爱,是一种传统的文房用品,对我国文明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其制作与使用均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
     再次,必须显示其作为一种工艺美术品的属性。端石转化为端砚,必须经过设计和手工雕刻诸个环节,是一门名副其实的工艺。端砚上的题材,书诗画印无所不包,因而,端砚又是一种典型的美术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