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大王剿四川”考证

 sclzchj 2015-11-25
 

    近日读《大明三百年》,已接近尾声。前天夜里看到关于张献忠杀四川人的描述,感觉比明朝的皇帝、太监杀人还残忍!简直没有一点人性!简直不把人当人!

    小时候虽然听爷爷、爸爸妈妈讲起过“八大王剿四川”,但哪里晓得会是这等的残忍、残酷、没有人性的杀法。

    我甚至怀疑该书的作者兰泊宁是不是野史看多了?书中所述有多少依据?

于是,我想去寻找一些有关张屠夫的资料。

 

张献忠屠川考

崇祯十三年,农民起义军领袖张献忠率部突围,进兵四川,继又出川。崇祯十七年,再取四川,攻克成都等地,建立了大西政权,年号"大顺",张献忠自称大西国王。他进川为王后,立即亲自写碑立石,文曰:"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后人称为"七杀碑"(见《中文大辞典》)。其意是,上天生了万物来养人,人类却没有做一件善事来报答上天。如今上天显灵,向人发怒了,惩罚人类,就得杀杀杀杀杀杀杀,灭绝人类。张献忠代上天大开杀戒。清人彭遵泗写的《蜀碧》,是根据他幼年所闻及杂采他人写的记叙张献忠祸蜀杀人的书,开卷惨不忍睹。"又,剥皮者,从头至尾,一缕裂之,张于前,如鸟展翅,率逾日始绝,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何海鸣在《求幸福斋随笔》中也有记叙:"张之为人别无他私嗜好,即女色亦不堪爱,惟独具此杀人之癖,尝剥女足为祭天塔,竟忍断其爱妾之足为塔顶。"天下之人皆可杀,老幼则杀个干净,城里的人都被屠灭了,人头被堆成一座小山,万人坑到处都是。《鲁迅全集》中记叙张献忠杀人的就达10多次。张献忠眼睛杀红了,用兵来杀,杀得没有平民了,就派许多为心腹的人到兵中间去,设法窃听,偶有怨言,即跃出杀之,戮其全家。他使abc三支兵杀完百姓后,使ab杀c,又令a杀b,又令a自杀。据史书记载,张献忠入蜀后,成了杀人魔王,杀得万城皆空,尸横遍野,川人死者以千万计,人口剧减,以至到康熙、雍正年间,要从广东、海南大量移民入川,填补人口空白。

  张献忠入川后,为什么这样大肆疯狂杀人?鲁迅在《晨凉漫笔》中说得很清楚:"他开初并不很杀人,他何尝不想做皇帝,后来知道李自成进了北京,接着是清兵入关,自己只剩没落这一条路,于是就开手杀,杀......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没有自已的东西,现在是在毁坏别人的东西了,这和有些末代的风雅皇帝,在死前烧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书籍古董宝贝之类的心情,完全一样。他还有兵,而没有古董之类,所以就杀,杀,杀人,杀......"李自成已经入北京做皇帝了,做皇帝是要有百姓的,他要杀之他的百姓,使他无皇帝可做。

  张献忠的农民起义,除了想改朝换代,争抢"那把旧椅子"外,没有给百姓带来任何好处。它根本不是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和黄巢起义、太平天国一样,是对人民的大杀戮、大灾难,生产力的大破坏,历史的大倒退。多年来,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上总是对历代农民起义不分青红皂白的歌之赞之,夸大其历史作用;而对它们的反人类的血腥杀戮、对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只字不提,甚至遮之掩之。但历史终究是历史,不是什么权威可否定或遮掩的。张献忠与黄巢、洪秀全一样,都是像马克思所说,"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老统治者的惊惶还要厉害。""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给自己提出任务。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显然,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但是,只有在中国才能有这类魔鬼。这类魔鬼是停滞的社会生活的产物。"(马克思《中国纪事》)

  对那些不该全部肯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新审视,重新评价,应该是史学家的神圣使命,好在,对太平天国、黄巢的重新评价已经有人做了。对农民起义这类历史事件,对张献忠这类历史人物,也应重新评价。我不是历史学家,在这里寄希望于有胆有识的史学家们。(文/李兴濂,摘自学说连线)

 

