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水和谐中国古代水文化思想研究

 逸心茶舍 2015-11-25
【摘要」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人水和谐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不管是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还是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追求的都是人水和谐的关系。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应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古代;水文化;人水和谐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而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中国占代的水文化,作为整个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历史根基,是一朵闪耀着人水和谐思想的文化奇葩。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占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占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人水和谐的声韵。在人水关系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重温中国占代水文化,提倡人水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重构人水和谐的关系,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   

    文化是一个难于界定的概念。关于文化的概念和木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观乎大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大卜。”(《周易·贡卦·象传》)国占代文化典籍《周易》中出现了“文化”一词的最早形态—“人文化成”。“人文化成”指的是用人文的道理造就人的世界.而“文化”则可以理解为用人的标准与尺度去改变对象的行为过程及其结果。被誉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著名学者爱德华·泰勒lsu年在其代表作《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爱德华·泰勒对文化涵义的表述被广为接受。因而,文化可以理解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物质则富和精神则富的总和。   

    水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一种体现人与水关系的文化。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对象。正是在以水为载体的各种实践活动中,人和水建立起了特殊的关系。随着人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人们逐渐形成了崇水、治水、管水、用水、赏水等认识,有了对水的思考和感悟,甚至形成与水相关的思想观念、指导原则、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因此,水文化从根木上讲,就是体现人水关系的文化,就是人类在同水打交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而的内容。   

    水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占一代中国的水文化,是中华水文化的重要历史根基。中国占代水文化何以产生?占代先民与水体戚与共的关系木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占代先民在以水为载体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会处理与水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水的认知,产生了具有特定内涵的水文化。悠久浓郁的中国占代水文化体现的就是中国占代先民与水的关系,就是占代先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包括在中国占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利用水、治水防洪、保护水资源、欣赏水等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总和。   

    从物质形态的水文化来讲,中国占代水文化是中国占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则富的总和。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则富都是占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占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卜了宝贵的水利物质则富。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崛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占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公元前214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卜,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占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此外,还有占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占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占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而从精神形态的水文化来讲,中国占代水文化则是中国占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精神则富的总和,包括与水相关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精神、文学艺术等。中国占代先民在与水发生关联的过程中产生了丰硕的精神文化,如“河出图,洛出书”的占老传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美丽诗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圣人情怀、“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哲学智慧、“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道德情操等。这些内涵丰富的精神产品,闪耀着璀璨的传统水文化光芒,是以水为载体呈现出的深厚而亮丽的一道文化风景,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块文化瑰宝。人水和谐—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水为载体的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但不管是哪一种具体形式的中国占代水文化,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诉求—追求人与水和谐的关系。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占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占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人水和谐的声韵。   

    1、中国语言文字中的人水和谐思想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典型符号。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得以延续、繁衍、发展的血肉载体。水,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同时也启蒙了中国的语言文字。可以说,水,是中华语言文字之母。中华语言文字的一笔一画都有着人水和谐的文化蕴涵。   

    管子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木原,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从汉字的起源来看,正是水孕育了汉字,这一点从河图洛书的传说不难看出。《河图洛书》,堪称“占一中之占”,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占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周易》曰:“是故大生神物,圣人则之;大地变化,圣人效之;大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传》)墨子曰:“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卷五·非攻卜》)《淮南子》曰:“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淮南子·卷二·椒真训》)《河图·玉版》曰:“仓领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启洛油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这些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述都表明,中国第一文献《河图洛书》的产生和河、洛这两条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揭开河图洛书说的神秘而纱,不难看出其真实的核心观念:水孕育了中华文化,初民图绘水物象,以记录语言,说明事理,文字得以产生。   

    从汉字名称的由来看,汉字之所以被称为“汉字”,就是因水而得名。“汉”,原指中华大地上的一条河流,即“汉水”、“汉江”。华夏先民自产生之日起就懂得水是生命之木、生存之基,因而过着择水而居,顺水迁移的生活。随着华夏先民在汉江流域不断地生息繁衍,不断地融合,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因依汉水而居,被称为“汉族”。汉族百姓通行的语言即“汉语”而记录汉语的文字即被称为“汉字”。   

    在汉字的造型中,也浸透着人水和谐的声韵。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理,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是汉字基木字的结构特征之一。汉族先民取水的流动之貌,造出了

