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谓综艺1.0与综艺2.0:以《奔跑吧兄弟》、《全员加速中》为例

 真友书屋 2015-11-28

作者 | 胡言


剧情需要烧脑,受众需要代入感,明星不过是“影子”,《全员加速中》成功步入了传说中的2.0时代吗?



《全员加速中》与《奔跑吧兄弟》代表了当前国内剧情综艺的两种类型。虽然我们为了描述的方便而将以《跑男》为代表的剧情综艺成为综艺1.0时代,将《全员加速中》称之为综艺2.0时代,但并不意味这我认为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线性的发展与替代关系。通过甄别二者在剧情本身观众明星上的不同,我们能够大致了解综艺1.0与综艺2.0之间的差异。


剧情:数量增加的背后是社会空间的扩展


《跑男》与《全员加速中》在剧情设置上的最直观区别表现在叙事手法与剧情数量上。从《跑男》来看,每期剧情数量为一条,并且当期剧情与下期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在呈现上对于剧情的交待分布在开头与结尾。从《全员加速中》来看,每期剧情数量上升为两条,其中的开普勒星球剧情线贯穿整季节目。在节目呈现上,对剧情的交待也贯穿每一期节目。可以说,剧情之于《跑男》,只是锦上添花;之于《全员加速中》,则是任督二脉。

然而,数量差异的背后凸显出节目参与者所置身的社会空间的巨大不同。在《跑男》中,剧情只是作为明星之间所形成的关系结构的发生场域及其补充,节目本身以七位跑男随着节目的展开而形成的特定角色与关系结构为支撑,剧情只是作为继续维持或打破这个“刻板印象”而存在的。因此,从社会空间的角度来看,《跑男》所体现的社会空间结构相对简单,它即是社会生活本身,只不过明星在节目中被不断地戏弄与调侃,成为“普通人”而已。

《全员加速中》则不同。参与到节目中的明星只有放置在剧情中其行为才据有意义,脱离剧情,他们的“加速”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两条剧情线索加上明星本身使得无论是明星还是观看节目的受众都共存于三个不同的社会空间结构中。社会空间的扩展本该导致节目逐渐变得“有意思”。然而,由于一方面《全员加速中》的游戏模式根源于日式的RPG游戏,其特点便是剧情选择上的非开放性,另一方面则是明星互动并未与剧情发展形成有效的嫁接,导致《全员加速中》虽然成功地创造了三个不同的社会空间,但却无法实现有效地驾驭。结局显而易见,节目最后最口难调:一部分观众认为它太“烧脑”,对于剧情的跨越完全不知所云;另一部分观众则认为节目一点也不烧脑,节目刚开始就早已能预知结局。


受众:从消遣节目到代入剧情


《跑男》与《全员加速中》虽然同属户外真人秀类的综艺节目,但是节目对于受众的设定截然不同。在《跑男》里,受众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电视观众,他们显得更为被动,其意见表达类似于“沉默的螺旋”。他们对于一档综艺节目的核心诉求便是“图个乐呵”,因此,吸引受众观看节目的最核心要素便是搞笑笑点的设计,至于这个笑点是高雅是低俗是正能量还是荤段子都无所谓。当前,普通观众对于《跑男》的认同,也立足于这一点:“看综艺不就是图个乐嘛,《跑男》就是能让我们在一周工作结束后让大家笑啊”。


而《全员加速中》这个类似于RPG游戏模式的2.0综艺,它的成功,依赖于将观众成功地代入到节目设置的各种剧情之中。观众不能仅仅像《跑男》一样把节目当作一种休闲方式来消遣,而是必须与参与的明星一道,“身临其境”的与跌宕起伏的剧情发生“共鸣”。观众已经变成了类似于用户的角色,更像是游戏中的玩家。因此,对于《全员加速中》而言,如何培养用户在节目剧情中的代入感,成为了是否能够成功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的关键。


明星:从自身综艺感的酝酿到成为受众自身的“影子”