甲申年的杀人有""
  ——张献忠屠蜀三百六十周年纪念

  老一辈的四川人,上至士绅阶级下至贩夫走卒之流,对明末清初张献忠屠蜀的史事差不多都耳熟能详。我小时候听当过塾师的外婆讲这段史实,说起当时川人血流漂杵,尸骨蔽野的刀兵惨酷情形,虽是讲古,外婆脸上仍神情黯然,唏嘘连连。我听得心惊处,忍不住发问:张献忠何以这样滥杀川人?外婆说,张献忠是老天爷降下的魔王来扰世害民,又说起那句脍炙人口张献忠七杀碑的名言:天生万物养于人,人无一物回于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后来上中学读历史,教科书上讲到张献忠,是和领导农民革命军打天下的李自成相提并论的。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这是农民革命起义的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虽有其局限性,但革命造反精神的意义是伟大的。我那时当学生虽不敢怀疑书本与老师的正确,但心里却禁不住想起了七杀碑上那句刀剑铿锵、杀伐有声的名言。

  2004年,张献忠屠四川三百六十年后的今天,我翻开《蜀碧》、《蜀警录》、《蜀难叙略》等史书,读到有关记载,满篇血腥扑鼻而来。终于明白所谓农民革命军的"局限性"有多可怕,其残忍反人类的罪行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支军队大规模杀人如砍瓜切菜,简直就是古代的"恐怖分子"。且死难者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普通百姓,我们川人的祖先黎民,何以遭此蹂躏惨难!三百六十年来,几十万生灵的亡魂且何以安?历史长河,滚滚逝波,而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皆痛史。正史野史,是耶非耶?有识之人自会分辨。

  1628年,崇祯皇帝即位。他继承的大明政权是一个气数将尽、腐朽衰败的烂摊子。国土北方外有皇太极努尔哈赤率领的满族大军虎视眈眈,边患不断,内里天灾频频,盗匪蜂起,肆虐大半个中国。明朝最后一个朱皇帝面临的局面是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势危如累卵。

  是年,陕西、山西、河南大旱,连年荒欠使饥民相继为盗,跟从者十之有七。首乱起事的有王小六、姬三儿、王嘉胤、黄虎、一丈青、小红狼、掠地虎、闯王、刘六等,名目甚多。张献忠和李自成初投王嘉胤,后与闯王高迎祥并为一股,寇掠于陕西、河南一带。1633年,闯王高迎祥与活动在川东北一带的摇天动、黄龙合作。率部由巫山水道入夔府,第一次入川,破大昌、巫山、云阳、巴州。石柱县女土官秦良玉带兵阻击,打散主力。张献忠回窜陕西,集合残部,新募流民据十八寨,已自成气候。

  张献忠李自成同为延安人且同岁,虽都是拉杆子起队伍造反,但绝不同志。其间利害纠割、合纵连横自是题中之义,属革命队伍中的"内部矛盾"。只是有一次李自成进犯四川,在梓潼被洪承畴打败,几乎全军覆没,"孑身入楚,依献忠,献忠纵杀之。"(蜀龟鉴)李自成星夜逃出才保住性命。但他们二人的造反事业有一点倒是共同的,那便是血腥残酷的扰民害民远远大于"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的作用。后人都说"张献忠剿四川",实际上李自成也几进出四川。张李二人祸蜀,轮番为患,只不过张献忠为害更烈罢了。

  1634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联合各路大小流寇由楚入蜀,陷夔府、剑州,又屠巴州及通江、开县等地。巡抚刘汉儒、总兵张尔奇带领官兵阻击,将其撵回陕西。张李流窜于陕南一带。1635年,李自成从车厢峡被困逃脱之后,纠结罗汝才、老回回、摇黄等十三家会于荥阳,称"十三家支党"。专在巴山、湖北、安徽、江西一带为患。

