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楼】东林书院:名重天下,藏书罕闻(下)

 真友书屋 2015-11-28
韦力 芷蘭齋

其实,对于书院的清理,并非是因为魏忠贤痛恨东林党人,在整个明代,皇帝多次下令清理过天下的书院,而并非是针对东林书院一家。对于这一点,明末清初的孙承泽在《书院考跋》一文中说道:“有明盛时,各省俱有书院,自张江陵为政,始行禁止。江陵殁后,复稍稍建置,其著名者如江西之仁文书院,陕西之关中书院及无锡之东林书院,而东林为盛。至天启中,京师始有首善书院。然人不知有各处书院也,而统谓之东林,又不知东林所自始也,而但借此二字以为排陷君子之具。”孙承泽说,明代各地都有书院,张居正当政的时候,开始清理书院,但张死了之后,书院又开始得以恢复,但这些恢复的书院中,以东林书院最有名,但当时的人并不知道各地都有书院,所以就把书院统统称为东林书院,似乎“东林”成了书院的代名词,这也是后来东林党人被宦官整得最惨的原因之一吧。


民国十七年的东林书院石牌坊

但是,孙承泽说,魏忠贤迫害东林党人,其实起因很偶然,因为魏忠贤跟其他人一样,并不知道有这么个东林党。当年东林书院最有名的两位人物,一位是顾宪成,另一位就是高攀龙。而高攀龙的一次秉公执法,给东林书院,或者说给天下的书院带来了灾难:“适忠宪起为总宪,风裁大著,疏发御史崔呈秀之赃。呈秀遂父事忠贤,日嗾忠贤曰:‘东林欲杀我父子。’忠贤亦不知东林为何地,东林之人为何人,辄曰东林杀我。既而杨左诸人攻珰,珰益信诸人之言不虚也。于是,有憾于诸君子者,牵连罗织以逢逆珰之恶,锒铛大狱,惨动天地。于是,首毁京师首善书院,而天下之书院俱毁矣。”

这段话说,高攀龙查出了崔呈秀贪污之事,而这位崔呈秀及时抱大腿,马上认魏忠贤为父,并且不断地跟魏忠贤说,东林党人想杀我们父子。而那个时候,魏忠贤根本不知道天下还有一个东林书院,也就更加不知道东林党人是哪些人。但因为崔呈秀不断地说这句话,也就让魏忠贤渐渐地知道了天下还有这么一群人。然而此后不久,杨涟和左光斗等人,开始围攻宦官。这让魏忠贤觉得,崔呈秀说的没错,于是就开始兴起大狱,开始清理东林党人的同时,也开始尽毁所有的书院。

这里提到的崔呈秀,是魏忠贤的得力干将之一。他曾经做到过兵部尚书,是阉党“五虎”之首。正是因为这个人,才让东林党受到了灭顶之灾。从魏忠贤的经历来说,他也不太可能在此之前跟东林党有多大的过结,因为他本是个宦官出身,最重要的一点,是魏忠贤不识字。关于魏忠贤不识字的这件事,确实有些奇怪,因为他当年是在司礼监任大太监,而司礼监是专门替皇帝起草诏书和刻书的地方,并且在那里任职者,大多都是有些文化的太监。魏忠贤能够到那么重要的部门工作,跟皇长孙的乳母客氏有关,因为他跟魏忠贤形成了对食关系。在客氏的活动下,魏忠贤进入了司礼监,并且跟皇帝能够长期接触,才让他发展到了那样大的势力。


丽泽堂里的游客坚称那第一个字念“严”

魏忠贤不识字这件事,倒不是对他的贬低。他在司礼监工作时,有一位同事叫刘若愚,当然,刘若愚也是宦官,但他却有文化,因此刘若愚对于魏忠贤的描写,当然信服度就高了许多:“忠贤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喜鲜衣驰马,右手执弓,左手彀弦,射多奇中。不识文字,人多以傻子称之。亦担当能断,顾猜很自用,喜事尚庚,是其短也。”这样说来,魏忠贤确实有两下子。唯一他的短处,就是不认字。但正因为如此,人们以为他傻,其实这才是有心计的人。我觉得,刘若愚应该把自己的名字让给魏忠贤,管他叫“魏若愚”更恰当。但这样说来,一个不识字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关心书院里的事,除非影响到了他的利益。


