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展浙江水文化的策略研究(一)

 逸心茶舍 2015-11-25

1  绪论

    水文化研究是八十年代拓展出的边缘学术领域,它的兴起同社会文化繁荣、水利事业蓬勃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水文化研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水文化不仅是水利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文化中的独具风采的内容。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范畴,指的是人类创造社会历史的水平、程度和质量的状态。水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一般是指人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调整同水这种自然物的关系形成的一切成果的水平、程度和质量的状态。从大文化思路出发,人的治水思想、治水技术、治水成果都是水文化研究的领域。从狭义的文化概念理解,水文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水利发展的生产水平、治水精神、价值观念、艺术形态和附着在水利历史遗产上的相关因素。

    城市是文明发展的结果,是区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集结点。水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条件,水文化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水历来关系到文明的兴衰。两河流域造成了古巴比伦文明的兴起与覆灭,今天的伊拉克在一片沙漠中早已忘记了祖先的辉煌。我国西北丝绸之路上的古楼兰国也是由于古罗布泊的地理迁徙,导致水源失去,居民“水枯人散”,随之迁移,后人只能从那气势犹存的断墙残垣去想象昔日楼兰的繁荣。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与敦煌,水源充足时,有“金张掖、银武威”之誉,而一旦水源不足,绿洲即日益缩小,最后只留下供人歇脚的荒漠客店。水对城市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在当今社会,我们所以要在加快城市水利建设的过程中下力量研究水文化、建设水文化,一是因为城市水文化建设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不容替代的特殊作用,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有助于城市水利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调整出水和城市发展的适宜关系。二是因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与水利事业和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需要我们下大力量研究、发掘、整理、继承优秀的传统水文化。同时,还要按照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水利建设中不断提高文化的含量,建设新型的水文化,确立水利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要地位,塑造水利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弘扬高尚的水利精神,使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水利事业的发展。
 
    2  内涵丰富的浙江历史水文化

    每个区域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积淀。水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产生、发展的基础条件,每个地区、每个城市都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水利史和特定的水文化内涵,都可以找到与水的渊源关系,都有其个性鲜明、丰富多彩的水文化。
 
    浙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丰沛,气候较为温和,但降雨时空分配不匀,河流源短流急,水旱风潮等灾害往往频繁交错发生。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同自然灾害作了长期不懈的斗争,谱写了光彩夺目的水利史篇。可以说浙江境域的开拓史,同时也是一部水利史。
 
    在浙江古代水利中,有史籍可考的早期工程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越王句践为富国强兵治理开发滨海斥卤之地,创筑了富中大塘和吴塘;秦代开凿了嘉兴至杭州的陵水道,开江南运河之先河。最为著名的是绍兴鉴湖,鉴湖存在的近千年历史中,使当地田地“亩值一金”,由“荒服之地”成为“珍宝所聚”的鱼米之乡。 
 
    水利兴旺,农桑繁盛,地方日渐富庶,随之形成了地区性、多元性明显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是水之文化,吴人从上古时期起,就显得秀慧、细腻、柔和、智巧与素雅,江南声调均呈现出亲水性、轻柔与细腻的特征,吴越文化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水文化的基本属性。1.水文化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规定着一个地区是否能够从有形的物和无形的精神两方面满足城市居民的物质精神的最基本的需要,并成为地区的基本属性,随着地区的发展得到不断的张扬。吴越文化就是一种经济与文化并重的文化,江浙地区城隍庙老城区是宋明以来逐步形成的庙市结合的商业和宗教活动区,体现出水文化的开放性。2.水文化的兼容性。吴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中原文化、闽粤文化与吴越文化交融汇通之地,对外在异质的东西排异性不突出,具有十分自然而不免强的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文化气质。这种兼容性极大地促进了地区商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3.水文化的前进性和扬弃作用。水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并没有影响水文化永远鲜活而朝气蓬勃的文化状态。到唐与两宋时代,吴地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空前繁荣。特别是在明清期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孕育,从而使吴越文化的内涵特别丰富,特性更加鲜明,生命力十分强大,辐射全国甚至海外不少国家和地区。
 