  同年,张献忠率部一支屠戮安徽凤阳后,至四川泸州,围泸州城,裸妇女数千人置城下,有稍微不从或感到羞愧的都杀掉。

  1637年(崇祯十年)李自成在汉中兵败于洪承畴,与混天星等从陕西凤翔入川。一支队伍由浅滩涉嘉陵江,陷昭化、越潼川、攻下金堂。另一支则攻下剑门、梓潼、绵州、绵竹、温江,焚毁新都,围成都二十日不下。此次出入四川三月,陷州县三十六所。所过之处,腥风血雨,伏尸千里,天地为昏。"有对父淫女而杀者,有缚夫淫妻而杀者,有预少孕妇男女剖验以为戏者,有掷孺子于油锅观其跳跃啼号为乐者,有刳生人腹实以米豆牵群马而饲之者。获逃者必人人加刃而后磔之。(<<蜀龟鉴>>)
  此时的张献忠正在湖广与四川交界一带肆虐。其间被明将左良玉、阁部杨嗣昌先后追剿,达数年之久。1642年,张献忠陷泸州,杀掠盘据数月再奔安徽界。

张献忠屠川史

1.入川前
  屠悯者说张献忠的军队纪律严明,说他好杀是满政府造谣污蔑编造的结果。事实如何呢?张在入川前就以残暴好杀好色闻名,请看清政府严厉查禁的反清知识分子明彭孙贻著《平寇志》:崇祯八年张献忠焚毁凤阳,“士民被杀者数万,刨孕妇,注婴儿于槊,焚公私庐舍2650余间”。同年12月,八大王(即张献忠)攻克和州,“是时杀戮惨毒,有缚人去淫其妻杀之者;有趋人父淫其女而杀之者;有裸孕妇共卜腹中婴儿男女刨验以为戏者;有以大锅沸油掷婴孩于内观其跳跃啼好以为乐者...所虏子女万千,临行不能多带,尽杀儿趋,暴残恒古未有."

2.杀农民
  "除城尽剿""凡居四野均叛逆,悉行剿灭,城内俱良民免死"屠杀方法是张的军队“前一日布兵环围,次日开剿,四下齐向**搜杀,如围场合龙口之状”。彭县一带城野的分解线是离城五里,"搜各州县山野,不分男女老少,逢人则杀"(《蜀难叙略》,侯之鼎《时变纪略》,费密(川人,与张献忠同时代,目击证人)《荒书》,《蜀乱》)
  
3.杀知识分子
  明末张献忠在四川所建立的“大西”政权,开过6次科举,有两次以大屠杀告终,只有4次是成功的,产生状元4名。据《纪事略》等史书记载,有个叫龚济民的儒生,在应试策内肉麻地吹捧张献忠品德超过尧舜,武功盖过汤武,张献忠看了心花怒放;更觉得他的名字好,是济世安民的好兆头。便将他第一个“抓举”为状元及第,实属扯淡。有个老童生熊炳,中了探花,自然是欣喜若狂。但在廷试策中,他好心好意劝张献忠不要局限于蜀中,作井底之蛙,要放眼全国,富有四海。张献忠公然认为这是讽刺自己,将熊炳凌迟处死,将其家中女眷打入娼门。

  顺治二年,张献忠发诏举办“特科”,征集各地举人、贡士、监生、民间才俊、医卜僧道、隐士应试。“军法严催上路,不至者杀,比坐邻里教官”“献忠调远近乡绅赴成都尽杀之。调各学生员听考,到则禁之大慈寺。齐集之日,自寺门两旁各站甲士三层。至南城献忠坐南城验发。如发过,前一人执高竿悬白纸旗一付,上书“某府某州县生员”,教官在前,士子各领仆从行李在后,鱼贯而行。至城门口,打落行李,剥去衣服,出一人,甲士即拿一人,牵至南门桥上斫入水中。师生主仆悉赴清流,河水尽赤,尸积流阻,十余日方飘荡散去”(《蜀乱》,作者欧阳直当时在大西政权任职,可信度读者自明)屠杀了“自进士以至生员二万二千三百有零,积尸成都大慈寺”。(《寄园寄所寄》、《平寇志》、《蜀碧》)  
4.两屠成都
  一屠成都即各史上著名的“中园之役”。
  1645年11月22日献忠决意杀全城居民,先暗谴一人伪报某路敌军将到,将赴战。军人大队出城,分布各处把守要路,以防百姓逃走,城内之兵遍搜各家铺户,驱逐百姓出城。由东南二门出,齐集沙坝桥边….(〈四川通志〉)残杀之后,成都为之一空,除少数官员外别无居民.荒凉惨象,不忍瞩目。献忠剿灭成都后命令各乡镇村民移居成都….(〈圣教入川记〉,作者是西方传教士利类思和安文思,被张封为“天学国师”,屠城目击证人).

