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文人的饮食书

 断桥鸥鹭 2015-11-29

周末 | 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文人的饮食书

2015-10-31 中图网 中图网
引言

  食有三品:上品会吃,中品能吃,《文人与美食》一文中提到,要达到最高境界“仅靠技艺是远远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人的文化修养,甚至还关乎人的灵性。因而,最高的厨师能算得上美食家的也就微乎其微,而文人中的美食家反而就比较多了。”他们也许会做也许不会做,但会吃、会品,还有一样:会写。


  这种“会写”可不是写菜谱(或许多少有一点),但你读了以后只觉得太妙,恨不得自己做来(或找能做的地方)尝尝。在推动美食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想必文人的功劳是绝不可忽视的。


文人的饮食书



梁实秋《雅舍谈吃》


  梁实秋(1903-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华人世界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谈吃》、《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


  梁实秋自嘲嘴馋,一生中写下无数谈吃的文章,这些文章带有浓浓的故土情怀,是名家谈吃中的经典作品。一代散文大师梁实秋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味道,还有历史的味道、人情的味道、故乡的味道和记忆的味道。





邓云乡《云乡话食》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室名水流云在轩。一九二四年八月二十八日出生于山西灵丘东河南镇邓氏祖宅。一九三六年初随父母迁居北京。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燕京乡土记》《文化古城旧事》等。  


  邓云乡与梁实秋、唐鲁孙并称为“华人三大美食家”,老先生用他的生活情趣来写美食,从北京写到江南,从街边面茶写到红楼茄鲞,从大白菜写到鲥鱼,有诗词,有典故、有风俗传统,有逸闻趣事,更有老先生情趣的自然流露,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仿佛感官也可以传递。





汪曾祺《五味》


  汪曾祺(192O~1997)现、当代作家。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深受教写作课的沈从文的影响。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著作丰富,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他以散文笔调写小说,写出了家乡五行八作的见闻和风物人情、习俗民风,富于地方特色。作品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


  汪曾祺既不是达官贵人,又不是商贾巨富,因此所食、所喜的多是地方风味和民间小食,他谈萝卜、豆腐,讲韭菜花、手把肉,皆是娓娓道来,从容闲适;读的人则津津有味,满嘴噙香。





高阳《古今食事》


  高阳(1922—1992年),本名许晏骈,字雁冰,浙江人。出身于钱塘望族。1962年发表第一部历史小说《李娃》,一鸣惊人。《慈禧全传》、《红顶商人》、《胡雪岩》。“红楼梦断”系列等使他成为当代知名度最高的历史小说家之一,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


  本书是高阳穷毕生钻研的无比珍贵心得,引经据典畅谈五千年华夏饮食文化的结晶,不但有众多美味口颊留香,他还杂糅了历史的佚闻逸事,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林文月《饮膳札记》


  林文月,台湾彰化人,生于上海,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回到家乡,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又获硕士学位,留学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比较文学,后回台湾大学任教至退休,现专门从事写作。著述有学术论文《澄辉集》、散文《拟古》等约二十种,译著有《源氏物语》等古典名著。


  本书为作者借饮膳记忆,委婉追怀平生亲友知己之行止,以十九种佳肴食谱编织成一幅温馨感人的回忆录。虽谓知味大厨操典雅之笔触,书写了俎上灶前的割烹经验,实乃情思悠远之硕学,在全面回味昔时体会到的师恩、友谊和亲情所加之于今日的无穷感念。





李碧华《红袍蝎子糖》


  作家李碧华,女,原名李白,祖籍中国广东台山,出生、成长于香港,先後在刊物撰写专栏及小说。代表作品有《霸王别姬》、《青蛇》、《秦俑》、《胭脂扣》、《生死桥》、《饺子》、《诱僧》等。


  无论写什么题材,李碧华都是一贯的幽默、潇洒又尖刻泼辣。所以同是谈美食,在别处你看到的是色香味俱全,典故生动渊源流长;李碧华的饮食档案,却是从“食”引发出去,各生各态无所不及,随心中是否有深意,就待你去品味了。