    在吴越水文化中,西湖水文化是一支奇葩。长期以来,杭州人开凿了汲水井,铺设了涵管,修筑了捍湖大堤与涵闸,多次疏浚了西湖,设置了闸、涵、笕等水利设施,使西湖变成一个人工湖,成为历史上成功的水利工程之一。同时在进行西湖水利活动中,逐步积累了经验,形成了符合西湖实际情况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建成了与西湖水利工程有关的苏堤、湖心亭、三潭印月、阮公墩等古建筑,并以西湖为题材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民谣故事、诗词歌赋、绘画摄影、曲艺戏剧、文学作品、科学著述等,成为西湖水文化的重要内容。西湖水利从初期杭州的给水开始,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逐渐发展成给水、灌溉、航运、防火、护城以及美化环境等综合性的水利工程,为杭州地区的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
 
    水文化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民族文明史的重要内容。研究水文化,有利于展示水利发展的规律,揭示水利发展与社会历史进程之间的关系。兴利避害的水利史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中最具代表的部分,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和创造力,是水文化最本质的内容。
 
    3  浙江水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新中国的建立是水利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党和政府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动员广泛的社会力量兴修水利,从根本上改变了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自然状态。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利服务方向的转变和水利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水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不仅形成了水库、大坝、水渠等物质成果,而且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尊重知识等精神成果,这些都是水文化的宝贵矿藏,开掘其中的丰富宝藏在今后的水利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
 
    3.1  水利工程设施是水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国以来浙江水利发展使水文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特别是90年代以来,浙江水利进入空前发展新阶段,建设现代化水利体系成为水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
 
    “九五”期间,是浙江省水利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五年来,水利总投资达到400多亿元,列全国前茅,2002年全省水利投入达到100亿元,跟1997年相比接近翻一番。累计建成千里标准海塘1260公里,千里钱塘江江堤1012公里;杭嘉湖太湖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温州珊溪水利枢纽、宁波白溪水库、绍兴汤浦水库、杭州水涛庄水库、临安青山殿水利枢纽、台州金清新闸、永宁江治理一期、玉环里墩水库、江山白水坑水库、云和沙铺砻水电站、景宁英川水电站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舟山大陆引水应急工程具备通水条件,海宁尖山围垦、玉环漩门二期蓄淡围垦工程基本完成,慈溪四灶浦、温岭东海塘围垦工程堵口合拢;分水江水利枢纽、永宁江治理二期、仙居下岸水库、遂昌应村水利枢纽、龙泉瑞墙二级水电站等工程已开工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1580余座;开展小流域治理130余条等等,基本建成了相对完善的防洪、供水和水环境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通过水利工程设施,人民群众对水利建设的成效有了更直接、更切身的体会,初步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水利的观念。
 
    3.2  形成了“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
 
    水利事业的发展,依靠党的领导和党的水利政策,也依靠为水利事业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治水人,他们身上有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大禹后世传人胼胝手足、为民造福的光荣传统,也有着现代人的时代精神。水利工程建设任务繁重,条件艰巨,远离城镇,交通不便,水利人风餐露宿,干的是重体力劳动,但都以参加水利劳动为荣,在浙江水利事业建设中涌现出一大批梁焕木式的人物,他们把理想和真诚铸入大坝和堤防,塑造了水利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塑造了一种时代精神,一种有着时代特点的水文化。这种高尚的水利精神,砥砺着水利人,在水利行业中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发展我们水利事业多作贡献。
 
    3.3  重视科技在水利事业中的作用 
  
    浙江水利在发展中重视科技发展,大大提高了水利建设中的科技含量。据统计,自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以来,全省有近800多项成果获各级政府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其中“定向爆破筑坝技术”、“砌石坝建坝技术”、“推广喷灌新技术”、“浙江省千里海塘建设技术综合研究与应用”等23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里石门水库拱坝技术、秦山核电厂海堤工程等10项工程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和优质工程奖。科技的作用体现在水利发展的每个方面,需要和可能是科技成果发挥作用的结合点,推进了浙江水利科技的发展。浙江省在坝工建筑技术、软粘土地基处理、河口海岸研究、防汛非工程措施研究、农田灌溉新技术等方面成绩显著,面板堆石坝建坝技术的推广运用居全国领先水平。
 