  大顺三年张献忠撤离成都,焚毁全城,再将诏劝进城者全部屠尽.(《蜀乱》)
  成都街道及民居不可复识达10余年。(〈成都史志〉)官方史籍如《明史》者, “城内杂树成拱,狗食人肉若猛兽虎豹,……民逃深山中,草衣木食,遍体皆生毛”,成了白毛女的老祖宗。 “成都地区千里无烟”、“举城尽为瓦砾”。虎豹白日出没,清军入成都时为防野兽,只好夜宿城墙之上。

5.屠州县
  张献忠 “将卒以杀人多少数功”,杀少了自己要遭剥皮。(〈明史〉)
  史书上关于张屠城的记载比比皆是,三屠保宁,屠绵州、巩州、顺庆、广元、潼川等等不胜枚举。其中极大规模的有:  1645年秋,马元利、艾能奇屠成、龙两府(《明史》《蜀碧》)崇庆(《蜀乱》)
  刘文秀屠巩州,巩蒲二百里为血肉之汤。接屠丹陵。
  10月屠蛾眉(《滟预囊》)
  1646年春狄三品屠眉州。是年夏屠顺庆。(《明史》)
  1645年令孙可望等四将军分道出屠,穷乡僻壤,深崖僻谷,无不搜及。得男手足二百双者升把总。正月出,五月回(《蜀碧》)。“每官兵回营,以所剁手掌验功。凡有军官衙门掌如山积。而成都城内,几如假山之千叠万峰”(《蜀乱》欧阳直)。献忠所到之处,无论男女老少及牲畜悉行诛灭,房屋皆焚毁,山林亦遭毁灭。四乡已无人迹,皆为旷野。(〈圣教入川记〉)  
6.杀戮士卒
  屠杀开始以杀军中收服的四川籍降军和新兵为主,正月初十献忠传令“年十五以上杀之,各路汇集所杀卫军75万,新军23万六千,家口32万。”“献忠欲北行,恶其同党太多,多置谍者以伺查营伍,有偶语者及小过,俱置之法,并连坐。。。是日即杀十余万人”(〈蜀乱〉)对四川官兵的屠杀在其撤出成都,经过顺庆时终于“彻底解决”。“即而无民可逞,乃自戮其卒,日一两万人,初杀蜀卒,蜀尽及楚卒。楚尽乃杀同起之秦卒。。。凡领人头目,每日必开报十余人赴死。先疏后亲,亲尽及己”(〈蜀难叙略〉)  
7.杀大臣
  性情暴虐,每日均杀人。大西的官员本有九百人。张献忠离开成都时还有700人。到他临死时只有25人。大多被他杀死。或令鞭死,或令将头皮截去,或凌迟碎剐,种种非刑,一言难尽。(《圣教入川记》外国传教士)  
8.杀女人
  張獻忠率領的部隊於行經四川時,強姦了成千上萬川女之後,必砍其雙腿而棄屍於荒野堆成小山“名为香冢”........
  离开成都前,张命令各将士自杀其新收妇人。献忠后妃300人除留20人外余均杀绝。张军许取女人,女眷皆由搂抢而来,“其屯留久者,或已成夫妻,有子女,军行法令,辙惨痛。”各营所有妇女齐集一处,由兵围绕,另选兵士一队为刀斧手,号令一声,乱戡乱杀,哭惨之声惊天动地,所杀妇女,凡40万人。(马尔定,1645年(屠杀当年)记于北京〈圣教入川记〉)(〈蜀碧〉:杀家口32万人)。献忠狂喜欲舞,向各官道贺,谓已脱离妇女拖累,前行无阻,定取天下。

