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洗尽铅华,古意自现——黄德潜山水画欣赏

 澹水老逸 2015-11-25

黄德潜,1940年2月生于江苏沭阳。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宿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作品入选、获奖:2000年中国画家邀请展、中国当代名家水墨画展、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全国书画作品展、江苏省第二、三届山水画展、首届江苏省美术节中国画大展、2008年宿迁市人民政府“楚风奖”文艺一等奖、多次获省、市级美展金、银奖,两次荣获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在北京、厦门,桂林,九江、扬州、淮阴、宿迁等地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被国内外众多美术馆以及个人收藏。

洗尽铅华,古意自现

——读黄德潜先生的渴笔山水画

马啸

与德潜老先生平生素昧,只是从好友孙晖兄那里知道了在他的家乡——江苏宿迁有这么画界长者。

  今夏,诸好友同游皖南,在黄山脚下的宾馆客舍中,孙晖兄向我展示其携带的两帧山水手卷,作者便是这位宿迁长者。手卷尺幅并不大,但其中的气息着实令我有些吃惊。

  德潜先生虽为长者,且在当地甚有影响,但非专业或职业画家。大约与许多地方性画家一样,绘画在他的生命中是“余事”,其生活或事业并非靠它支撑。然而,大约也正是此种“业余”性质,使得他笔底的东西与自己的精神、喜好,以及生命的情状靠得更近。

  画家,是当今对于那些有艺术造诣、成就和影响的艺术实践者的尊称。处在一个“大师”、“大家”“、名家”泛滥的年代,我们完全可以对此称呼忽略不计——那些有真本领的人,即便没有任何名头,也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成就、价值的判断。德潜长者既非名人更非名家,他只是生活在这片朴实土地上数以亿计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对于绘画的喜爱、痴迷,并非因生活、工作或职业的原因。甚至,他所生活的环境可能也并不合适他成为一名“画家”。排除如此多的因素,他对于艺术的挚爱,在我看来,唯一的原因只可能来自于他的内心,来自他的精神。站在这样的角度考量,他与艺术的关联,比如今绝大多数的名家、大家来得纯粹、贴近。这样的纯粹与贴近,也更符合中国旧有的文化传统——尽管,他的身份并不是一位“文人”。

  德潜先生作山水擅用渴笔。渴者,枯也。然其运笔,用墨虽枯,却并不是全然的焦与燥。相反,在他那些看似苍苍茫茫的笔墨中渗透出一种滋润来。在这苍与润的奇妙交织、变幻中,作品体现出一种既单纯又丰富的层次,古人所谓的“墨分五色”,在此诠释得格外生动、鲜活。

  对比当下一些作者的渴笔或焦墨山水,德潜先生的高明立即呈现出来。

  清代新安画派名家溪冈在其《树木山石画法册》中说:“笔宜燥,燥则灵活”。同朝学人盛大士在《谿山卧游录》中说得更具体:“气韵之生动,骨彩之苍秀全从干笔中得来,善用干笔,则画之能事思过半也。”可见,善用干笔、渴笔,是把握中国画创作的一大门径。

德潜先生的绘画无疑应归属“传统”序列。但与当下许多崇尚“传统”的人士的做法不同,他笔底的“传统”,更多地属于神而非形。从表面上看,他作画,只是横涂竖抹,全然属率性而为——用笔不讲方圆曲直、中锋侧锋,造型不分形体物象、树石山河,布局不论虚实开合、位置经营。几乎画谱或教科书的一切画法、要则都与其做法不符。然而,当我们细细揣摩、品味,便会发现,这位布衣画者的一切都源出先人、出自传统,只不过,他没有照搬前人的框架,舍去了其衣冠,直取本质。

  而本质,当我们真实地目击它、与其真切遭遇时,便会有些不适应,甚至会惊诧。因为在平时,我们习惯于同外形打交道,以至混同了形与质的差别,就如同我们分不清“道”与“器”的差别,常常错将那些低端的东西认作是至高无上的天地法则一样!

  元代画家赵孟頫曾有著名论断:“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这话用于评价德潜先生的山水画颇为妥帖。他那充满个性面目、看似无法、看似没有传承的作品,恰恰充满了古意!而这得“古意”的秘诀,大概正是在于他用了“减法”——简化用笔、简化皴法、简化造型、简化用色……

  ——铅华洗尽,真意自现。

  当然,笔者无意抬高某位画者的艺术成就,即便年逾古稀的德潜先生也不例外。以某种传统的观点,写字作画都是高端知识精英的活计。这些人舞文弄墨的主要目的,一是完善自己的人格,二是销除“胸中块垒”。前者是修身,后者是抒情。而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首先要有丰饶的文化土壤。有了这样的土壤,我们才有了汲取营养、完备自我的条件(当然,也有例外。但那是极少数天才)。然而,无论古稀的德潜先生还是我们,生长的年代,都遇着文化的断裂甚至是被剿灭。所以,当今天的我们拿起毛笔继续前人事业时,多多少少会有些捉襟见肘,甚至是窘态百出。因为,我们深处于文化的断层之中,百年前的读书人即便是挂在嘴边的那些“陈辞滥调”,在今天都已变成了高深莫测的学问了。

  即便如此,我们仍是有些许的欣喜。因为在现代化大潮波涛汹涌的今天,一些天分、资质良好,又执着于笔墨的人,通过自己不息的努力,不断向着中国艺术的彼岸迈进,他们用手中柔软的笔,向我们呈现了一份中国文化的坚实与坚挺、畅达曲折。

  身居宿迁小城的黄德潜先生,于古稀之年通过其纵横交错的笔墨,表达他对中国文化精神独有的认知与理解,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异样感动。

  我相信,这样感动,会在观者之中、会在时间里弥散……

(201511于中国国家画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