    二、人水和谐——中国古代水文化的共同诉求

    中国占代水文化.囊括了中华文化中一切以最初的象形文字“水”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水”字逐渐演化成现在的造型,虽与占汉字“水”的造型相去甚远,但仍然保留着画成其物,随体洁的特征。而且“水”也成为汉字的一个部首,许多汉字都从“水”部。《说文解字》是首次对汉字数量进行统计的字典,汉字共收录9353个,其中以“水”作偏旁的汉字有469个,如果再加上以“川”、“雨”、“泉”等与“水”相关的字为部首的汉字,则超过了500个,几乎占到《说文解字》全部汉字的5.5 %。毋庸置疑,对水的重视在汉字的造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在浩瀚的中华文字作品中,也积淀了人水和谐的独特文化意象。文化意象是各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它们慢‘漫形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相对固定、独特的文化含义”。由于水自占以来就被华夏民族视为生命之源和图腾崇拜之物,人水相依的意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意象,成为中国占代文字作品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吟道:“飞流直卜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大。”一泻千里的瀑布生动地道出了李白心中的万丈豪情。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感叹:“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恋人的伤愁情怀溢于言表。工维在《青溪》中写道:“漾漾泛菱若,澄澄映霞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通过描写青溪素淡的大然景致,诗人恬淡的心境和闲逸的情趣跃然纸上。诸如此类人水相亲、融为一体的文字作品,不胜枚举。水,成为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认知对象,中国占代的语言文字作品中蕴涵了浓厚的人水和谐的意蕴。   

    2、中国占代哲学中的人水和谐思想   

    水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化,也启迪了中国占代哲人们对水的哲学体悟与沉思。占代的先哲们并不是把水看作单纯客观存在的事物,恰恰相反,他们重视人与水的关系,对人与水的关系做了诸多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追求着人水和谐的至高境界。正如美国学者艾兰在《水之道与德之端》(The Way ofWater and Sprouts of Virtue)一书中指出的,人水和谐的思想对中国占代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有着尚水的思想,水可以说是儒家崇尚之“德”的化身。儒家哲人对水有着一种炽烈的爱,他们通过对水的细观久赏,在人与水和谐融洽的关系中体‘唔水与人品德的内在关联,并由此得出儒家处世的准则与规范,逐步形成了以水喻德的思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对水情有独钟,时常赞叹水的壮美。“仲尼履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离娄卜》)孔子观东流之水,从中体悟到的是“水有九德”。“夫水,大编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埠卜,据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洗洗乎不倔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初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荀子·肴坐》)孔子从水中读到了儒家所崇尚的“德”,并希望儒家弟子能将“德”作为处世规范。亚圣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以水比德的思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借水的特性来阐发性善论的观点。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卜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卜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卜。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颖;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荀子,作为先秦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这一问题作了进一步发挥,以水来说明人性由恶转善之途。荀子曰:“故人心譬如磐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卜,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矣。微风过之,湛浊动乎卜,清明乱于上,则不可以得大形之正也。心亦如是矣。故导之以理,养之以清,物莫之倾,则足以定是非决嫌疑矣。”(《荀子·解蔽》)荀子不仅以水喻性,而且还以水来比拟君子之德。荀子指出:“君子者,治之原也。官人守数,君子养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卜亦将纂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君道》)荀子在告诫君主要有爱民之德的同时,还以舟与水的关系来说明君臣之间的关系。“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欲荣,则莫若隆礼敬士矣;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是君人者之大节也。”(《荀子·工制》)   

    不独儒家从水中得出了独特的哲学智慧,道家先贤们也将水作为了重要的素材,读出了“善”、“道”、“无为”等种种意味。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以水之德喻最高之善,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道德经》第八章)“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为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老子十分钦佩水谦卑无争的品性,指出圣人应如水一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工,以其能为百谷卜,是以能为百谷工。”(《道德经》第六十六章)不仅如此,老子还进一步指出,国家也应做到像江海居大而处卜,尤其注意谦卜,正如:“大邦者,卜流也,大卜之扎也,大卜之交也。”(《道德经》第六十一章)道家学派在以水阐释最高的“善”的同时,还以水作为隐喻,阐发作为道家哲学基木范畴的“道”。在道家哲人看来,“道”乃万物之木原,而水是最接近于“道”的。正如老子曰:“渊兮,似万物之宗。”(《道德经》第四章)“譬道之在大卜也,犹小谷之与江海。”(《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也就是说,大卜归宗的“道”,就如同万流所归之江海一般。不仅如此,老子还极为赞赏水以柔克刚的性情,并从中体悟到“道”的木质属性即“无为”。“大卜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大卜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道德经》第七十八章)“大卜之至柔,驰骋于大卜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庄子认同老子的观念,指出水具有无为的特性。“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外篇·田子方》)站在水边,庄子俯视宇宙万物,得到了深刻的哲学体悟。在庄子眼中,水的无为之性与“道”的木质属性不谋而合,是万物的木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木也。”(《庄子·外篇·大道》)不仅如此,庄子还以水淡而无为的特性来雕饰心志,提出人应如水般做到无为。“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静而圣,动而工,无为也而尊,朴素而大卜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外篇·大道》)    除了儒家、道家之外,中国占代墨家、法家等思想中,也都包含着对水的哲学体悟,饱含着中国占代哲人对人水和谐关系的孜孜追求。他们所创立的水哲学,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占代哲学的思想宝库。   

    3、中国占代宗教中的人水和谐思想   

    水作为启迪先贤思想和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与中国占代宗教有着深刻的渊源。不管是在佛教思想中,还是在道教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水和谐因子。   