9.杀医僧匠役
  据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大慈寺有僧千人,仅仅因为该寺藏匿一位明朝的宗室,张献忠知道后便下令将这些僧人全部杀死(吴伟业(与张同时代)《绥寇纪略》卷十)“太医院有旧制铜人,召诸医至,考验针法,有一穴差者立死。”“医卜百工匠役之人,或托斋醮,或兴大工,悉诱而杀之。”(《蜀难叙略》)  
10.以杀人为乐
  用"杀人如麻"这四个字形容张献忠,显然力度不够。张献忠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呼数十只狗下殿,狗闻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又创生剥皮法,皮未去而先绝者刑者抵死。(《四川通志》《明史》)。照《蜀碧》和《蜀龟鉴》所记载,他常常把小孩子掷在空中,任凭落下触在枪尖上,看着那流着鲜血狂叫乱动的情况以为快乐。可见他的杀人,替天报复以外,还寓着游嬉的意义。  

据说张献忠以杀人为游嬉的方法多得很,有一回,他已积起了一大堆的妇女的小脚,带着他的爱妾去观赏。看了一阵,觉得那山一般的小脚堆上还缺少两只出色的小脚做顶尖,就把他爱妾的脚割下来放上去了。每到一处,他照例杀一大批人以后,还要把头,手和脚分别堆积起来,点清数目以后,记一笔帐,还要刻在碑上。
  一天晚上,张献忠把他自己的老婆和儿子都杀了。第二天很是懊悔,恨他的从人不去劝阻,于是把从人也都杀了。他的妻子固然服从他,他的从人连杀他自己的妻子都不敢去劝阻,更是绝对服从的;但他统统杀了。可见他的杀人,并非专为排除异己。    

张献忠的杀人,有时无非出于好奇心,譬如杀一个状元的事。他很尊重那状元,只是因为钦佩已极,要明白他为什么能够多才多艺,就把那状元活活的剖开肚子来看了。
8.铁证如山
  铁证如山:成都惊现万人坑
  当地报纸报道,成都市新南门立交桥施工工地连续挖出数百具人体骨骼,而且可能还有数目不详的人骨埋在更深的土层中。记者在施工现场“随处可见散乱的人骨,骷髅、腿骨、脊椎骨、髋骨……凌乱地堆放在工地的一角,其中一两具尸骨保存还比较完整”。川大历史系陈廷湘教授认为,在一个地点发现如此多的尸骨在成都历史上极为罕见。估计这与宋末元初、明末清初两次大屠杀有关,对地下文物的进一步研究将极大地弥补文献记载中的不足。而成都市考古队的魏主任更认为,通过对骨头颜色和土层的判断,可以初步断定这些人骨是明末清初时埋葬的。而且从骨头堆积的密度来看,这些尸骨是死亡后进行的二次埋葬。他推断说,当时成都可能发生了一起大规模死亡事件。
  

专家证实:尸骨就是张献忠干的
  在现场我们看到,仍有大量枯骨被不断挖掘出来,在一旁观看的好奇者也非常多。市考古队魏主任告诉我们,现场勘查情况进一步证实这些枯骨是二次性集中埋葬的集骨葬。极有可能是战乱或瘟疫造成大规模死亡,后来尸体又被集中堆放在同一地点。“万人坑”所在处靠近以前的旧城墙,地方偏僻,少有人烟,是处理这些非正常死亡尸体的最佳地段。根据尸骨的埋藏时间等情况和成都的地方历史,完全可以推断这些尸骨就是张献忠屠城时在战乱或瘟疫中死亡的人。魏主任称,虽然这些尸骨对研究成都历史有一定的意义,一本法国传教士写的书中说,那位传教士亲眼目睹了张献忠军队就在南门桥外屠杀了老百姓。 (四川新闻网)
  
  天台山发现数百僧人骨灰,与张献忠屠杀有关
  天台山最近发现发现数百僧人骨灰。据史书记载,张攻天台山,遭僧人抵抗。后从后山攻入,将全寺僧众屠灭。(四川新闻网)
  我读到《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等书上的这些描写的时候,曾经怀疑写史的人蓄意污蔑农民起义的领袖。这也是我们接受的历史教育提醒我们警惕的东西。后来,偶然看到一些四川县志上的户口记载,得到佐证,才不得不怀疑我自己的怀疑了。民国《温江县志》卷一上说,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1659年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九:"简州赋役,原额人丁8495丁,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西南三省的总丁数从万历六年占全国总丁的百分之十降至康熙二十四年(AD 1685)的百分之一点六,其中,四川的丁数比例还要减少得更多,大部分地区以至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

