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06)

 李建涵LEO 2015-11-28

上一期周六随笔我聊到了“秋叶时间”,在这篇文章我提出对一件经历的事情最好能有多元化的思考框架,并列举了一些案例,结果很多朋友就开始问我:什么是思维的框架?如何搭建自己思维的框架?怎么知道哪个框架更适合自己?你用的7~10个框架到底是哪些?


我得先申明一点,你们要问,我都可以告诉你,但是你们先得明白一点,没有一种框架不是我经历了7~10年的练习才掌握的,你没有这个过程,知道也就是知道,你永远也不能超越。


知道我的方法,你辅助更精准的练习,少走我走的一些弯路,你就有可能更快。不过按我的感觉,完全不走弯路的人只会更慢,因为弯路可以让你在纠错中学习,这种学习是更有价值的学习路径。


今天就先聊聊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框架吧。这也是过去几篇旧文基础上重新改写的。


先说一句,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考的框架,只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科背后的思考模式,而是关注背诵大量的知识点,这是中国教育模式的一个特色。


比如我们学了语文,很少人理解汉字从甲骨文演进到简体字的逻辑,也很少人理解从诗经要现代文汉字音节韵律的变化,就是我们花费大量力气的作文,也很少人真正明白写作的套路。这些我觉得是思考的框架,但是我们学的是知识点。


现在谈到商务写作,很多人会推荐一本麦肯锡的《金字塔原理》,这本书的核心写作逻辑简化一下就是三句话:


1、把结论写在前面

2、为每个结论提供三个论据支持

3、把每个论据变成新论点再提供新的三个小论据


只要你的论据和论证看起来非常有道理,你用穷尽论据的方法足以让一般人被你轰炸到五体投地了。


可是这些方法不都是初中议论文学过的”论点、论据、论证“吗?而且我们都知道论点未必一定要写在开头,也可以写在结尾,中间,甚至什么都不说,让你猜!我们后来把这个叫阅读理解,考死过很多人。


请问这种写作的套路是思维的框架吗?我相信我们微信读者看过这类书的人不少,那么你们是否就建立了思维方法呢?


我觉得似乎还不是。


拥有一个好的思考框架的头脑,我个人经验是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而且还和好几个关键因素有关:


关键因素一:知识面


我觉得企图通过看一本书,几本书速成学到思维方法是很天真的,你得看很多书,完全不同的书,观点对立的书。


我想一个人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先得知道有哪些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行业,这些方法都有不同,我们不能一一体验,唯有通过读书去了解。


太多人读书爱读感性的书,而不愿意读那些拗口艰涩,充满思辨的书,那些让人激动的书,感觉能快速上手的书,只怕你杂七杂八读了很多,你的大脑依然是一团浆糊。


大部分人读书不过是想通过阅读找到和自己思维模式接近的那个作者,寻求认同,抱团取暖。他们何曾能耐心看看和自己立场不同的文章?


可假如你真想学理性思维,就得广泛阅读,了解各种看世界的视野,无论你是否认同他们的立场和观点,你得耐心分析立场观点背后的论证和事实,这并非是什么了不起的方法,就是要舍得下工夫,一句句归纳别人的论点,找到他们的论据,查验他们论证是否串联了论据和论点,这就是我们初中开始学习的议论文的学习方法。


把这些方法老老实实用到读书的过程中,把别人的思路梳理一遍,你就慢慢会发现,哪些书是有内在逻辑自成体系的,哪些书是拾人牙慧缺乏框架的。


再慢慢走一步,你就越来越爱看有体系框架的书,不爱看那些浅白缺乏内涵的书。


当然反过来,你也会越来越爱看那些观点抓人的书,只看结果不看推导过程的书,这样的书看多了,你也会变得越来越懒得思考。


关键因素二:经历面


光阅读书还不够,你得反复训练你学到的思考框架。


比方说你学到一个分析问题的方法,比如麦肯锡的“现象–问题–原因–对策–反馈”循环,看起来容易,但真成为你的思维武器库中的一种,你至少得找不同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


记住是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反复练习,把一件事情反复做一百遍和用一个方法反复做一百件事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方说你看到别人的PPT做得比你好,这是现象。这说明什么问题?会不会带来后期发展他比你更有优势?