同样是明星,他们在两档节目中所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在《跑男》里,对明星们来说最重要的便是展现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观众就是希望看到明星在游戏中的各种被撕、被戏弄、被整的囧样,期望他们卸掉光环,这也是真人秀的“真”字被期望的含义。因此,明星不仅仅是剧情的角色,而是整个节目的焦点与命脉,剧情只是明星们自由发挥、展现自己人格魅力的背景而已。因此,跑男们只需要在节目中磨练、酝酿并释放自己不断积累的综艺感便能够推动节目一步步走向高潮以及自己一步步涨粉。


而在《全员加速中》,虽然观众可能更喜欢看到明星之间撕逼式的互动,但这并不符合在这部综艺里对明星角色的设定。在《全员加速中》,明星其实是观众自身的投射。正如同游戏玩家操纵游戏主角完成各种任务一样,明星们在这个类似于RPG游戏的综艺里要展示的正是明星自己作为玩家对于剧情的理解并作出合理的反应。这并不是说在《全员加速中》可以忽视明星之间的互动,而是说,明星之间的互动必须基于剧情。《全员加速中》不仅在剧情上走得很远,而且在明星角色设定上同样走得很远。只有当明星能够在完全理解剧情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行为不断推动剧情发展,甚至创造新的剧情发展方向,才可能使节目脱离当前的窘境:在前几期中,明星只是剧情任务的被动接受者,而在视觉上则呈现为满场乱跑的状态。

明星在两个综艺来发挥作用的相异,衍生出两档节目在笑点设置上的差异。从《跑男》来看,笑点主要来源于明星之间不断分化整合的关系结构,它激发了大量关于人物关系的想象性。这样的笑点更加“简单粗暴”,并且最大化地利用了明星资源。而对于《全员加速中》,笑点主要源于节目制造的三个不同的社会空间结构之间的碰撞衍生出的喜剧效果。剧情的笑点来自于节目中的明星对不同社会空间中的剧情进行解构与建构;不仅节目笑点设置如此,连广告的植入方式也如出一辙。


危机:孰轻孰重、孰多孰少


从两者面临的危机来看,《跑男》的危机在于,在经历了两季之后,明星之间经常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关系结构与个人性格特征,这种脸谱化的印象已经深入人心并带有审美疲劳。“学霸”邓超、“大黑牛”李晨、“天才”陈赫、“小猎豹”郑恺,这些昵称既印证了节目的成功,也隐含了节目的危机。每期“流水席”式的换明星与每季换一个固定嘉宾并不能阻止节目缓慢地滑向平庸。并且,这种基于明星之间的关系结构的“资源枯竭”并不能够靠剧情来拯救。这种局面在观众心理的反馈就是:《跑男》依然很好笑,但总感觉失去了之前观看时的那种期待。我认为,一位影评人对于《港囧》的评价同样适用于《跑男》:“全程都在笑,我已经快笑不动了”。


而对于《全员加速中》来说,引发当前收视危机的并不是已被指出的明星角色被弱化、于正剧情累赘、NPC作用不明显或者旁白声音破坏氛围等问题,以上问题顶多算得上是技术性问题。真正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在扩展挖掘三个社会空间叠加镶嵌后的意义;如何增大剧情的开放性,最大程度的实现观众代入感的建构。如果《全员加速中》退回到《跑男》的节目形式,弱化剧情突出明星,则必然会沦为一场“全员运动会”;如果仍然坚持现有剧情的非开放性与非选择性,那么只会让观众继续因为“这是要闹哪样”的剧情而弃节目。如果没有处理好意义挖掘与剧情开放性的问题,那只会让人继续发出这样的感慨,“请了半个娱乐圈,时长将近两小时的节目,你就让我看这个…..”



虽说从二者的症候来看,《跑男》的问题更加清楚明了,但惯习已成,想要改变必定伤筋动骨;而对于《全员加速中》,问题看似更多更复杂,但却没有伤及基本盘,如何突破,就要看节目组自己对于剧情理解的思维转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