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慈济观生死

 lzg7151 2015-11-26

 台湾花莲,有佛教慈济医院和慈济大学。自由行到花莲,留了足够的时间,希望有机会访问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和慈济大学的“无语良师”教育。我在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期待台湾的经验能丰富和深化我对死亡的认识。

得偿所愿,终于走进了慈济,心在那个普通的下午被温暖,也被震撼。

 

心莲花开在慈济观生死


离开慈济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上六点多了,可我竟然特别舍不得走。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居然让我愿在死神徘徊的地方流连?

来之前一直想象:这个专为癌症末期患者(现在也收其他疾病末期患者)设立的病房,会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即使不是沉重的、压抑的,也会是庄重的、肃穆的吧?所以,我一个劲儿地在邮件中问“请告诉我们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生怕自己行为不当影响到临终者和他们的亲人,破坏了那种氛围。

就这么忐忑不安地走到了心莲病房——虽说“心莲”是个有佛教气息又意象美好的名字,但人们应该都知道,这里提供的是临终照护,死神随时等候在它的门边吧。

门边等候的不是死神,而是一幅大大的“预立医疗自主计划”宣传画,上面赫然写着:“对于生死,要听!要说!要看!”在慈济观生死

喔,这和我们的习惯太不相同了,我们总是避讳去谈论死亡,不管那是谁的死亡。我们已经习惯了把死亡放到意识之外,好像它与我们不相干,直到它突然显形,搞得我们惊慌失措,心力交瘁,甚至留下许多愧疚和遗憾。

心莲的走廊宽大又明亮,墙壁上挂着很多图画,专门的会客区里摆着舒适的沙发,不像医院倒像疗养院。护理师胡熏丹笑着迎上来握住我的手。跟着她和护士长张智英,我们走进心莲病房。按照要求,我们不能打搅病人和家属,只能和医护人员做交流。

人们想到死亡,通常就会觉得恐怖和悲伤,笑声似乎不属于死亡。所以,当我在心莲病房中听到笑声,而且是孩子的笑声时,真的吓了一跳。

那是三个孩子,妈妈带着他们来看望住在这里的亲人。他们从病房里出来后,显然并没有感到恐惧,而是说说笑笑地到了走廊上,随即走进一间专为家属准备的和式房间,关上门,他们可以在那里不受打搅地说话、游戏。

为什么大人要带孩子来这临终照护病房?难道不怕吓着孩子吗?很多时候,出于保护的动机,人们努力将孩子与死亡相隔绝,并让他们来送别临终的亲人。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在心理辅导与教学中,我曾看到隔绝带来的影响:2003SARS结束,我带领青春热线团队为某个中学进行哀伤辅导,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被SARS夺去生命。过程中有个女孩哭得特别悲伤。原来,老师的去世激起了她的“未完成之事”——外公去世前,妈妈不允许她到医院探望,从小被外公带大的她没能与外公告别,她为此感到内疚和伤心,觉得自己对不起外公。

在我的课堂作业中,也不止一个大学生告诉我这样的经历:家长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业,不让自己害怕,使得他们未能与自己的亲人告别,却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

心莲病房中孩子的笑声,似乎在告诉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如果接纳死亡是生命的本身具有的,如果理解死亡也可以是爱的见证和延续,那么,抓住那段最宝贵的时间,亲人间互相道谢、互相道歉、互相道爱、互相道别,或许能给逝者和生者带来最大的安慰。

我想象,在心莲病房天天和即将往生的人打交道,应该需要特别强的心理承受力。“你是怎么来这里工作的?”我问护理师胡熏丹。

我以为她会给我一个与宗教有关的回答,毕竟这所医院属于佛教,但是她却说:“我觉得在这里能给我快乐!”