我喜欢的古物

那么,东林党人是否影响到了魏忠贤这帮宦官的利益呢?其实在历史记载上也确实如此。当年东林党人在朝中的势力确实不小,他们当然不能看着朝政把持在一帮宦官手里,于是他们想尽办法跟这些官宦们展开了斗争,只是这些宦官们更能取得皇帝的信任,使得东林党人大受迫害。如此说来,在斗争策略上,东林党人输于阉党一筹。比如,他们把东林书院搞得名气极大,想以此来扩大影响,来争取天下人的支持。其实这种做法正是皇帝所痛恨者。对于东林党当年的社会影响,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乃言国本者谓之东林,争科场者谓之东林,攻逆奄者谓之东林,以至言夺情、奸相、讨贼,凡一议之正,一人之不随流俗者,无不谓之东林。若似乎东林标榜遍于域中,延于数世。”这么大的影响,其实不止是在封建社会,恐怕在哪个社会中,都会招来极恨,尤其东林党人所涉之事,都是跟朝政有关。这让皇帝觉得,再这么发展下去,东林党人真的要把持朝政了。因此,邓洪波先生总结说:“由此可见,在明代末年,‘东林’完全被泛政治化了,可以与东林书院、东林讲学毫无关系,此即所谓‘排陷君子之具’。它使得‘天下东林讲学书院’无所不在,无所不能。”

如此说来,思想正确固然很重要,但必须也要讲求切实可行的方法,否则的话,思想的正确反而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们还是接着在东林书院里寻找藏书的遗迹吧。

顾宪成有个弟弟叫顾允成,他当年也跟着哥哥在东林书院里学习。但这位顾允成似乎跟哥哥还是有点儿区别,比如他比较痛恨空洞无用的学说,他曾说过:“其言最高,其害最远”,所以,他认为理学“虽不犯手弑君弑父,而自为忒重,实埋下弑父弑君种子”,看来这是个务实的读书人。他的务实不知道是否跟他喜欢藏书有关。顾允成有个藏书读书之处,名叫“小辨斋”,而小辨斋就在东林书院院内。


穿越

沿着书院的左路,一路前行。穿过一段嵌满着法帖原石的长廊,在一个池塘边见到了一处古建。这处房屋没有挂着匾额,我不确定是不是小辨斋,于是向内张望,竟然看到几位学生在散漫地读着什么书。旁边的老师穿着古代的服装,看上去有些穿越,他看我举起相机,向我善意地一笑。而旁边的一间屋子里,却有四位老人在打麻将。看来这里都不是我所要找的小辨斋。


怀泾堂

穿过池塘,继续向前走,又见到了一处独立的院落,匾额写着“明礼堂”。由此进入,则又看到了“怀泾堂”的匾额。沿此穿入,又进入了另一个院落。这个院落的外廊上,三三两两坐着一些人,从敞开的门向内望去,里面坐着一些小学生,此房的门楣上没有悬着匾额,只是左右挂着一对抱柱楹联:“读得孔书才是乐,纵居颜巷不为贫”。我挤在人群中,探头向内张望,原来这些学生们正在进行考试,而正堂的影壁上,竟然挂着“小辨斋”。这正是我要找的藏书之处。而今这里成了学习的场所,让古老的书院有了生气。这种感觉真好。


小辨斋

因为里面的考试,使我不好意思走进小辨斋里拍照,于是沿着右路往回走。在此路过了三公祠,旁边的介绍牌上写着这“三公”乃是:欧阳东风、曾樱和林宰。这三人为了保护东林书院和反对阉党乱政,因为功绩卓著,所以立有此祠。祠堂里的摆设颇为简单,尤其让我喜欢者,是正堂的位置摆放着一块石山子。这种文人的雅玩之物,不知为何摆在了严肃的祠堂里。


三公祠

穿过三公祠,另一处院落名叫“时雨斋”。这里面有位老师正在教几个孩子书法,我看这些小孩子有的在练习楷书,有的在练习小篆,那份认真劲儿,真令人可喜。而今东林书院的管理者,能够让这座古老的书院得以鲜活,每让我想到这一点,都会赞叹不已。


好像没太认真

从书院里出来,我打上出租车前往下一个寻访之点,猛然想起我手中的伞不见了,于是立即掉头又回到了东林书院门口。我向检票者说明情况,他很是通情达理地让我赶快进去找。在书院的拍照过程中,因为拿着伞不方便,我随手放在过多处。在回找的路上,我努力地在想这把伞最后一次停留在一了哪里。进入书院,我沿着中路向前走,刚刚踏上泮池上的小石桥,就看到了我的那把伞安然地立在桥边。我在书院里转了这么多路,再加上往返的时间,至少过了1个小时,没想到这把伞依然健在。儒家理想中的路不拾遗,在这里表演了现实版,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东林书院的遗风仍然被泽于当地。看来,能有一个良好的教育,对人性的修炼是何等的重要。东林书院让无锡名扬天下,可惜的是,北京的首善书院,我已完全找不到了痕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