 

有可能是值得欣慰的资料,但愿这资料是真的,杀人是假的

一、

其实张献忠屠川的说法从逻辑上就说不通,张献忠占据四川作为根据地,并且以此抵抗清军至康熙年间,尤其是有连续十三年不断的围攻,试问如果他把四川人杀光了,他拿什么来抵抗彪悍的八旗兵?
清朝编撰《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的主要目的就是搜集天下的文史资料,并朝着对他有利的方向篡改,有的改的不露痕迹,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晓了,有的留下了破绽,被后人怀疑是篡改的,比如说这个张献忠屠川的说法。

二、

1633,张献忠入川
  1646,清军入川,四川巡抚驻于今阆中地区(川北),同年张献忠战死。
  1659年,清军攻下成都
  1665年,清军剿灭最后一股有规模的反清力量(夔东十三家)
  --------------------------

实在没有比较好的办法解释,张献忠在四川13年该把川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吧!那清军在张献忠死后13年才攻下成都,19年才攻占今重庆全境,他们是在和谁交战?

三、

明末清初,在四川发生了大屠杀,人口急剧减少。清朝期间所编撰的“史料”以及一些“记录”等都把大屠杀的责任归于张献忠。由于清朝的统治延续了两百七十多年,以至绝大多数人都对此深信不疑。连鲁迅先生也曾批判过张献忠是“专在‘为杀人而杀人’”。
    影响最大的是一本过了近百年后才出的名叫《蜀碧》的书。因该书详细地描述了张献忠是如何的杀人不眨眼,所以连鲁迅都对书中的“记述”深信不疑而对“流贼”痛恨不已。鲁迅说“那时我还是满洲治下的一个拖着辫子的十四五岁的少年,但已经看过记载张献忠怎样屠杀蜀人的《蜀碧》,痛恨着这‘流贼’的凶残”。只不过鲁迅“后来又偶然在破书堆里发见了一本不全的《立斋闲录》,还是明抄本,我就在那书上看见了永乐的上谕,于是我的憎恨就移到永乐身上去了”(《病后杂谈之余》)
   《蜀碧》一书的作者彭遵泗是乾隆二年(1736年)的进士,官为御林院编修。可说是满清政府的官员,是一个御用文人,所以他的书究竟有多少可信度很值得人怀疑。
    明末清初时期的张献忠没有像李自成那样善待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反倒把他们当作敌人看待,所以清军侵入四川时支持张献忠的人不多因此引起张献忠愤怒的可能不是没有。而且张献忠在看到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清兵又乘机入关,并很快占了大半个中国之后,明白了天下已属满清再也轮不到他自己,因此而自暴自弃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但如果把造成四川“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大屠杀都归于张献忠,则实难苟同。因为这并非张献忠所为,而是清兵自己所干的好事。最后还赖到早已死亡的张献忠头上。
    其实,只要仔细查看一下清兵侵入四川的那段历史,真相不难知晓。
     1646年,也即满清入关后第三个年头,满清即宣布张献忠已被战死,并宣称“破一白三十余营。平四川”,即宣布四川平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满清攻陷渝城(重庆),是在★十三年后★的1659年。
     因此对四川人民的这种顽强不屈的抵抗,清军采取了彻底屠杀的办法作为报复。即不论是“张贼”,还是无辜的平民,一律斩杀。
    “民·贼相混,玉石难分。或屠全城,或屠男而留女”---这是1649年满清贴出的公告!!!!!!
    这种残忍的镇压方式,在四川竟然持续了很长时间。为了隐瞒真相、欺骗中国人,满清居然把他们自己干的这些大屠杀全部栽赃给张献忠!
    试想,假如张献忠真如满清鞑虏所宣传的那样,“是一个疯狂的杀人魔王。四川交通可达的人烟稠密之处,差不多被他杀绝”,那麽,几乎没有人烟的四川,何能抵抗十多年?
    已经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何需“劳驾”鞑虏们花费十多年时间去平定?
这不是明显的矛盾嘛。