熏丹告诉我,她和护士长张智英原来住在一起。每天下班,她看到在心莲病房工作的张智英总是很快乐,还常常和她分享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心得,对比之下,她觉得自己每天打针发药,越变越像一个“护理匠”了。所以,她决定也到心莲来工作。她说在这里,自己是和完整的“人”打交道,而不再是仅仅和人的躯体、症状打交道,因此更能感觉到护理工作的意义。

已经故去的余德慧教授,曾经长年在心莲病房志愿服务,每周他会带领医生、护士、社工、志工们一起讨论个案,看看每个病人生理、心理和灵性的需要什么,怎样去回应这些需要。这样的个案讨论至今还在延续着。一线服务,让余德慧和心莲病房的工作人员,对临终时人的身心灵需要有了丰富的认识。

让我们从细节去看吧,看看心莲病房是怎样照顾者患者和家属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

在被余德慧教授称为“知病存有”的阶段,医护人员仍会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甚至允许他们在与医生讨论后尝试另类疗法。心莲病房的王英伟主任说,你别以为住进心莲病房的人都出不去,其实大多数病人出院了,这里的治疗为他们赢得了时间,可以回到家中在亲人身边离世。

心莲提供的,不仅仅是药物和其他减轻痛苦的方法,还有可以舒缓病人痛苦的一切:病房外面有属于心莲的花园,宽大的走道可以把病床直接推到花园中,让病人享受阳光、绿叶和清风;如果病人想看电视或视频,走廊上移动的设备可以推到床头;在宽敞舒适的休息室和餐厅,病人可以和亲人聊天、用餐,享受最后的亲情;病房外面的佛堂,让有需要的人随时可以进去;甚至在没有移动电话的年代,有专为家属设的电话间,他们通话时即使泪流面满,痛哭失声,也不会受到任何打扰;在这里服务的志工,会和家属一起陪伴病人,还有专业的社工,协助病人和家属处理那些在生死关头的复杂情绪和问题,尽量不留下遗憾……

心莲病房的走廊上的图画,是患者自己画的,表现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其中有幅图画上什么都没有,标题却是“牛吃草”——病人说,草被牛吃光了,牛也走开了,所以什么都没有了。病人对于生命这样的理解,在心莲就这样被珍惜着。

从“知病存有”阶段到了“死觉存有”的阶段,患者会从外界转向内在,照护者也需要从“在世陪伴”模式转入“存有相随”模式,放下自己的哀伤,不再用那些含有社会价值的语言,而是使用具有抚慰性质的肢体语言去和患者对话,创造出一种亲密柔软和类似宗教的慈悲,让即将往生的人感受到被爱和同在。

心莲病房有一间“往生室”,这个特别的房间中,有十字架,也有菩萨像,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设置,让生命到了最后阶段的人能够得到慰藉与支持。

在慈济观生死        在慈济观生死

今天,医学越来越发达,各种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在生命的尽头,死亡仿佛也变成了一件只有医生能处理的事情,人们似乎已经认可,只有在ICU中抽满管子的死去才是“正常”的。心莲病房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人们另外一种选择:用柔适照护代替有创抢救,用人文关爱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要、灵性需要,让患者能够安宁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让死亡和出生一样,得到祝福。

多希望,每所医院中都能有心莲花开!

                                   良师永在

慈济大学医学院就在慈济医院旁边。在这里有间很特别的房子,叫做“大舍堂”。

推开大舍堂的门,立刻就有佛教音乐响起。房间正面,地藏菩萨含笑立在鲜花中,两侧,画着莲花的玻璃柜里,一排排琉璃盒子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在慈济观生死

盒子里,是“大体老师”的骨灰。

“大体老师”,就是为医学教育事业捐出遗体的人。他们在慈济也被称为“无语良师”。

在慈济,大体老师不仅是有姓名的人,而且是有故事的人;不仅是解剖的对象,更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在他们捐出遗体之后,医学生们会访问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了解老师的生平,写出老师的生命故事。

