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抗战时期,三方军队吃什么?

 xnycpfb 2015-11-28

抗战时期,三方军队吃什么?


文摘报 放慢你的脚步







1943年3月,时在重庆的中央大学出现学潮,起因十分朴实:食堂的饭太难吃。

当时中大的米饭被称作“八宝饭”——掺有沙子、煤屑、稗子、稻谷,学生相当不满。关键时刻,兼任校长的蒋介石亲自视察食堂,连吃三碗,诸同学面面相觑,一场风波无形化解。

客观来讲,中大的大学生确实娇气了。此时正值抗战关键时刻,物资匮乏,前线国军已经吃“八宝饭”很久了,而共军则连大米都吃不上——他们自嘲为“小米加步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对于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抗战三方军队的后勤很难及格,国军、共军一直未能建立现代后勤系统,日军的系统很快无法支撑。这样的军队都怎么填饱肚皮呢?


日军“精大米”



抓鸡的日本人


最初,日军还依赖后勤从国内运输,伙食标准令中国军队羡慕。按照日军后勤条例规定,士兵每人每天要吃870克精米,或者与之热量相等的面包、饼干、压缩干粮、精谷物。除主食外,还有熏肉、鸡蛋、盐渍或糠渍酱菜。为保证盐的摄入,每天还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盐或调味汁。

1939年日军经理部一份交运清单中,蜜柑罐头、水蜜桃罐头、蜜豆罐头、马手贝罐头、瑶柱罐头、浅利贝罐头等赫然在列。除了浅利贝罐头,运量都在1万罐以上,蜜柑罐头达到31万罐。

不过,依赖后方也有风险,一旦供应中断将十分被动,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日军的后勤逐渐难以支撑,不得不把重点转移到就地取材上。《1941年度兵站运营要纲》中,经理部提出粮秣以当地(占领区)获得为主,即使运输,也在满洲、内陆占领区内部调剂,减少日本本土运送。

什么是当地征集?就是传说中的“鬼子”进村。日军下乡扫荡时,最喜欢抓鸡,1941年8月一次扫荡中,日军在北岳区共抓了5万只鸡。一位青岛人回忆:“日本兵爱吃鸡,隔三差五出来四处抓鸡解馋,东西大村的鸡被日本兵抓得精光,在那苦难的抗日八年中,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为了让日军少出据点扫荡,一般乡村都会尽力供应。望都县北坝子村给附近据点每天上贡菜12斤、香油5斤、鸡蛋20个。

适应了中式食材,也很快学会了中式炊具。36师团晋南作战后就总结道:用中式的大锅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大量饭食,非常适合野外环境。

依靠着上贡、扫荡、运输,日军普遍能吃上精大米。但这也给日军带来了富贵病——脚气。此脚气并非皮肤病,而是一种因只吃精米导致维生素缺乏的病症。这是日军老传统——甲午战争中,日军有20%的死亡源于脚气病。


国军“八宝饭”


吃“八宝饭”的国军


国军的供应体系远不如日军发达,饮食标准也偏低。

1935年,军政部制定了陆军战时给养定量标准:每人每天大米22两或面粉26两(旧制,一斤等于十六两),罐头肉4两、干菜2两、咸菜2两、食盐3钱、酱油4钱,临时加给烧酒2两或白糖1两。军政部只部分解决运输问题:主食和油、盐依靠兵站采购,副食则靠部队自行购买。

武汉会战后,苏皖浙赣沦陷,物价飞涨,副食很快买不起了,主食的米面接下来也难以供应。为了解决吃饭问题,1941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粮食部,将田赋征收由现金改为实物,当年就筹集到粮食2460万石,效果立竿见影。

“田赋征实”以数量衡量一切,粮食质量便急转直下。部队吃的米饭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壳、稗子、老鼠屎和小虫子,雅号“八宝饭”产生于此。第54军军长黄维曾因粮食质量太差,愤而将整包大米寄到军政部抗议。

大部分国军只能勉强吃饱主食,但身为天之骄子的空军得到了特别优待,抗战最困难的时刻,飞行员每餐依然可以吃到肉类、鸡蛋和牛奶,让因物价升腾伙食水平下降的地勤官兵羡慕不已,自嘲:“空勤的紧吃、地勤的吃紧”。

海军的战舰虽然损失殆尽,待遇仍高陆军一筹,主食同样吃八宝米,副食却能做到“荤素兼有、肉食不断”。有些海军军官还不忘吃西餐的派头,每周总有一天用刀叉就餐,虽然食物只是馒头一个、咸鱼一条、豆腐蔬菜各一碟。



共军“小米加步枪”


八路军本身没有现代化的后勤体系,主要是靠各部自行筹措。这对共产党军队并不是问题——他们有丰富的自给经验。

开始时,八路采用苏区方式:“打土豪分田地”,打汉奸没收财产,以及向敌后的国民党政府征集,走到哪吃到哪,就地筹粮、就地吃饭,没钱了就打个白条。

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最主要的粮食是小米,重要性堪比货币。晋察冀的政府帐目是以小米或其等同物为单位结算,“小米加步枪”说法不胫而走。

根据地经验丰富了,也搞出了制度创新:屯粮,征收爱国公粮,达到了稳定供应。华北八路军每人每月的伙食标准是40~45斤小米,3两油,1.5~3.5元的菜金。

但这份标准中没有肉食,实际上,相对于国军和日军,共产党军队没法指望上级拨给,只有各显神通。

湖南人赵贵徵在1938年2月参加了八路军进入了抗大学习,他发现陕北人不吃下水,猪牛羊的下水都埋在地里,于是他便联系了当地人做内应,看谁家宰羊,就偷摸把下水起出来,与战友们煮了吃。

后来小赵到了晋察冀当了连指导员,主要工作就是解决口粮,他鼓捣了20亩地种蔬菜,又养了两只猪,特别是躲藏反扫荡时,赵贵徵宰了一头猪,有效地鼓舞了连队士气。

1941年后国民政府断了对共军的供给,加诸“五一”大扫荡,中原灾荒等因素,共军伙食标准急剧下降,部分地区以黑豆加野菜为食。

1942年,冀西区部分部队每天只吃二两黑豆,以野菜,树叶,树皮,草根充饥。但他们仍然保持了风度,把离村近的榆树皮和野菜留给群众,部队到十几里外的高山上采集。

连白洋淀这种号称富庶的地区,百姓也只能捞水草过活。著名的“雁翎队”经常只能捞点鱼虾白水煮着吃,既没油,也没盐,腥味扑鼻,有时候刚咽下去,立马吐出来。

面对如此局面,八路军放下枪,拿起锄头开始了大生产。冀西区在拒马河两岸试种稻子,1943年稻谷取得大丰收,军队吃上了大米饭。赵贵徵组织部下开垦了10几亩地,种下了山药蛋,结果收了三万斤,解决了连队3个月的伙食,当然山药面饼不可能有多么好的口感。

经过一年的大生产,口粮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晋察冀第3军分区2团1943年秋后,每人每天能吃六钱油、七钱盐、二斤菜,每人每月还能吃一斤猪肉。到1944年冬天,这个团的士兵平均体重从94.5斤增加到114斤。


来源 | 网易博客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点击右上角分享好友
回复“*月*日”获取更多资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