    四川人民的反清活动被残忍地镇压后,的确是到了“弥望千里,绝无人烟”的地步。清廷不得不迁移湖广的人口至四川(即有名的以湖广填四川)。造成这种惨状的不正是鞑虏们吗?可见当时的鞑虏们不仅穷凶极恶、而且栽赃的手法也卑鄙至极。
    当然越是夸张和宣传张献忠的“屠杀”,就越能证明真正的刽子手们的行为是“正义”的。这是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满清统治了两百多年,战败一方的记录早就被毁灭或被篡改,留下的只是有利于自己的“记录”和当时的宣传,这样的“历史”代代相传,两百年后的百姓也就很自然地信了。
    不过,如上面的例子,还是可以从满清自己的记录里找到矛盾的地方,从而还回历史的真面目。也有后来的出土文物戳穿了当时满清所制造的、流传两百多年的谎言。
    例如,有一个栽赃的著名例子:满清的“七杀碑”传说。满清说张献忠不仅杀人如麻,还在他杀人的地方立了个碑,碑上写有:
『天生万物以养人 人无一善以报天 杀、杀、杀、杀、杀、杀、杀』

 但后来,在广汉的一个公共墓地里,出土了张献忠的“圣谕碑”。碑文上却是:

『天生万物与人 人无一物与天 鬼神明明,自思自量』

    即慈悲的上天赐万物于人类,而人却没有一物可用来报答上天。所以人需要反省。根本就没有丝毫的杀气。
    满清的御用文人们,把前段留下,居然把後一句改成了七个“杀”字以宣传张献忠的“残暴”和满清的“正义”! ]

    当然,张献忠在四川时的确也做了很多坏事,但绝对没有像自满清征服全中国後所流传的那样,四川人都是被他***的。制造“弥望千里,绝无人烟”惨剧的决不是张献忠,而是当时的满清军队。   

倘若张献忠果真如此滥杀无辜,又如何能召集军队来反叛明朝?一般来说,除非反乱军得人心,否则老百姓不会舍下性命去跟着反叛政府。张献忠在觉得大势已去之前,如果其军纪不严,如果不受老百姓支持,如何能长期与明朝政府大军对抗?
    张献忠是在1644年,即清兵入关的那一年入四川建立“大西国”。而清廷派兵入四川则是在1646年。既然在四川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当然是想经营四川,可一“建国”就在自己的“国家”内部开始灭绝性的大屠杀的话,又如何经营他自己的“国家”?建国的意义又何在?
所以张献忠的部队守纪律、善待百姓的确不难想象。而且如果张献忠真是为“杀人而杀人”在清兵到来之前就把四川百姓杀的所剩无几的话,那么谁来缴纳税金养活张献忠本人及其军队?难道要这些军队自己去开荒种地?
    所以倘若真有大屠杀,那么唯一可能的是他已判明清兵基本上控制住了全国的局势,因此感得自己无法与清兵抗衡才会自暴自弃而大开杀戒。这只有在李自成军队被消灭,且清兵渡过了长江并消灭了南明军队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可是,清军攻陷南京是在1645年,李自成自杀也在这一年的六月。而且清兵仍然要对付南明的残余抵抗力量,例如清兵到了1646年还在绍兴与鲁王的部队作战。作为带兵打仗,且建立了“大西国”、又尚未和清军进行过大规模战斗的张献忠应该有侥幸之心,因此很难想象他一边建国,一边又大肆屠杀而自毁长城。因为若真把百姓***了的话,恐怕连他自己的军队的兵源补充和给养都成了大问题。作为“大西国王”的他,这一点不会想不到。
    而且,清廷在1646年正月就已发出征讨张献忠的诏书并派兵入川。在大军压境、自己的生存都难有保障的情形下,他不去抓住一切机会抗击清军,反倒有时间去屠杀散居在四川各地的平民百姓,这,可能吗?
    况且张献忠在同年11月在与清兵的战斗中即被杀。连他本人都亲自上阵且战死,可见他和他的部队都是在全力防止清兵入侵而不是全力在杀百姓。
    所以说他毫无理由就连无辜士兵都杀了的“史料”的真实性实在很令人怀疑(不排除小规模的处罚不满分子,但这是在任何军队里都可能发生的事情)。
    再者,清兵攻陷重庆是在他死了13年之后(1659年)。假如四川人几乎被张献忠***了的话,那就根本不用花如此长的时间。就算张献忠真在四川进行过大屠,那么可以想象侥幸活下来的老百姓对他应该是恨之入骨,那么对前来剿灭他的清军肯定早就有敞开大门,欣喜若狂地把清兵当作把自己从恶魔中解放出来的王师对待之心了。就像清兵击败李自成进入北京城时受到北京民众欢迎的那样。

