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网络时代的阅读

 江南一虹 2015-11-29
  随着网络的普及,当今的人对于阅读就有点无所适从了。就如我一样,有空的时候就拿着个手机这翻翻,那看看。即使是下班回到家中,或在休息日有集中的时间,也是在电脑上这看看,那点点,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的生命就被这些碎片化的文字、图画、影像而消耗掉了,没有一点价值,对人也没有半点益处,相反还把人搞得很是浮燥。
  据报道,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碎片阅读的时长每年呈现近10%的增长,是纸质书籍的近4倍。为此,有学者指出,当你越来越习惯于手机“微阅读”的时候,你已不由自主地被手机改变了;一味沉湎于资讯的话,人很容易被碎片化的世界所操纵。那么,作为一个当代人,在网络时代,面对众多的电子阅读产品诱惑,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地阅读?
  善取。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在《论书籍与阅读》中写道:所有的书都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暂时性的,另一种是永久性的。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品质上的好坏,而纯粹是类型的不同。暂时性的好书就是那些想告诉别人,而又无法与之面谈,因而印刷出来的有用或有趣的谈论。这是些旅途见闻、幽默故事、围绕某个问题的辩论、对社会生活的真实报道、对世态炎凉的惆怅感慨等等,有些侃侃而谈,妙趣横生,有的告诉你一些必须知道的事务,有实用价值。这种书随着教育的普及而流传日广,大量出版,成为当代的特产。对于这些应时之作我们当然应该表示欢迎,从中获得各种益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真正的杰作,那就反受其误了,因为严格地说,这些书根本不能算是创作,只是一些书简、新闻、资料或其他出色的印刷品。就象我们现在流行的电子阅读品一样,大众快餐式的作品较多,长期“吃”下去肯定会营养不良,有的甚至会得癌症,无可救药,不可沉迷。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应该善取,也就是根据自己的专业门类、主攻方向,选择一些比较系统性的书籍进行阅读,让我们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系统性地进行更新、发展,甚至创造出新的知识点。
  静心。有人统计过,一条微信最好是在4000字以内,以拇指划四下的长度为好,一旦超过4000字,别人就没有耐心读了。这个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我在用手机阅读的时候,哪怕是再好看的内容,如果觉得文章太长,也就没有耐心往下看了,有时会把它存下来,有时就此别过了。即使是存下来了,能再回头去看的机率极少,基本上是“白存”了。其实,用手机阅读大多是在“垃圾时间”里进行的,比如地铁里、公交上、等人时等等,周围环境大多比较嘈杂,或是有时间限制。总体来讲,这种环境下的阅读,人的心态往往是处在一种浮躁的状态,很难静下心来认真读,常常是出于好奇,这里读一点,那里瞧一眼,完全是以碎片化的方式处理。如今,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一些行色匆匆的年轻人,他们的阅读不再以书本为主,除了教科书以外,课外阅读几乎全部被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所取代。这样的话,他们平时通过自由的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就变得相对零散、粗放、贫乏,甚至他们的谈资也常常停滞于表象化的资讯、八卦中。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的思维方式也会是零星、分散、浅薄的。要改变文字种状态,除了静心阅读之外,并无它法;也只有静心阅读,才能使我们沉静、思考,并从中汲取知识营养。
  不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思想为什么不仅影响存在主义和其他哲学运动,还影响了一大批作家和艺术家,如瓦格纳、托尔斯泰、普鲁斯特和曼等,就是在于他的精深。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对如何精读作了充分的阐述。他说:对于善于读书的人,宁精不滥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即使是那些正享盛名,大受欢迎的书,如一年数版的小说、诗歌等,也切勿贸然拿来就读。要知道,为愚民而写作的人反而常会大受欢迎,不如把宝贵的时间用来专心一致地阅读古今中外出类拔萃的名著,这些书才使人开卷有益。他还说:“许多文人非常狡猾,不是引导读者追求高尚的趣味和修养,而是引诱他们以读新书为时髦,好在交际场中卖弄学识。诸如斯平德勒、布尔沃、尤金·休等人,都因善于投机而名噪一时。无论何时,都会出现很多这样的通俗作品,却使读者倒了霉,他们把阅读这些庸俗作家的最新著作当作自己的义务,而不去阅读古今中外为数不多的杰作--其中那些每天出版的通俗刊物尤为缺德,偷偷夺去了世人宝贵的光阴,使他们无暇顾及真正有益于修养的作品。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因为一般人通常只读最新的出版物,而不读各个时代最杰出的作品,所以作家也就拘囿在流行思潮的小范围中,时代也就在自己的泥泞中越陷越深了。不读坏书,是读好书的一个条件:因为人生短促,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快乐。宋朝诗人黄山谷(苏东坡的朋友)说:“士三日不读,则其言无味,其容可憎。”他的意思是说读书可以使人可爱而有味,这便是读书的整个目的,也只有以这为目的的读书才能称为一种艺术。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写道:一个人读书并不是为了“增长学识”,因为他如果一想起要增长学识,那么所有的读书的乐趣都完全失败了。无论何人,凡带着一种勉强的感觉读书的,都不懂得读书的艺术。这样的例行公事式的读书与一个议员在作一次演讲之前大翻其记录与报告并无分别。这是在求取行事上的帮助,根本不是读书。英国温斯顿·丘吉尔晚年常被世人描述为“活着的最伟大的英国人”,不仅因为他是天才的战略家和鼓舞人心的战时领袖,还因为他是伟大的雄辩家,有天赋的画家和具有深刻历史感的当代作家。他在《阅读,一种业余爱好》一文中自叙道:最常见的消遣方式是读书,千千万万的人都能从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中找到精神慰藉。图书馆是最能使人变得可亲可敬的地方。有了“几本书”就可以使人得到安慰和满足。当你浏览那些先圣先师、历史学家、科学家、诗人、哲学家的充栋之作时,你会意识到你永远也欣赏不了这些宝贵财富,你会叹息人生的短暂。想想看吧,有多少美妙的故事你从未听过,有多少对重大问题的探求你永远不会去思考,有多少令人欣喜、发人深省的思想你无法分享,有多少人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你服务而你却不会去收获劳动成果。由此我们将带着新的热情,追求生活中轻轻松松的目标。所以说,快乐阅读也很重要。人只有在快乐时,才对所阅读的东西更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在接受中得到知识。
  兴趣。就是找适合自己爱好兴趣的书来读。文学青年适合读什么书,喜欢哲学、宗教的人适合读什么书。没有一张书单是适合所有人的,这恰恰抹杀了人的个性,所以我们在选择阅读品时,可以根据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专业来选择;也可以依据个人所处的环境、心境来选择。人在不同时期,所具有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就我自身来讲,在军营时为了训练需要,我所选择的阅读对象多是军事题材的读物,除了军事专业书籍外,也读些与军事专业相关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从而更立体地感受军事知识。转业回地方后,主要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此时的阅读对象就变成了经济金融类,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因为这类阅读与工作、生活紧密相关,读起来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上心、更容易汲取知识养分。
  我们还要有一个自己的书斋。作家叶灵凤在《我的书斋生活》中写道:我不能想像,一个没有几本书,一个没有一间书斋的作家,纵然他的这间书斋,只是一只衣箱,一张破板桌也好,他必需有一个工作场。不然,他从什么地方将他的生活制造成作品,供给他的读者呢?我更不能想像一个不读书的作家。读书,是作家生活的一部分。他从书本上,为他的写作生命汲取滋养,使他的生活更加充实,也就给他的作品增加了光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