当医学生们在明亮的解剖室,在庄严隆重的“无语良师启用典礼”上,面对大体老师时,那已经不是一具失去生命的遗体,而是一个承载着许多回忆、令人尊重的老师。“我不知道用锋利的解剖刀割您的皮肤时,您会不会疼”——很多学生正是这样开始了他们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那种感同身受,正是无语良师教育的目的——“学到一切的医学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让医学生能够“视病如亲”。

过去,医学院解剖的多是无名尸,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往往是残破的。设在地下的解剖室,也让人感到阴暗压抑。这种情形,很难培养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慈济医学院建立后,开创“无语良师教育计划”,将人文精神灌注于医学教育中,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迄今,已经有四万多人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五百多位大体老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也有普通的清洁女工、出租司机,能够成为“舍身菩萨”,让很多人找到了死后的生命意义。

慈济的解剖讲堂,设在教学楼当中最宽敞明亮的地方。充足的遗体,不仅可以让医学生通过解剖课学习人体构造,还发展出了新型的模拟医学教育,年轻的住院医师可以在这里通过模拟手术,提高专业技能。

每年大体解剖课和模拟手术课来临时,慈济都要举办隆重的大体启用仪式,在佛教师傅庄严的念诵声中,学生和家属一起打开“往生被”。家人看到亲人容貌时的悲伤,让学生体验到生命中的爱、怀念和不舍。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们怀着感恩的心情,亲手给老师入殓,为老师送灵,并和家属一起把老师的骨灰放入琉璃骨灰盒中,安放在大舍堂中。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还会来到大舍堂,和老师悄悄地说话……

在慈济观生死

以庄严之心对待生命与死亡,就是我在慈济看到的。正是这份庄严,让人感受到生与死都需要被珍惜与尊重。有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社会才会有温暖有光亮。

 台湾花莲,有佛教慈济医院和慈济大学。自由行到花莲,留了足够的时间,希望有机会访问慈济医院的“心莲病房”和慈济大学的“无语良师”教育。我在大学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期待台湾的经验能丰富和深化我对死亡的认识。

得偿所愿,终于走进了慈济,心在那个普通的下午被温暖,也被震撼。

 

心莲花开在慈济观生死


离开慈济医院的时候,已经晚上六点多了,可我竟然特别舍不得走。我不知道是什么力量,居然让我愿在死神徘徊的地方流连?

来之前一直想象:这个专为癌症末期患者(现在也收其他疾病末期患者)设立的病房,会是一种怎样的氛围?即使不是沉重的、压抑的,也会是庄重的、肃穆的吧?所以,我一个劲儿地在邮件中问“请告诉我们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生怕自己行为不当影响到临终者和他们的亲人,破坏了那种氛围。

就这么忐忑不安地走到了心莲病房——虽说“心莲”是个有佛教气息又意象美好的名字,但人们应该都知道,这里提供的是临终照护,死神随时等候在它的门边吧。

门边等候的不是死神,而是一幅大大的“预立医疗自主计划”宣传画,上面赫然写着:“对于生死,要听!要说!要看!”在慈济观生死

喔,这和我们的习惯太不相同了,我们总是避讳去谈论死亡,不管那是谁的死亡。我们已经习惯了把死亡放到意识之外,好像它与我们不相干,直到它突然显形,搞得我们惊慌失措,心力交瘁,甚至留下许多愧疚和遗憾。

心莲的走廊宽大又明亮,墙壁上挂着很多图画,专门的会客区里摆着舒适的沙发,不像医院倒像疗养院。护理师胡熏丹笑着迎上来握住我的手。跟着她和护士长张智英,我们走进心莲病房。按照要求,我们不能打搅病人和家属,只能和医护人员做交流。

人们想到死亡,通常就会觉得恐怖和悲伤,笑声似乎不属于死亡。所以,当我在心莲病房中听到笑声,而且是孩子的笑声时,真的吓了一跳。

那是三个孩子,妈妈带着他们来看望住在这里的亲人。他们从病房里出来后,显然并没有感到恐惧,而是说说笑笑地到了走廊上,随即走进一间专为家属准备的和式房间,关上门,他们可以在那里不受打搅地说话、游戏。

为什么大人要带孩子来这临终照护病房?难道不怕吓着孩子吗?很多时候,出于保护的动机,人们努力将孩子与死亡相隔绝,并让他们来送别临终的亲人。但是,这样真的好吗?