     如果认为四川百姓抵抗清兵和张无关,因为他们抵抗的是异族入侵。可是好不容易才躲过张献忠的“大屠杀”的四川百姓即使不像北京城的百姓那样欢迎清兵,但也应该明白这些清军是来剿灭曾屠杀过他们的亲人、且还在屠杀他们的恶魔,是把他们从这群恶魔中解救出来的“及时雨”吧。再退一步,即使不把清兵看成“及时雨”,即使处于对夷狄的仇恨,那也应该知道他们面对的是击败了“凶恶的”张献忠,且对抵抗者格杀勿论的强大的清军,因此也很清楚假如抵抗这样的军队的话,无异于以卵击石。何况能活过张献忠的大屠杀(如果真发生过的话)的人早已没有了几个,究竟会有多少人拿起武器才能抵抗清军长达十多年的呢?
    而且,对于没有像有知识的文人那样长期受过“华夷思想”熏陶的大多数百姓来说,千百年来不都是只要日子比从前过得好的话,谁来当政都不在乎的吗?何况面对的又是这样的情形!

    因此,假如张献忠真是那样残酷地对待过四川老百姓,那么就算还有不少老百姓躲过了张献忠的“屠刀”,可又有谁会相信在张死后,他们居然能不要命地“顽固拒绝”前来“解救他们”的“正义之师”长达十多年?
 
    在张献忠“大屠杀”之前,四川的总人口为多少?应该不下数百万吧?觉得大势已去的张献忠部队,应该说如丧家之犬,可以想象其组织力和战斗力应该是非常低下。而且部队人数究竟有多少也是一个问题。而若不是士气正旺、且又保持着有效的组织能力和拥有战斗能力的部队,如何能把分散居住在辽阔的四川大地的众多百姓杀得没剩下几人?屠杀这么多分散居住的百姓,需要多长时间?
   

所以说,当时所谓“见证人”所写的、且在清朝统治两百七十年间都还能保存下来、直到今天还能让今人看到的那些“大屠杀”的“史料”,究竟有多少的可信程度,实在令人怀疑。况且不少文人历来就有对“流寇”极端鄙视的“正统观念”,有对自己所痛恨的事物、人物极力抹黑和丑化的不良传统!
    此外,清廷所编的史料说张献忠屠杀了六万万男女,即六亿人,这一看就知道是弥天大谎。有人说那是笔误,应该是600万,即使是如此,如上所述,仍然是一个让人怀疑是否渗入了大量水分的数字。在官方的史实记录里都如此夸张,那麽清廷极力丑化张献忠的行为不难想象。而且,清廷早已稳定了全国,张献忠本人及其残部也早被消灭,即使照实记录、甚至稍有夸张,也不至于影响到清廷政权的稳固。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得四川“千里无人烟”的真正凶手就是清廷自己。因为这大屠杀的规模太大、死者太多,以至于不得不从湖广一带大批移民到四川,所以无法掩盖,所以就必须把责任推给早已死去了的人,以免其统治下的国人知道真相而影响其政权安定。

    这也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记》两百多年都被作为禁书严厉禁止的原因。幸好这些记载了明末清初那段血泪斑斑的历史的资料传到了日本并得以保存下来,所以清末的留日学生才能在日本的图书馆里找到了这些书因此而知道了真相。这些留日学生便把它们抄写下来大量出版,并偷偷运回国内,散发给民众和清军中的汉人官兵。
    这也说明了能在清朝两百七十年间相安无事,能保存到今天的关于张献忠大屠杀的“史实”的可信程度的确让人怀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