王敦煌《吃主儿》


  作者是世家子弟,王世襄之子。他以京腔十足的文笔,讲述了他生活中三位最亲近的“吃主儿”的故事,记述了从选料采买,到如何烹调、如何下箸的许多学问,介绍了百多种王氏家常菜的烹调诀窍,不是菜谱却胜似菜谱。最珍贵的是,文中记述了作者的父亲王世襄先生对烹饪的研究和创新故事以及他家精于厨艺的老家人对饮食烹饪精到的理解,以“各家所长,兼收并用;依我所好,为我所用;量材入馔,物尽其用;绝不可墨守陈规,一味拘泥”的观念贯穿全书。





袁枚《随园食单》


  身为乾隆才子、诗坛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颇丰。作为一位美食家,《随园食单》是其四十年美食实践的产物。作者以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我国14至18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我国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饮食名著。





周作人《吃堂谈吃》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号知堂。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知堂在《知堂谈吃》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唐鲁孙《天下味》


  唐鲁孙,本名葆森,鲁孙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1946年到台湾,1985年在台湾病逝。著作有《老古董》《酸甜苦辣咸》《天下味》等,量多质精,允为一代杂文大家,而文中所传达的精致生活美学,更足以为后人典范。


  唐鲁孙出身贵胄,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奇珍,又遍尝各省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北方味、山珍海味、烟酒味,百味不离其宗,那就是作者对往昔的人与事的无尽回忆。





逯耀东《肚大能容》


  逯耀东(1933-2006),生于江苏丰县,曾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他的研究与教学集中于魏晋南北朝史、中国传统与现代史学、中国饮食文化史。


  《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就是逯耀东过去发表的一些饮食文章的结集,大多为探访美食的随笔。作者上北京、下江南、走关中、入中原、返台北,可谓是遍访佳肴美膳,忽而“去来德兴馆”,忽而“富春园里菜根香”,正乃“馋人说馋”是也,让读者忍俊不禁之余难免食指大动。更殊为可贵的是,作者把这份经验与历史、文学融会贯通,在大快朵颐的文字里,讲的是历史名城的饮食经,道的是诗词文赋的品馔谈。





蔡珠儿《饕餮书》


  蔡珠儿,女,1961年生于台湾省埔里镇,毕业于台大中文系、获英国伯明翰大学文化研究系硕士。曾任记者多年,现居香港。著有散文集《花丛腹语》、《南方绛雪》、《云吞城市》等书,曾获得台湾地区第二十届吴鲁芹散文奖。2005年获台湾《中国时报》及《联合报》年度书奖。


  “饕餮”是一种古代怪兽,它和蛟龙、凤凰、麒麟一样,都是虚构的动物,只存在文化里。但龙凤麒麟是祥瑞的吉兽,饕餮则是贪食的恶兽,望文生义,字形狰狞,所以“饕餮之徒”绝非善类。至于“老饕”,看来虽比较亲切温和,但也不像是好东西。本书说的不是美食,也不是贪吃,而是食物与人和社会的关系。饮食也许真是一头怪兽,移形换影光怪陆离,可怖可笑又可爱,而不管这头怪兽变成老饕、馋猫、foodie还是美食家,它总是不停地咀嚼时间,分泌意义。





齐如山《中国馔馐谭》


  齐如山(1875 - 1962)戏曲理论家。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主要有《说戏》、《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脸谱图解》、《梅兰芳艺术之一斑》、《梅兰芳游美记》等三十余种。齐如山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不少著作属于社会史范畴,而且都是活泼新鲜、极其生动具体的第一手资料。


  此书为散文家、戏曲理论家齐如山关于饮食文化的随笔集。从中国传统官席的必备菜式到街边的各色杂食,从中西方甜食、面食的差异,到中国菜的烹饪方法,齐如山先生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详细的研究,阐释了中国美食各方面的精髓,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汪曾祺《四方食事》


  汪曾祺的散文在于他对“凡人小事”的审视,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见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听一位性情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


  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苦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