    3.4  继承优秀的水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期发挥积极作用
 

    浙江省保留了不少价值很高、相对完整的水文化遗产,如:始建于南朝的丽水通济堰,拱形堰体、立体交叉输水道和长藤结瓜式的水利网络等水利技术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而在管理养护上更以堰规完善而著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兴修的鄞县它山堰,因其坝工“精致坚固、功侔鬼神”,历千年不毁,堪称水利一绝,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驰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元代初期全线沟通,至今仍为航运主干河道。这些都为我们继承传统水文化,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型水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城市水系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保护水系沿线文物被列入水系治理工作的议程,绍兴的古运河治理,使水文化遗产展示出新的风采,也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我省曾整理出版《海塘志》、《河闸志》、《堰志》、《湖经》等等,98年修纂出版了200万字的《浙江省水利志》,客观地记述了全省水利发展情况,为发展水利事业,弘扬大禹治水精神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文化体现着人类劳动和智慧发展的成就,是人的本质的展现。浙江水利发展史充分表明,无论在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建设领域,还是在精神文化建设领域,水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前人无可比拟的巨大成就,水利发展为浙江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4  浙江水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水文化建设是多层面的,它与文化的性质和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水利建设中人的思想、观念、意志和创造力,体现在调整人与水关系过程中人们治水、用水创造的一切成果,它代表着一定时代、一定区域、一定文化背景下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纵观水文化建设,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
 
    4.1  部分水文物遭到破坏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建设中不注意文物保护现象普遍存在,尤其在特别历史时期对水文物的破坏非常严重,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陈桥驿在《绍兴市古城区河流的历史变迁》一文中所叙:从1952-1979年,先后填河16条,减少河道20.8公里,七桥连绵(按这条小河在不到1000米的河段中有七座桥梁)如今已影迹全无。近些年来,由于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水文物遭破坏的问题还是存在,近日“丽水城建忽视文物,1500年通济堰告急”见诸报端,碧湖平原被规划为产业园区,通济堰只留下堰头和干渠的一小部分,遍布平原上的竹枝状大小支渠、毛渠将荡然无存。
 
    在20世纪即将结束之际,7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联名倡议:在新世纪各项新技术突破性发展形势下,文化决不能因技术发展而削弱,越是现代化,历史文物越显得重要。为此,他们呼吁各国政府和社会付诸行动,保护遗存不多的文化遗产。保护水文化对我们来说也应引起特别注意。
 
    4.2  对水资源认识不到位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处于转型时期,由于人们急功近利思想,短视行为十分严重,对水资源进行大肆掠夺性使用,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到达了极限,水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水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而且水环境作为水文化的物质要素的极为重要部分,是水文化的物质载体,水环境问题不解决,也将影响水文化的建设。
 
    4.3  水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水文化建设从静态层面看,已经开始理念上的转变,打破传统水利粗、大、灰、冷、单纯追求安全性的建设模式,注意水环境建设的文化性、艺术性、亲水性;防洪工程也能结合文化古迹的保护修缮,弘扬历史文化,增加人对防洪工程的亲近感;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注意因地制宜地建造人工河湖体系,开发建设水景园林式社区。但从水文化建设动态层面看,宣传力度还不够。一是对水利基础产业重要地位宣传不够,十五届五中全会已将水利提升到基础产业的首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但宣传没有到位。二是对水资源重要性宣传不够,21世纪的国际投资和经济发展有“一看人、二看水”的说法,说明水可能成为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若认识不到这问题,将威胁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前景堪忧。三是对水商品、节水治污宣传不够,目前国家已出台了城市供水价格改革意见,但市民头脑中“节水警报”还没真正拉响,水法制意识还比较薄弱,宣传上还要加大力度,为水利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4  水文化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氛围
 
    水利史是浙江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历史能了解自己的过去,由过去预期将来,从过去才能理解水利对治国安邦的重要关系。开展水文化研究,有利于了解几千年的水利史,激发人们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的激情;有利于学习古人前仆后继顽强的治水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有利于研究浙江水利的发展规律,用以指导现在和将来的水利建设。目前水文化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果,但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氛围。水文物还缺乏完整、系统的搜集、整理,没有收藏、展示的地方,不利于水文化的教育和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