在心理辅导与教学中,我曾看到隔绝带来的影响:2003SARS结束,我带领青春热线团队为某个中学进行哀伤辅导,他们的班主任老师被SARS夺去生命。过程中有个女孩哭得特别悲伤。原来,老师的去世激起了她的“未完成之事”——外公去世前,妈妈不允许她到医院探望,从小被外公带大的她没能与外公告别,她为此感到内疚和伤心,觉得自己对不起外公。

在我的课堂作业中,也不止一个大学生告诉我这样的经历:家长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业,不让自己害怕,使得他们未能与自己的亲人告别,却在心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和悲伤。

心莲病房中孩子的笑声,似乎在告诉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如果接纳死亡是生命的本身具有的,如果理解死亡也可以是爱的见证和延续,那么,抓住那段最宝贵的时间,亲人间互相道谢、互相道歉、互相道爱、互相道别,或许能给逝者和生者带来最大的安慰。

我想象,在心莲病房天天和即将往生的人打交道,应该需要特别强的心理承受力。“你是怎么来这里工作的?”我问护理师胡熏丹。

我以为她会给我一个与宗教有关的回答,毕竟这所医院属于佛教,但是她却说:“我觉得在这里能给我快乐!”

熏丹告诉我,她和护士长张智英原来住在一起。每天下班,她看到在心莲病房工作的张智英总是很快乐,还常常和她分享自己工作和学习的心得,对比之下,她觉得自己每天打针发药,越变越像一个“护理匠”了。所以,她决定也到心莲来工作。她说在这里,自己是和完整的“人”打交道,而不再是仅仅和人的躯体、症状打交道,因此更能感觉到护理工作的意义。

已经故去的余德慧教授,曾经长年在心莲病房志愿服务,每周他会带领医生、护士、社工、志工们一起讨论个案,看看每个病人生理、心理和灵性的需要什么,怎样去回应这些需要。这样的个案讨论至今还在延续着。一线服务,让余德慧和心莲病房的工作人员,对临终时人的身心灵需要有了丰富的认识。

让我们从细节去看吧,看看心莲病房是怎样照顾者患者和家属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需要:

在被余德慧教授称为“知病存有”的阶段,医护人员仍会给予患者积极治疗,甚至允许他们在与医生讨论后尝试另类疗法。心莲病房的王英伟主任说,你别以为住进心莲病房的人都出不去,其实大多数病人出院了,这里的治疗为他们赢得了时间,可以回到家中在亲人身边离世。

心莲提供的,不仅仅是药物和其他减轻痛苦的方法,还有可以舒缓病人痛苦的一切:病房外面有属于心莲的花园,宽大的走道可以把病床直接推到花园中,让病人享受阳光、绿叶和清风;如果病人想看电视或视频,走廊上移动的设备可以推到床头;在宽敞舒适的休息室和餐厅,病人可以和亲人聊天、用餐,享受最后的亲情;病房外面的佛堂,让有需要的人随时可以进去;甚至在没有移动电话的年代,有专为家属设的电话间,他们通话时即使泪流面满,痛哭失声,也不会受到任何打扰;在这里服务的志工,会和家属一起陪伴病人,还有专业的社工,协助病人和家属处理那些在生死关头的复杂情绪和问题,尽量不留下遗憾……

