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会说谎 只要有足够的动力 统计口径也经常改动 只要有必要 如果有人问全球大规模量化宽松换来了什么,各国总不能说,换来了紧缩与经济下行,必须有复苏的数据印证量化宽松的有效性。 中国统计局的数据经常被质疑,包括失业率、GDP以及可支配收入数据等,只要有足够的动机,数据掺沙子与注水就会层出不穷。 现在,对数据的质疑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2015年2月9日,印度中央统计局宣布,在截止2014年12月的三个月里,印度GDP增长了7.5%,赶上并超过中国。第二天,英国《金融时报》刊文质疑印度飙升的GDP有很大的水分,毫不留情地指出,印度的较高官方增长数据是一系列调整的结果,包括将基准年从2004-05年切换至2011-12年。印度的高增长速度与其他经济指标不一致,工业生产、贸易、税收等指标均显示经济仍疲弱。 路透社也表示,除了基准年的调整之外,印度目前以市场价格而非要素成本计算GDP,以将商品及服务增加值和间接税考虑在内。这些变化将2013-14年GDP增速从4.7%推高至6.9%,而上一年的增速从4.5%上修至5.1%。 统计数据会说谎,只要有足够的动力。统计数据也经常改动,只要有必要。 美国的非农就业数据一直喜人,但另一个数据就业参与率让人高兴不起来,争议就来自这一数据。2010年后就业数据开始引起激烈争议,《华盛顿时报》在2012年1月9日的社论中抨击“奥巴马伪造失业数据”,美国官方采取的是一种有缺陷的计算方法,灰心丧气而懒得去找工作的人、打零工而没有完全就业的人都不包括在官方失业率中。《福布斯》在2013年6月5日经济学家Dan Diamond发布文章表示,美国统计局号称失业率6%,真实失业率可能高达15%。美国统计局失业率是把长期失业的人算成“放弃就业”,而不包括在失业人口之内,同时还将靠打零工收入超过20美元的人算做有工作的就业人口。 美国公布的2011年12月失业率降至3年来新低,但劳动参与率跌到1978年以来新低。2010年,美国劳工部统计局抓获一名员工将伪造的数据填入失业报告里。 美国劳工部好歹还公布就业参与率,如果把新增非农就业与就业参与率对照来看,可以得出大致准确的结论。 为了表示尊重知识经济,在2013年7月31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统计机构美国经济分析局(BEA)宣布了每五年一次的统计修订,通过重新定义和计算文娱、研发以及养老金等项目,美国2012年GDP总量一夜增加了3.6%,相当于比利时一国的GDP。 美国经济分析局每五年对经济统计方法进行一次修正,并一直追溯到1929年。根据新统计方法计算,自2009年中至2012年,美国经济实现了年均2.3%的增长,较之前的数据提高了0.2个百分点。美国受到的打击并不像制造大国一样严重。 研发支出视为投资,图书、音乐、娱乐版权、房地产代理人佣金均视为投资,这使美国GDP大幅上升。不仅如此,根据新的统计,美国过去十年的储蓄率显著上升,个人储蓄因养老金上调而上升,由于GDP总量提高,联邦债务占比相应下降。这是GDP含义的重要变化,从实体经济的计算,转到知识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计算,知道美国为什么要四处维护知识产权,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华尔街的程序化算法?为了在新经济中成为毫无疑问的领头羊。 接踵而至的是日本。日本多年的量化宽松,经济还是陷入紧缩,CPI数据一直震荡,甚至进入负值,这使得日本政府无法容忍。 路透社2015年11月23日报道,日本央行将于11月推出新的价格指标,将不把一直下滑的能源成本计算在内,但却囊括了一直上涨的诸如加工和进口食品等项目的成本。过去为了消除通胀,美日使用的核心通胀指标去除了食品与能源,而现在恰好相反,去除新鲜食品与能源成本,加上上涨的加工食品价格等,所以,消除日本可怕的通货紧缩观念非常简单,只要纳入消费者物价指数中价格一直上涨的商品即可,该指数显示过去几个月的通胀率超过了1%。恭喜日本,通过改变统计口径,消除了通缩。 我们一直质疑中国的GDP,确实,系统性让数据为我所用,正在全面发生,有的统计是为了大选,是为了反映经济的变迁,而有的变化,只是为了证明,某某人的政策发挥了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