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探讨

 newstartfree 2015-11-27

  

摘要  本文探讨如何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讨论了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目的,并着重讨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基本步骤。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建设  教育技术应用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构建学习型社会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三大主旋律,而教育信息化在这一变革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学水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已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工程。提出了信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教育——信息化教育。在资金投入方面,至2007年止,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了100个亿用于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解决数字鸿沟问题[1]。如何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变革,直接面向学生的课堂教学设计信息化变得极为重要。

一、教育信息化的定义

    对于“教育信息化”,李克东、祝智庭、黄荣怀三位专家的定义如下: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2] (李克东)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3] (祝智庭)

“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作为教育系统的一种基本构成要素,并在教育各个领域广泛的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系统以信息的观点进行信息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4](黄荣怀)

综合上述三位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包括两方面: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其特点是信息技术起辅助教学作用和促进、提升教育水平的作用,以及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作用。

二、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简称“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提出的,指的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促进三个转变:一是教育观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二是教学模式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三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式从教师自己制作课件的观摩型转向教师和学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普遍应用全球教育资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核心:让全体教师知道如何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他们所教的课程中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育其中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5]

三、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育信息化环境包括信息化教学硬环境和信息化教学软环境。信息化教学软环境是教学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融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主要是对信息化教学软环境的设计,也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习者提供进行学习的充分条件,通过精心设计和打造信息技术软环境,营造学习者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对于学校而言,网络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

四、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1 学习目标的确定

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构建了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与我国教育实际的相结合,是结论与过程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1]

认知领域教学目标的编写可以根据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Rober Mager)提出的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 行为(behavior):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较多使用“知道”、“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等动词描述学习者将学会的能力。

C— 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序)。

能力目标的编写要整合21世纪技能和高级思维技能。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必须熟练掌握21世纪技能,如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建构性思维、解决问题、元认知、合作、技术运用、自主和交流等。

2.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是在信息时代中成长起来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是新型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强调学习者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同学发生联系,进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即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处理、学习方法的运用、网络资源的选择方面的差别,并据此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3.学习策略的设计

学习策略的设计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关键环节。在信息化教学中,主要的学习策略有基于Internet的自主探究学习策略和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策略两种。

1)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策略: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基于因特网资源的探究式学习成为一种主要的自主学习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发挥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学习者如何能积极自主,首先是教师策划出让学习者感兴趣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其次是学习者必须利用海量网络资源进行信息的检索和分析,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资料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担当的是组织者和助学者的身份,组织学习者开展学习活动,给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供帮助,这种帮助不是答案而是启发或提示。学习者得到启发或提示后相应地做出思路调整。所以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有四个要素:问题、资料、提示和反馈。将这四个要素组织衔接好,是顺利进行基于因特网资源的自主探究学习的关键。

2)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策略:此策略是一种既适合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又适合于学习者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教学策略。其形式可以多种形式,也存在很多的协作平台。网络支持的协作学习策略通常有:“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竞争”、“协同”四种。

4.学习资源设计

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开展探究学习的基础要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于网络学习环境中学习资源设计应分为学习资源的设计和学习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不管在因特网上还是学校的校园网上都存在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每天都在更新充实。但对于学习者要探究的特定主题来说,绝大部分资源并不是专为这个主题而设计的。所以我们可将现有的学习资源分为三种情况:有完全满足学习者需求资源,可直接使用;存在相近的信息资源,要经过简单的二次开发完善后就能使用;没有满足需求的信息资源,必须要进行全新的开发。而后两种情况是多数的,所以对学习资源的设计是必要的,而且为特定主题设计的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说是最有效的,可以提高学习者进行探究学习的效率。开发的资源要考虑相关度、整合度和扩展度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关度是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程度;整合度是指知识内容综合、加工、处理水平的程度;扩展度是指拓宽知识面、丰富素材资源、增加学习功能的程度。

2)学习工具的设计

学习工具指有助于学习者查找、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交流协作、建构知识、评价学习效果的软件系统及其运行的硬件环境。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工具是支持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必要手段,主要用来帮助和促进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学习者利用其进行信息与资源的获取、处理和编辑等工作,还可以表征自己的思想和成果。目前常用的学习工具有效能工具(如文字及数据处理软件、作图工具等)、信息工具(如搜索引擎、搜索工具)、情境工具(如模拟仿真、游戏)、交流工具(QQMSNE-mailBBS等)、认知工具(数据库、电子报表、超媒体工具、概念图等)、评价工具(电子绩效评估系统、电子评价量规、电子档案袋、日志等等)。学习工具能实现许多教学功能,教师要根据学习者探究学习的主题和学习资源综合来设计、提供适合的有效工具。

5.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就是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从狭义上理解是学习者完成的学习任务及其所有操作的总和。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分为四个不同阶段:任务(问题)感知、知识输入、知识内化和知识输出。

1)任务(问题)感知:就是学习者对教师布置任务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清楚自己要完成的任务。这个任务具有挑战性,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者的兴趣。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任务(问题)情境,调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知识输入:浏览网络资源,查找并收集与主题任务相关的信息,同时对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此时教师的任务是给学习者提供学习工具,如搜索引擎,数据分析工具等。并提示网络资源信息存在着鱼龙混杂的情况,要注意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和权威性,所以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甄别后才能采纳使用。

3)知识内化:就是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形知识,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网络资源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为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其思维也是变化发展的。针对教师给定的任务(问题),学习活动表现为: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过程和验证假设。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提问引导学习者思考并提出假设,组织、调控学习者围绕相关主题和假设进行讨论。教师要站在稍稍超前于学习者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稍稍超前于最邻近发展区)提问来引导讨论。切忌直接告诉应该做什么,试图代替学习者的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知识输出:学习者运用思维和收集的证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整理,对结果进行描述与解释并形成结论,并对形成的结论进行表达与交流,最后生成作品,以作品的形式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生成作品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式多样的,例如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或网页。教师要对学习者的作品进行展示互评,此时教师引导学习者对自己或他人的解释做出批判性思考,提升学习者评价层面的高级思维能力。

6 学习评价的设计

主要是结合学习目标的三个维度并对其达成的程度进行评价,做到知识与技能——可测,过程与方法——可见,情感态度价值观——可悟,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交互程度进行评估,既要有终结性评价还要有形成性评价。还要开发和使用多元评价工具,还可要求学习者将自己的观点发贴到博客或微博上,以长期延续学习者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与关注。

相对终结性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更重要。形成性评价关注学习者的探究学习过程,强调学习者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重视学习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智能综合、思维运用和见解创新。

评价工具可分为五个类别。在一个类别中并不需要使用所有的方法,但是在一个评价计划中所有的类别都应该涵盖。(1)评估学生需求工具,如检查学生的工作、分析图形组织者、k-w-L图表与头脑风暴;(2)鼓励自主工具,如自评、互评、小组合作;(3)监控过程工具,如非正式观察、笔记、学习日志;(4)检验理解能力、鼓励元认知工具,如日志(journal)、访谈、非正式提问。(5)展示理解能力和技能的工具,如作品和表现档案袋和学生主持的会议。[6]

五、结束语

由于我国信息化教育开展的时间不长,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缺少理论研究作支撑,而且实践经验也显得不足。再加上网络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现行新课程教学的需求,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手段尚未健全,同时还受到教学环境、教学硬件设施、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等限制,要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在理论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充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一手段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