心莲病房的走廊上的图画,是患者自己画的,表现了他们对生死的看法。其中有幅图画上什么都没有,标题却是“牛吃草”——病人说,草被牛吃光了,牛也走开了,所以什么都没有了。病人对于生命这样的理解,在心莲就这样被珍惜着。

从“知病存有”阶段到了“死觉存有”的阶段,患者会从外界转向内在,照护者也需要从“在世陪伴”模式转入“存有相随”模式,放下自己的哀伤,不再用那些含有社会价值的语言,而是使用具有抚慰性质的肢体语言去和患者对话,创造出一种亲密柔软和类似宗教的慈悲,让即将往生的人感受到被爱和同在。

心莲病房有一间“往生室”,这个特别的房间中,有十字架,也有菩萨像,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设置,让生命到了最后阶段的人能够得到慰藉与支持。

在慈济观生死        在慈济观生死

今天,医学越来越发达,各种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在生命的尽头,死亡仿佛也变成了一件只有医生能处理的事情,人们似乎已经认可,只有在ICU中抽满管子的死去才是“正常”的。心莲病房反其道而行之,给了人们另外一种选择:用柔适照护代替有创抢救,用人文关爱来满足患者和家属的心理需要、灵性需要,让患者能够安宁地、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让死亡和出生一样,得到祝福。

多希望,每所医院中都能有心莲花开!

                                   良师永在

慈济大学医学院就在慈济医院旁边。在这里有间很特别的房子,叫做“大舍堂”。

推开大舍堂的门,立刻就有佛教音乐响起。房间正面,地藏菩萨含笑立在鲜花中,两侧,画着莲花的玻璃柜里,一排排琉璃盒子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在慈济观生死

盒子里,是“大体老师”的骨灰。

“大体老师”,就是为医学教育事业捐出遗体的人。他们在慈济也被称为“无语良师”。

在慈济,大体老师不仅是有姓名的人,而且是有故事的人;不仅是解剖的对象,更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在他们捐出遗体之后,医学生们会访问他们的家人和朋友,了解老师的生平,写出老师的生命故事。

当医学生们在明亮的解剖室,在庄严隆重的“无语良师启用典礼”上,面对大体老师时,那已经不是一具失去生命的遗体,而是一个承载着许多回忆、令人尊重的老师。“我不知道用锋利的解剖刀割您的皮肤时,您会不会疼”——很多学生正是这样开始了他们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那种感同身受,正是无语良师教育的目的——“学到一切的医学知识和对生命的尊重”,让医学生能够“视病如亲”。

过去,医学院解剖的多是无名尸,不仅数量稀少,而且往往是残破的。设在地下的解剖室,也让人感到阴暗压抑。这种情形,很难培养起学生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慈济医学院建立后,开创“无语良师教育计划”,将人文精神灌注于医学教育中,很快就赢得了人们的信任,迄今,已经有四万多人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五百多位大体老师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也有普通的清洁女工、出租司机,能够成为“舍身菩萨”,让很多人找到了死后的生命意义。

慈济的解剖讲堂,设在教学楼当中最宽敞明亮的地方。充足的遗体,不仅可以让医学生通过解剖课学习人体构造,还发展出了新型的模拟医学教育,年轻的住院医师可以在这里通过模拟手术,提高专业技能。

每年大体解剖课和模拟手术课来临时,慈济都要举办隆重的大体启用仪式,在佛教师傅庄严的念诵声中,学生和家属一起打开“往生被”。家人看到亲人容貌时的悲伤,让学生体验到生命中的爱、怀念和不舍。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们怀着感恩的心情,亲手给老师入殓,为老师送灵,并和家属一起把老师的骨灰放入琉璃骨灰盒中,安放在大舍堂中。有些学生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还会来到大舍堂,和老师悄悄地说话……

在慈济观生死

以庄严之心对待生命与死亡,就是我在慈济看到的。正是这份庄严,让人感受到生与死都需要被珍惜与尊重。有了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社会才会有温暖有光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