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打人竟然有这么多内幕,我们却不知道

 九龙山书院 2015-11-26

孩子的世界总是在以各种形式跟小朋友“打”招呼,有的家长过分紧张,怕孩子受伤,岂不知这是对孩子社交能力的一种阻碍;有的孩子与小朋友相处,总是大“打”出手,你可知,他也许是在获取你的关注;有的父母在孩子打人后,不问青红皂白批评孩子,并强制要求道歉,你可知这已经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你真的读懂孩子打人的内心世界了吗?


妈妈,这是我们交流的方式之一

哲哲和奇奇尽管是经常一起玩的小玩伴,但总会因为抢夺某个玩具、吃东西“干戈相向”,争得面红耳赤,每每这个时候,哲哲妈和奇奇妈都会将两个孩子分开,让他们冷静一下。孩子的脸真是如过云雨,一会儿便和好如初。


其实,这两位妈妈的做法,恰恰阻碍了两个小家伙的感情交流。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孩子也是有社交,当然,也会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社交技能,每次在争执刚起时便加以干预,你未必看到他们争执后自行的解决方法吧。


或许,两人因为抢一个小推车谁来坐而撕扯,一个坐进去,另一个用力拽的时候,发现车子是可以动的,便推了起来,又找到各自的兴趣点,其乐融融地玩到了一起。


家长的干预反而是给了孩子个暗示,便是,有困难和委屈妈妈会帮我协调的,第一反应便是望向妈妈,寻求帮助。


所以,做个宽容的家长,容忍孩子们的打闹,孩子在打闹中会与不同的小朋友建立自己社会交往的模式,学会交流、学会解决纠纷。


妈妈,我还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女儿1岁多时也总是有打人的行为发生,曾经苦恼过一番,不想孩子成为一个一到院子里小娃们就躲着的角色,有时候,为了避免她打人,都不敢往孩子堆儿跟前凑,因为有妈妈玩笑说,女儿终于镇住了那个爱打人的小男孩。


查阅了很多知识,才知道,这么小的孩子,还根本没有什么是打人的概念,只不过是刚有点自我意识和小内心世界,会用力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我们总是冠以她是在打人。


其实,我的做法也该反思,因为害怕孩子伤害到其他人,用躲避剥夺了她与小朋友相处的机会。每次她用力后,我总会告诉她,这样人家会疼的。其实这么小的孩子,根本就不会考虑“人家会疼”是个什么概念。


后来改变策略,只要她有用力的行为,我就告诉她:“要轻轻的摸,轻轻的。”然后会在她的身上摸一下来示范,什么样是“轻轻的”。我的示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段时间后,女儿竟会在用力后再改变成轻轻摸,这就是示范起到的效用吧。


妈妈,只要我打人,你就会抱紧我

昊昊在妈妈上班期间都是由爷爷奶奶来带,下班后妈妈也会全心全意陪他,但是为了断奶,妈妈把昊昊放到爷爷奶奶家一段时间,男孩子断奶总有比较坚贞的,夜里放奶奶家一个星期也没断掉,奶奶也因此埋怨:“都是你每天下班来晃一圈的原因。”



因为上班工作累和夜奶频繁且持续时间长的缘故,妈妈只能将昊昊继续放奶奶家一个星期而不见面。母子间的煎熬可想而知。


结果,又一周过去,非但没能断奶,反而昊昊越来越黏妈妈。此后的一段时间,妈妈带昊昊出去玩,昊昊总是有打人的动机。妈妈也为此非常苦恼。


我注意过一个细节,昊昊每次打人,妈妈都会紧紧地抱着昊昊的胳膊和腿,以防再次伤害其他孩子。昊昊妈妈也总是表情严肃地看着昊昊,指责他为什么打人,并且要求他道歉。当然昊昊对道歉总是无动于衷的。因为这样,妈妈会一直抱着他。


孩子在某一时期变得爱与小朋友起冲突,家长就要反思下,最近有没有什么举动令孩子感到过担忧或害怕。有很多孩子打人,并不是有什么恶意,他们心理知道,只要我有这些行为,妈妈就会很留意关注我,这成了他们获取父母关注的一个途径。


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多花时间陪孩子,可以从中找到缘由,积极引导孩子。用这种方式获取关注,也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现,父母尽量多拥抱、抚摸孩子。


妈妈,谢谢你没批评我

有些家长对孩子打人有着非常敏感的态度,孩子打人后,总是会喝令孩子给对方道歉,有时,会僵持很久,孩子也不会道歉。



濮阳妈妈是我见过处理孩子间冲突最明智的一个妈妈。


与她交流后得知,她深知,孩子间打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没必要神经紧张担心孩子会有暴力倾向,更没必要教孩子打回去。这样只会让孩子间的相处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她说,孩子打人并不是有什么恶意,有可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东西,用力过猛,孩子并不会向大人一样控制自己情绪,有沮丧委屈的事情自然会流露出来,会用反抗发泄来宣泄自己的感受,这时是不能轻易控制自己的力度的,这个过程反而倒是个让孩子认识自己的一个机会,也是与其他孩子下一步如何交往进行自我感知的一个过程。


她一般的做法是,并不会责怪或批评自己的孩子,也不会强迫孩子道歉,她会安慰被打的孩子,给一个拥抱,说濮阳的力气有点大了,让你疼了。因为在孩子的意识里,并没那么多的是非意识,如果父母总是强迫孩子道歉,反而会强化孩子打人的概念,给孩子贴上一个“打人”的标签,很多孩子不也是歉也到了,下次该怎样还怎样,对自己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改正意识。这与大多数父母的观念大相径庭。


每个孩子打人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反应,父母要捕捉到孩子内心发生的变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孩子自身的性格和情感变化做出正确的指引,一味教孩子打回去,未免有些偏激。

点击“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