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动医疗是个什么“东东”?

 昵称535749 2015-11-29
2015-11-23 00:03:06

       目前中国老百姓的医疗习惯依然是生了病就去挂号,或者托熟人找专家。这依然是一种很原始落后的消费习惯,因为你找到的医生对你的情况并不了解,他又怎么能为你作出合理的诊断和治疗?而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医疗习惯就是,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找自己专门的家庭医生,由他来对自己的健康作出一个长期的跟踪和诊断。就如同“打车难”成就了滴滴打车,中国人常常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也造就了互联网医疗的生存土壤。

        现在,移动医疗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其实,说起“移动医疗”,好多临床医生和患者都是一头雾水。那么,“移动医疗”的本质是个什么“东东”? 

       首先,医疗IT的移动化和移动医疗是两回事。观察我国的移动医疗近10多年的发展史,现在往回看,不难发现,以前医院信息化、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开展都是基于软件。如今随着时代发展,医疗IT开始连接移动端,但其实这种连接和移动互联网本身带来的移动医疗区分是非常大的,因为医疗IT的移动化是优化了医院的业务,是IT结构,服务于管理,而移动医疗是优化用户体验,是互联网架构,是服务于人。
        以村医为例,农村卫生信息化的移动端,表面看,就是院中、院前、院后怎么结合到移动互联网上,怎么结合到新农合去,也就是说村卫生室业务怎么从IT化到移动互联网化。而基于农村互联网的移动医疗,它不是基于村医的业务,而是基于村民跟周围所有人的关系,是对整个村民综合服务的重构,而不是把村医的业务搬到互联网上去。
       第二,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也不是同一件事。互联网是连接信息、获得流量,而移动互联网不是连接信息的,而是连接人和场景的,是一种情感连接,体现的是社群关系。
        第三,基于前面两点,一个真正做移动医疗的人与做医院信息化移动端的人的思维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做医院信息化的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人机交互,其实是一个供应商的思维方式,是为医院服务的,但真正的移动医疗是为用户服务的。
       最后,互联网“ +”,这个“+”,加的是什么?“互联网+业务”与“移动互联网人”,在未来移动医疗上带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体验。在互联网时代,流行的是“流量”,要对流量进行分析;移动互联网流行的则是“人”,其本质是洞察人的需求、人的场景、人的社交关系以及人在情感上的诉求。
        联系到医疗行业,医学模式经历了从生物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转变的背后,最本质的不同就是它的核心到底是关注疾病还是得病的人。本来,移动互联网跟医疗一点不搭,但现在两者越来越近,就是因为通过这些年逐渐转变后的医学模式和移动互联网二者洞察的都是人。医生们大多都知道特鲁多医生的一句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忙,总是去安慰”,这句话体现的是对人的关注,是医学人文的思维,它跟所有移动互联网最讲究的要关注用户的痛点、场景、情感连接等十分相似,也就是说,二者背后的机理非常一致。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是医生。互联网项目的特点是重建整个分配体系,让其中最直接创造价值的环节获得更大利益。针对医疗领域,最大的价值创造方就是医生,而互联网医疗理应让医生成为获利最大方,换言之,医生是互联网医疗的核心。

       未来,可以让移动医疗走向聆听,聆听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心声,去关注他们内心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去观察一下医生、护士他们的工作,了解医患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简单地把医院的业务、管理、数据、绩效IT化。“移动医疗 ”的最高境界是连接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内心世界。而业务的事情,就交给医疗信息化去做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