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他比你做得好?

是他比你聪明?他比你工具好?他比你花时间?他比你经受了更好的培训?......

找到合理的解释你就可以针对性采取措施改进,比如升级软件,多花一点时间练习,也关注一些优质的PPTer的博客或者教程等等。


生活中任何事情,一看到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就应该随时随地用于这样的思考训练,这就是我所谓的碎片化时间利用。


比如我在上海地铁就观察到,苹果,微软,宜家这样的公司贴墙广告模式明显就和一些国内品牌不同,他们更多是连续贴墙,每一个大幅广告都只突出一个图片,一个话题,但是连续看下来,你的视觉肯定被他们轰炸到印象深刻,甚至进入到潜意识。而国产品牌往往很喜欢租一个好位置,然后拼命在这个位置放更多想让你看到的信息,这个现象背后说明什么?


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营销策略,我们不能简单说谁合理谁不合理,如果你仔细思考下去,会得到完全不同但可能都合理解释的答案,那么要找到这个答案,“现象–问题–原因–对策–反馈”完全可以用。


我觉得很多人的工作经历其实不过是工作年限,Ta能有什么工作经历?如果你没有让一种思维模式深化成你的职业本能,你就是工作十年,你那点经历我都看不上。


关键因素三:视野面


读书学习能让你知道世界如何运行,经历能让你验证你学到的知识是否真的和世界合拍,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你还是依赖经验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思维。


所谓经验,我的理解是,你可以提出一个对策,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做就可以解决,一一覆盖,谁覆盖得多谁厉害。


但如果你有思维,就可以解决没有经验覆盖的事情,你至少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假如这个事情从哪里开始,下一步会出现什么?那么大家的对策又是什么,然后我们该如何反应,思维有多深,你的思想就能走多远。


所以越是有了经验,越要主动总结自己的经验,把他抽象成一种分析问题的框架,当你能够提炼出某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框架时,你就开始有了思维。


很多人有了经历,却少了总结,长期下去,他越来越依赖本能或者经验做事,对于他熟悉的工作,他做得很好,也就以为自己有了思维,其实不过是有了对待某类事情的条件反射。


假如遇到环境的改变,他就会手足无措,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很无能。


要总结思想的方法我觉得很简单,就是写长文,一个连一万字原创文章都写不出来的人,就别谈什么思维理性了吧,那是个笑话。


关键因素四:格局面


可一个人有了结构化思维,未必就是好事,因为世界之大,思维种种,未必大道相通,也可以南辕北撤。


遇到你不能接纳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你怎么办?


比如我现在就比较反感大道至简,玄而又玄,幻而又幻的说法,但我心里其实明白这些之所以流行,是有道理的,也是有社会和现实事实做支撑的。


那么我在遇到我不认可不喜欢的思维方式,我该如何包容化解?


这是更高的命题,也更难。


我们有时候即便是同样的思维模式,同样的问题,站在不同的立场分析,也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这样的事情其实很多,你只要稍微观察就会发现。比如很多和子女关系紧张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和他们的对抗,不是因为思维模式不同,而是思维模式高度一致,然后就是无法进入对方的身份去思考,这样还是会走入僵局。


我把这种换位思考加上多元化思考的能力,叫“格局面”。如果你只能理解用你的思维来理解世界,那么你一定无法得到世界的回声,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不是为你而设计的。


可在宽容和理解之间,往往站着我们不肯妥协的内心。


假如你真的理解我今天唠叨的这些,你就知道,如何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没有速成的路,也没有一劳永逸的路


可以进入我的新浪博客下载原创PPT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