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子状元”梁灏梁固

 微湖渔夫 2015-11-25

《三字经》里记载,梁灏从五代到宋朝,考了47年,直到82岁才高中状元

父子状元梁灏梁固


    □
本报记者 王红军 本报通讯员 陈淑锋

    “
是父是子同作状头千载少,为卿为相流传历代一门多。目前,正在修建中的东平县千年宋街,至今还留存着一座重建的父子状元坊,其上有兖州知府金一凤为北宋著名的父子状元梁灏、梁固撰写的楹联。

    
北宋是文人的天堂。论文采,梁灏难敌苏东坡;论操守,他也不足以和包拯齐名。然而,在中国启蒙教育的经典读物《三字经》中,梁灏却留下了华彩的一笔,凭的是勤勉好学的学习精神,并把这种精神传给了其子梁固,父子先后荣登状元榜。

    
日前,记者在济南采访了梁灏、梁固的嫡传子孙梁兆磊,这位从小在东平状元府长大的梁氏后人,以研究者和后人的口吻讲述了父子状元的故事。

    “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夺士

    
《宋史·梁灏传》记载,梁灏,字太素,963年生于郓州须城,也就是今天的东平州城。他出生于官宦之家,但父亲早亡,由叔父抚养长大。

    
据梁氏族谱所记,东原梁氏之祖,在周敬王时迁曲阜从学孔子,位列孔子七十二贤,晚年入郓为东原梁氏始祖。其后,梁氏徙入东原(今东平)。宋建隆初,梁通擢河间令,迁天平军节度判官,迁葬于东平望山之阳,又为东原梁氏茔域始祖。

    
梁兆磊说:根据记载,梁灏自幼好学,遇到疑难便积极求教,但老师认为问题浅显不予理睬,这给年少的他很大的刺激。从此,他发愤读书,几个月后再去请教时,学业已大有长进。老师非常高兴,精心教授。凭着这份执著与自信,梁灏终于学有所成。

    
在《三字经》、《遁斋问览》的记载里,以及在民间都传说梁灏从五代到宋朝考了47年,直到82岁才高中状元。宋朝陈政敏的《遁斋闲览》记述:梁灏八十二岁,雍熙二年状元及第。其谢云: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不过,这跟正史的记载有着较大出入。司马光《续资治通鉴》载:(雍熙二年)三月己未日,覆试礼部供举人,得进士梁灏等百七十九人,诸科三百一十八人,并唱名赐及第。 宋史》记:雍熙二年(985年),复举进士,廷试,方禹中献赋。

    
这样算来,梁灏中状元时,年仅22岁。对此,梁兆磊表示,诸多关于梁灏的记载都有争论,自己更倾向于梁灏62岁或72岁高中状元。在过去,皇帝可以私行,在给大臣贺寿时有时就随便加年龄,以此来显示朝廷重视人才。

    “
我的第一个根据是《三字经》。这是南宋人的著作,与梁灏相距不过100多年,也没人发现《三字经》有其他误传的地方。第二个根据是《梁氏族谱》,其中有《青云得路》诗记载:天福三年来应举,雍熙二载始成名,从教白发巾中满,且喜青云足下生,观榜更无朋辈在,归家惟有子孙迎。也知少年登科好,争奈龙头属老成。’”

    
梁兆磊表示,天福是五代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年号,这样算来梁灏中状元的年龄绝对不小,但具体的说法目前尚无定论。

    “
父大器晚成,子少年得志,同中状元

    
据梁兆磊介绍,关于梁灏的生平事迹,在《宋史》中有专门的《梁灏传》,在《续资治通鉴》等正史中也都有相关记载。

    
梁兆磊说:少年时,梁灏拜王禹偁为师,初举进士不中,留居京城,就向皇上建议选材不能单凭诗词歌赋,要注重治国安民的实际才能,对唐代以来科举制度的利弊提出建议。但由于梁灏未能考取进士,人微言轻,奏疏呈上,未被理睬。

    “
梁灏忠言直谏,见解独到,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核心人物。公元999年,辽国侵扰北宋边境,宋真宗诏令群臣商议边防国事,梁灏就上书论用兵赏罚不明之弊端,并要求严惩手握重兵却畏敌怯战的傅潜,深受真宗赞赏,因此声望更高。

    
公元1004年的某天深夜,梁灏进宫议事,宋真宗问今后选拔朝臣应该有什么标准?梁灏回答说:一要有治国之才,二要有立于朝堂之德,三是治国安民不能掺杂个人的利害得失。宋真宗又问:当朝群臣中有哪些人具备上述条件?梁灏沉思说:实为太少!

