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突破“写”的瓶颈

 江山携手 2015-11-29

写作,正如“研究”一样,从外面看,感觉是个神圣的、让人不能随便侃几句而自如应对的话题于是很多人都是像基督教徒做祷告一般,从正襟危坐般开始,如是这样,也往往由“敬”进而变为“远之”,于是常常受阻,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觉。原因除了对其过于“虔诚”之外,还有有顾虑、没信心,怕写不好、不敢下笔等原因。于是乎,常有想写但不知从何入手、似乎有话要说却是词不达意这样的感觉。与一些网友交流,发觉这种情形不在少数。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而有所突破呢?近日本人在“齐读共谈”里听了赵坡老师的关于写作的讲座,虽然只廖廖几语,却深受启发,结合他的提纲得了一些想法(这当然不是技法方面的),记下望同行们探讨:

1.有感而发,不要造作。只要是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写客观真实的内容,就不要有其它的顾虑,不要怕别人“被自己重复”,不要怕“人云亦云”。只要是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悟,“我手写我心”,这就是惬意的写作,或者说是“记录”。

2.快乐、轻松写作。写作不是沉重痛苦的事情,虽然写作过程中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其过程是快乐的。如果不快乐,就不要写,要停下来梳理、休整,包括自己的状态、心情。

3.把写作变成记录。这也是让自己写起来的一种方法。写作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正如研究也是人人可做一样。把写作作为记录自己的经历、所思所想的的一种方式,做什么写什么,想什么写什么。

4.写作的目的变得纯粹。写作为了什么?发表?出名?稿费?如果这样,就为自己徒增了压力。其实,写作本身就是目的(或者说,写作本身并无目的,就如捡地上的纸屑本身是目的而不是为了得到表扬一样),想写就写吧,认为应该要写的就写吧,看到地上的纸屑你觉得应该捡起它把它放进垃圾桶一样。

5.把读者定为自己一个人。很多时候,不愿动笔,是因为有了“写不好别人读了会有什么什么想法”的顾虑,先不理这样的想法有没有必要,只要你像《追风筝的人》的作者胡赛尼所说的那样:“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书稿将会安放在储藏室的书架上,和我那些装满小故事和短篇小说的牛皮纸信封相伴。”这样,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或者抱着只是为了记录,是为了留下记忆的想法,你就大可丢开顾虑畅所欲言了。当然,你也可以让自己的朋友阅读,甚至慢慢地不断扩大读者的范围。公开发表?那当然好,毕竟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和证明,但不要以此为目的,把这作为对自己的“额外奖赏”吧,不过,或许在不断坚持之下,在经历某个阶段以后,获得“额外奖赏”就会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