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锦灰堆——废纸残卷的美学

 昵称29369896 2015-11-25


乍一看像是波普感和中国味结合、

用撕裂火烧等方法创作的拼贴作品,

其实他叫做锦灰堆。又名八破图也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



起源




锦灰堆诞生于明代,盛于清末,它源自中国传统本身,并受到西方物质文明的一定影响。

锦灰堆最早起源,相传是来自元代与赵孟頫齐名的画家钱选


钱选八花图卷局部


一次醉酒后兴起,将当天散落在饭桌上的下酒菜吃剩残物,如蟹脚、蚌壳、莲房、鸡翎、鱼刺等、信手绘制成一幅横卷,并挥笔题款“锦灰堆”。这可能是“锦灰堆”最早的历史记载。

锦灰堆是别具三维视觉艺术特点的写实画法。这个雅气十足的名字,非常真实的描绘了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








画中主角一般是古旧字画、青铜拓片、瓦当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


诗一般的节奏,抑扬顿挫。




这些杂物件件呈现破碎、撕裂、火烧、沾污、破旧不堪的形状,给人古朴悠久、错落有致、耐人寻味的感觉,有人称之为“非书胜于书、非画胜于画”。因此备受文人雅士的青睐。



起初只是画家成画后对剩余笔墨的几笔游戏,通常是对书房一角的随意勾勒.翻开的字帖,废弃的画稿,参差的秃笔,杂乱无章层层叠叠挤入画纸。看去像是字纸篓打翻了,所以又叫"打翻字纸篓"。


绘制要求


1、绘制“锦灰堆”须选用熟宣纸、中国画颜料、磨墨、毛笔、界尺等用具。

2、绘制图中所描绘的杂物须是破、旧、污、虫蛀、火烧、撕裂状方能显出古朴典雅,古色古香、雅趣横生之趣。描绘书房中可见的杂物,如:古旧书画、破旧折扇执扇、青铜器拓片、碑拓、虫蛀的古书、信札、册页等都可入画。

3、绘制“锦灰堆”需精通各种画法,能工能写。花鸟、山水、人物以及连环画等。 “锦灰堆”必须善书各种字体,真、草、隶、篆以及古印刷体,善模仿各家书体,做到惟妙惟肖、形神兼备。

4、能篆刻各类印章等杂物。

5、“锦灰堆”布局奇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井然有序,有中国画的疏密聚散、浓淡干湿,更要相互映衬件件逼真。

6、“锦灰堆”中的杂物应有出处和依据

7、“锦灰堆”是纯手工精心绘制而成。不许粘贴拼凑,这便是锦灰堆远远高于拼贴价值之上的一大原因。。

8、“锦灰堆”画宜小不宜大,十分费工费时,采用工兼写的画法,丝毫不能草率,一般一副作品在2-3个月完成,慢者则半年一张。


艺人传承



锦灰堆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终成绝响。

而今天极少善画者因年事已高难以胜任,使“锦灰堆”这一传统技艺走向失传。

锦灰堆现已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一员。

所以,以下的锦灰堆大师真是值得大家好好认识▼


(全图为第一张大图)

郑达甫

在这一领域被公认的能手,是画了六十多年、命运颇为颠簸的郑达甫先生。三四十年代流行沪上的"锦灰堆"之作,大多是郑先生手笔。



第三代传承人耿玉洲

耿玉洲先生是新中国建立后 “锦灰堆” 艺术第一位传人,现为中国书画界联合会理事、中国绘画研究院评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



为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锦灰堆”这一优秀的传统技艺,近几年来,即使年事已高的耿先生依然不断钻研“锦灰堆”的创作技法,并在不断学习前人绘画技法中不断研 发出自己特有的创作技法。




来自当代美术家,第四代锦灰堆传承人,耿玉洲之子

耿学知的锦灰堆作品





作为第四代传承人,耿学知先生的锦灰堆作品能找到更现代的影子:旧日历毕业证等等,趣味横生。






留下火吻印记书画的沧桑美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