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德兴著《人性论》5:评《性恶》论

 yuanylch 2015-11-28

 第二章 人性论评说

 

一,评《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性恶的主要依据是在他的《性恶》论。他在《性恶》论中讲:“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从这段话可以推测他的逻辑推理是:有欲→有求→ 无度→ 力争→ 穷乱。这里,有欲并不能直接酿成穷乱,而是必须经过有求、无度、力争三个阶段才能酿成穷乱,其中无度似乎是荀子认为人性恶的关键。因为在他这段话里,“顺”字是人性变恶的转折,“顺”就是顺其泛滥不加约束。这一点,荀子在他的《礼论》中讲得更清楚,“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这里荀子认为人性恶在于人性的过度膨胀而不是人性本身,他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的看法,也为后代多数人认同,直至今日。然而,事物的过度并不是事物本身,不能将事物过度而造成的过失归罪于事物本身,正如不能将水火酿成的灾难说成是水火的危害。就人的欲望而言,君子与小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欲望强烈的程度不同以及对欲望的态度不同而已。一句话,君子之人性与小人之人性,只有量的差异并无质的区分。不能将量表现出的善与恶归结为质的善与恶。

再说,有欲→有求→ 无度→ 力争→ 穷乱。这是封闭专制社会的规则,在开放民主社会,人性表现的规则则是:有欲→有求→ 无度→ 力争→富治。因为,正因为“人生而有欲”才会有个人生产力;正因为“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才会有交换和商品经济;正因为“求而无度量分界”才会有市场经济的追求最大利润原则;正因为“求而无量度分界,则不能不争”才会有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些正是人民致富,社会法治的必由之路。

有人认为,荀子的人性恶是直指人性本身,理由是荀子在《荣辱》一篇中讲到人“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其中已包含人性的利己、排他因素。甚至以何谓“自私基因”的遗传理论来为荀子的“性恶”论作佐证。不错,人确实有“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本性,不过这是生物共同的特性,它是物种形成的必要基础,试问,如若某个生物(譬如说一头牛),它饥了不欲食,寒了不欲暖,劳了不欲息,避利而趋害,它能生存吗?何况人乎!其实,又何止生物如此,世界上任何事物,无不具有利己性和排他性,否则,就不成其为事物,世界就是铁板一块。譬如说国家,它就具有利己性和排他性,对于本国人民,与他国人民不是一视同仁的,而真正的国际主义是不分国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