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漳州市六大森林工程建设主要成效有哪些?

 弘净 2015-11-25

  (1)城市森林建设工程

  2011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城市森林工程造林4.0万亩。目前全市城市公园达89个(其中:市区30个)。城市中心以芝山公园、九龙公园、中山公园、胜利公园、江滨公园、碧湖市民生态公园、西环城市片林公园、荔枝海公园等城市公园为各城市森林板块中心,以城区西环城路、漳华路、迎宾路、龙江路、水仙大街等主要道路森林景观提升工程建设为城市森林板块绿色网络连接线,以环城北路、高校园区、浦头港、体育中心周边、奥体公园、香谢花都西北角、九十九湾国贸润园段、三湘江金峰花园段、新行政中心、聚善堂东侧等城市片林工程建设为森林板块辐射点,以江滨防洪堤、过街天桥、胜利东立交桥、安然桥及单位、小区、庭院绿化、公园围墙等载体垂直、立体绿化为辅,建立人与自然和谐、高楼与森林融合、文化与风景相映衬的城市生态风貌,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2.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34平方米,漳州城市建成区被福建省林业厅列入福建省森林城市示范点,漳州市区、长泰县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龙海市、南靖县、东山县荣获省级园林城市(县城)称号,长泰县、南靖县列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并获得“福建省森林县城”称号,全市100%县(市、区)通过省级以上生态县(市、区)考核命名,逐步实现让“森林走进城市”。

(2)森林通道建设工程

  森林通道的建设是整个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网络连接线,“路建到哪里,绿化就延伸到哪里”是漳州开展境内各类道路绿化工作的指导思路。通过长期努力,目前漳州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100%,县乡村道路可绿化里程绿化率达80%以上。

  创建以来,漳州在巩固道路绿化基础上,按照“加密、加厚、增色”原则,全面开展推进市区通往县(市、区)及风景区森林通道建设,建设完成万里绿色通道、两条国道(319、324国道漳州段)森林景观建设、3655亩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段)红色外30米的森林生态景观通道、16个“绿色生态单位”、12处公路园林景观工程、全市109.5公里绿道(中心城区建设绿道约32公里)、闽南文化生态走廊等,编织了一条又一条绿色通道网络,打造了一批又一批森林精品景观带。其中:城区森林景观迎宾路、色彩多样水仙大街、水岸景观江滨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绿化形成特色道路景观带;3655亩沈海高速公路(漳州段)红色外30米的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在充分保护现有植被的基础上,适地适树、选用优良的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通过“补植修复、拓展延伸、调整提升”,实施多林种、多树种造林,优化树种结构,建成“四季皆绿、四季有花、四季变化”的森林生态景观带;按照闽南文化内涵和生态保护要求建设的100多公里的闽南文化生态走廊,全方位展示了324国道沿线的闽南文化风情、山水生态环境、农林花卉资源、乡村民俗,特别是25公里生态走廊示范段,完整的森林景观带覆盖面积60平方公里,成为我市花博会期间喜迎嘉宾,展示漳州形象的新窗口。

(3)村镇森林建设工程

  2011年来,全市结合“村容整洁”、“富美乡村”等建设,按照保护风景林、风水林原则,探索出具有漳州特色的园林景观型、森林景观型、特色产业型、旅游观光型、改造提升型、沿海防护型等六种村庄绿化模式,全面推进村镇森林工程,将绿色延伸至全市乡村每个角落,把园林景观与名贵树木带进千家万户,有效推动了全市森林资源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目前,全市建设了44个绿色乡镇、1034个绿色村庄、1335个农民休闲小公园。全市省级以上生态乡镇112个,(其中国家级91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95.7%,市级以上生态村1433个,占全市村庄总数的83.7%(其中国家级生态村23个,省级生态村409个,市级生态村1079个),极大提高村镇生活环境品质。同时,我市根据村庄建设特点,开展造林绿化特色村、森林景观村落的特色创建活动,带动全市“森林景观单位”创建,提升绿化建设水平,丰富建设内涵。

(4)森林景观修复工程(重点区位)

  近年来,在管护好451万亩生态公益林基础上,我市积极转变观念,优化森林资源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011年以来,全市完成绿色屏障建设36.80万亩,重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周边、九龙江流域等重点区位可视一重山和主要名胜风景区的林分补植及森林景观的修复,一重山低质低效林分改造面达90%以上。漳州全市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森林资源培育连年上台阶,省级以上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保护区面积达5781.2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省级以下自然保护小区21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公园18个。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沿海岸线建成一道“带、网、片”相结合的绿色屏障,九龙江的沿岸、沿路与沿途村庄的绿化美化也得到较大提升。通过筑建绿色屏障,全市森林生态功能持续增强,为全市环境质量评比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做出了贡献。

(5)森林文化建设工程

  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在大众层面普及森林文化,使人们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理念,对保护森林乃至我们的生态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漳州森林资源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展森林文化整理和科普教育的基础。创建以来,我市组织编辑出版《一百棵树的故事》、《花语》、《红树林的故事》等10本森林文化丛书。依托福建(长泰)天柱山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漳州青少年森林碳汇教育基地、云霄漳江口红树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东山谷文昌纪念园等载体,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植树月”活动,建立了漳州市名贵树木认植认养基地,满足社会各界履行义务植树的意愿。在中国绿色时报、中国绿色画报、福建日报、闽南日报及漳州电视台、广播电台宣传我市创建工作,并建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宣传网站,在城市、县城、村镇设立户外创森公益广告。同时,成立“创森”志愿者服务队,进校园、超市、街道开展“创建森林城市”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森”氛围,不断增强创森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6)郊野公园建设工程

  郊野公园建设是漳州创森的一大特色工程,充分展示了漳州“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文为魂”的城市风貌。目前,全市已经基本建成23个郊野公园,市区近郊滨江亲水公园、西溪湿地亲水公园(入选2014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名单)、西溪景观水岸公园、同城景观水岸公园(厦漳同城大道先导段4.6公里)、蕉林公园(林语堂文化园)、西环城市片林公园、荔枝海生态保护公园等7处郊野公园初具规模,并逐步向群众开放。龙海市结合木棉庵历史古迹建设的木棉庵郊野公园、结合西港线环境整治建设的榜山公园,漳浦县城西郊寨子窑村的花木特色郊野公园,云霄郊野公园(将军山主山、基园山、小将军山和蕉坑),东山县西铺镇虎山公园、金銮湾海湾公园,诏安县金光明寺宗教文化特色的凤山郊野公园、依托西安山规划的西安山公园、南山森林公园,平和蜜柚特色小西天郊野公园(观音山公园),南靖县紫荆山生态公园,华安县竹类特色真武山郊野公园,长泰孔庙文化特色的文昌郊野公园,漳州开发区南太武黄金海岸,常山开发区郊野公园等16个特色郊野公园也在持续推进,正在为漳州人民营造一批亲近自然,体验郊野情趣的场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