    佛教作为著名宗教,在中国源渊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着很多可贵的人水和谐思想。水被佛教视为重要之神物,是佛教用来构筑理想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佛教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佛国净土,极乐世界”。在这一阿弥陀佛净土中,必须有丰富的优质的水。“极乐世界净佛土中,处处皆有七妙宝池,八功德水弥满其中。何等名为八功德水?一者澄净,二者清冷,三者甘美,四者轻软,五者润泽,六者安和,七者饮时除饥渴等无过患,八者饮已定能长养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多福众生常乐受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大正藏》第12卷)佛教众生对“佛国净土,极乐世界”的追求使众多佛教寺院均与水结卜不解之缘。许多佛教寺院的选址都远离喧嚣,兴建于名山大川间,环山绕水。如分别供奉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的中国佛教圣地,“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都是山清水秀,绿水环绕。在优美的山水环境中,佛家弟子体悟到,水虽是无情之物,但极具佛性。《五灯会元》中写道:“山河大地,水鸟树林,情与无情,今日尽向法华柱杖头上作大狮子吼,演说摩诃大般若。”(《五灯会元》卷十九)在此基础上,佛家学者认为人与水及其他一切生命和存在是平等的,提出了“大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占尊宿语录》卷九)的观点,承认人与自然相互融合,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如此,在佛教圣地自然恬淡的山水风光陶冶卜,佛家弟子还领悟到了深刻的人生智慧。“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亦如画水随画随合。”(《大般涅梁经》卷八)佛家弟子认为,人生就如同流转不息的水流。在心境浑然一体的过程中,佛家弟子的情性也得到了陶冶,道德境界也得到了提高,试图以水之德比菩萨之德行。佛教“水喻菩萨十种善法”指出,菩萨的德行和水是相契合的,菩萨应该像水一样流润赴卜、自体无杂、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卜充满。不难看出,在佛教思想中,人水和谐的理念烙卜了深深的印记。   

    三、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   

    马克思曾说:“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木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4](P122n’正如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的精辟见解,人类历史就是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一直是千百年来人类的孜孜追求。在人处理与水的关系的历史过程中,人与水的关系历经了从原始的和谐状态到现今的对立与紧张,人类所而临的水环境受到了严峻的考验。重温中国占代水文化,提倡人水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重构人水和谐的关系.实现人与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的现实价值   

    几千年来,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传统水文化不仅仅是作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存在,而且还作为一项规范指导和维系着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发展。华夏先民清楚地认识到水是生命之木,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他们崇拜水,把水视为神圣的物质,让人水和谐的思想得以萌芽;他们重视水,以水造字,让中华文化的“化石”浸透着水的声韵;他们热爱水,以水比德,以水悟道,形成朴素的人水和谐思想;他们欣赏水,让佛教思想和道教思想中也都承载着浓厚的人水和谐意蕴。他们推崇人水和谐的水文化,并使之渗透到中国历史文化的各个方而,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传统水文化将以历史连续性方式存在,并且将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资源,直接为现实服务。   

    当前,我们而临着一系列和水有关的问题。随着人口的日益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凸现。一些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人水相争的矛盾日益明显,洪涝灾害依然是我们的心腹大患。污水排放的问题依然严重,污水排放量仍逐年增加,许多清澈的河流惨遭污染。种种严峻的现实发人深思。而政策的失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破坏性的人类活动,使水资源的问题更加严重也更难解决。对此,我们可以借助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传统水文化寻求出路。传统水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人们懂得热爱水,珍惜水,保护水资源,与水和谐相处。只有让人们从思想深处对水的重要价值有深刻的领悟,才能正确地看待水问题,扭转水资源而临的严峻局势。因而,重视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传统水文化,对于解决当前存在的严重水问题和促进人水和谐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2、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   

    在人水关系紧张的现代社会,迫切需要提倡以人水和谐为核心价值的传统水文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得到改善。因此,在水生态危机重重的今大,我们应当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熠熠生辉。   

    (1)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  
 
    以人水和谐为核心的水文化是人类社会实现全而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过去,华夏民族之所以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水文化对持续使用和发展水资源起到的维系作用是功不可没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水文化作为一笔重要的社会资木已逐渐流失,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于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已逐渐淡漠甚至遗忘。强调文化传承的作用,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重新倡导中华传统水文化,传承传统水文化,构建水文化观念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当前,应大力加强对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研究,挖掘传统水文化的精髓。同时,应大力加强水文化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对水的正确认识,树立节水观念,在立足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   

    要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社会熠熠生辉,营造人水和谐的关系,还需要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以人为木,树立全而、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而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构建人水和谐的关系,不仅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而且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而协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当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之道。针对当前重重的水生态危机,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木,按照全而协调可持续的基木要求,努力突破水资源紧张、洪涝灾害频发、水土大量流失、水质严重污染等瓶颈,切实保障水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协调人水关系,最终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