    
梁兆磊说:当时,梁灏担任开封府尹,凡群臣奏章,必问梁灏阅否,权势极大。为此,宋真宗赐他的儿子梁固进士出身,而梁固也是才华横溢,13岁就有著作《汉春秋》。在1004年,梁灏暴病去世了。在以孝治天下的宋代,梁固回家守孝四年。

    
公元1008年,宋真宗到泰山封禅路经汶上,22岁的梁固急忙赶到皇帝行宫,递上请辞表,表示自己要靠实际本事跟普通人一样参加科举考试。宋真宗一看,欣然收回了赐进士出身的成命。梁固也是不负众望,高中状元,一举成名。

    “
老状元梁灏大器晚成,少状元梁固少年得志,父子同中状元,成为一段佳话。梁兆磊分析说,梁灏锲而不舍,百折不回,终以成名。尤其是他勤奋进取,坚韧不拔的精神,为后人传颂和敬仰。这也是入选《三字经》的最好解释。

    
梁兆磊表示,在勤奋工作、学习之余,梁灏还言传身教,把自己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教给儿子们。不治国,能治家也行,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教育出好后代。

    “
宁唱《满堂笏》,不唱《青袍记》

    
据考证,春秋时期,夏阳少梁之邑,以国为姓,始造梁姓。后来,梁被秦穆公所灭,但国亡而姓存。其后,朝代更迭,家族兴衰,梁氏先后徙居安定(今甘肃兰州东)、东原等地,但其家族显贵之长在我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宋代,是东原梁氏家族最为显赫之时,其族人居朝为官宦者颇多,当时就有着梁半朝之称,而显赫的梁氏家族也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故事流传着,最著名的当是山东、河南一带流传的《满堂笏》的戏剧,笏床多插梁家板,赤心尽报宋江山

    “
在我们梁氏内部,有着宁唱《满堂笏》,不唱《青袍记》的说法。笏,是古代群臣上朝时手持的板子,满堂笏是指满堂子孙都是朝廷官员。当时,朝廷内梁氏官员很多,退朝后,大家脱了蟒袍,能铺满(古代较宽的案几);笏板,能够插满笏床。

    
《青袍记》是明期的戏剧小说,由宋元以来有关梁灏的传说轶闻整理而成。其中,有天赐夫人的情节,意趣横溢,备受文人雅士推崇。梁灏未中状元之前,曾在大清河北大桥北的夫子庙中读书。有一天,有个清秀的书生请他救命。梁灏问如何能救?书生说,3天后有雷雨天,你提前研好墨,把笔头拔下来,到时会有只蜜蜂飞进去,然后你就奋笔疾书。

    
梁兆磊讲述说:三天后,梁灏按照书生的说法,在狂风暴雨中不敢稍有停歇。当晚,这位书生来谢恩的时候,发现梁灏这么大年龄了尚未娶妻,于是,书生遣柳树精起大风,摄来一个女子。女子的身上没有衣服,梁灏以青袍盖之,故取名《青袍记》。

    “
这名书生就是吕洞宾。由于大清河来往不方便,八仙之中的何仙姑化身女子,谁用制钱砸中就做谁的夫人,以此来募集建桥物资。这时,风流的吕洞宾以法术打中何仙姑,就被告上了天庭。因梁灏有状元之命,雷神不敢惊动,吕洞宾也逃过此劫。

    
最后,吕洞宾对梁灏说:这是我跑遍天下给你找来的夫人,因为只有她既能做状元之妻,也能做状元之母。后来,梁灏得子梁固,两人同是状元郎。

    
梁兆磊说:梁氏能唱《满堂笏》,是因为这个戏说的是梁氏家族诗书传家的光荣,而《青袍记》的故事不符合正统思想,也就不能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