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宜兴紫砂亦如时局一般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顾景舟,是有名的,最好的制壶人。 然而,顾景舟并不是一叶独舟。这叶舟的显露头角,依赖于一处知己的所在,“铁画轩”。 提到顾景舟,就不能不提到铁画轩。这个民国紫砂史上有名的陶器店铺,在顾景舟的人生脉络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铁画轩主人戴相明,更是成为了顾景舟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
当时,顾景舟常常往返于上海与宜兴之间,铁画轩是必到的落脚、会友、中转之地。 想那“铁画轩”里,谈笑鸿儒,往来雅杰,梅兰芳、盖叫天、周信芳、赵丹、沈尹默等艺界名流时有造访。至于吴湖帆、江寒汀、唐云、来楚生们,更是这里的熟客老友。真正吸引他们的,除了这里的艺术氛围,还有那些可玩可用的紫砂壶。 在“铁画轩”老板戴相明的穿针引线下,顾景舟逐一拜访了沪上书画名家,先后与来楚生、江寒汀、唐云、吴湖帆等书画金石大家品茗谈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他曾说:“拜访那些书画大家,我每次都是心存敬畏的,我是以谒见之心敬仰他们,又从他们的谈吐中吸取艺术营养。”
我们可以想象顾老的心情,一个年仅三十四岁的紫砂艺人,在旧中国那样的时代背景下,能够与当时已领衔沪上,名满全国的海派书画大师同坐一席,互相交流,他是满心欢喜,又心存敬意。 在高朋满座的吴湖帆家中,这些书画和篆刻艺术大家,非常欣赏顾景舟壶艺的精到。众多艺术家建议将“顾景洲”的名字改为“顾景舟”,寓意为艺海一舟。 从景洲到景舟,意境一下就变得高远。 顾景舟当即欣然同意,表示在紫砂艺苑风雨飘摇之中,自己愿为搏击风浪的一叶小舟。
在相互的交流之中,吴湖帆等人看到顾景舟用的印章,不是一流篆刻家所为,觉得与壶艺不相称。篆刻大家来楚生首先表示要为他刻一套壶上钤用的印章。 吴湖帆的入室弟子任书博年龄略比顾景舟少长三四岁,篆刻在书画界已崭露头角,也明确表态要治印相赠。
而赵叔孺的入室弟子,篆刻得二驽老人秘传的王仁甫,秘不先声。却在翌日,就首先把“顾景舟”“景舟制陶”“景舟”一套印交到了戴相明手中。 此后,又有“景舟制壶”“景舟手制”“景舟”“宜兴人”等名家印章辗转交到顾老手里。从此,名壶配佳印,让顾老更是褶褶生辉。 对这些艺术家的青睐和关爱之情,顾景舟满心感慨,心存感激。他决定为吴湖帆、江寒汀、唐云、戴相明等赠送自己做的紫砂壶,并统统盖上新冶的“顾景舟”印章,以示紫砂艺海中的一叶小舟要起帆远航了。 他与戴相明先生一起商量,这些壶必须有较大的画面可供书画,同时根据当时的烧成条件,为了防止烧坏,壶坯一共做了六把,请吴湖帆先生书画。他精心构思,用了近二个月时间抟埴了六把“石瓢壶”。 石瓢,是从石铫演变而来的,“铫”是古人用来烧开水、煮东西的炊具。 唐代陆羽《茶经》记载,古人煮茶的用具原是以青铜或生铁制成的鍑(釜)。到了宋代,釜演变成铫。大文豪苏轼的好友周穜曾送他一把石铫壶,苏轼得到此壶后,作了一首诗《次韶周穜惠石铫》给周穜,以表达感谢之意:
后来到了清代,篆刻家陈鸿寿(字曼生),将石铫改为石瓢,意在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 陈曼生是著名的文人壶大师。他做了十八把最著名的壶,称为曼生十八式。其中有两把石瓢壶。一把上书:不肥而坚,是以永年。曼生作瓢壶铭;另一把上书: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曼生十八式之一 顾景舟做石瓢来感谢几位艺术家的关心,也是用“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的意思,感谢这些艺术上的知己。 这六把壶坯,戴相明先生如若珍宝,小心呵护,用船从宜兴运到了上海,亲自送到了吴湖帆先生家中。
吴老先生根据中国历代文人士大夫爱竹,尚竹的气节精神,在其中五把壶的正面,均画了潇洒疏落、飘逸俊秀的竹枝竹叶。而另外一把,也就是吴湖帆旧藏的壶,则因为“梅景书屋”的斋号,由江寒汀画了梅花。 在壶的反面,吴湖帆根据不同的对象题写了不同的诗句。吴湖帆自己的为:“细嚼梅花雪乳香,寒汀兄为余画茶壶,倩题。” 赠与江寒汀的壶上画斜出竹枝一竿,题诗为:“寒生绿罇上,影入翠屏中。寒汀兄属,吴倩并题。” 唐云先生这把也是吴湖帆画的竹子,并题诗:“无客尽日静,有风终夜凉,药成兄属,吴倩并题。” 戴相明先生这把是吴湖帆画的旁逸斜出两三竹枝,题诗为:“为君倾一杯,狂歌竹枝曲。相明兄属,吴倩并题。” 顾景舟先生自留这把为“但为清风动,乃知子猷心。景舟先生,吴倩并题。” 吴湖帆、江寒汀饱墨执笔悬腕在五把壶坯上各题诗句,四把壶上各画形态相异之竹枝。陶艺一绝,书画一绝,篆刻一绝,珠联璧合,完美至极。 紫砂史上刚柔并济的五把石瓢壶于此留名。 这六把壶坯,后来又是戴相明先生如至宝般运回宜兴。吴湖帆和戴相明的两把,顾景舟亲自操刀,另外四把则由顾老的表弟谈尧坤先生凝神镌刻。 “铁画轩”在顾景舟的人生中,是个不可或缺的所在。戴相明是顾景舟非常重要的客人,很多优秀的作品都是经铁画轩而辗转出去。顾与戴两家更是三代之交,在很多顾景舟的作品与资料中,顾景舟始终以“相明我兄”相称。 称兄容易,而这一声“我兄”,却让人动容。 下图就是顾景舟烧给相明我兄的那把石瓢壶。 近现代 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 相明石瓢壶 钤印:顾景舟(盖) 戴相明(底) 款识:为君倾一杯。狂謌竹枝曲。相明先生。吴倩并题。 H:8cm L:18 容积:600ml 出版:《玩古玩—翦淞阁》,2010年4月。 而这五把石瓢的佳话,没有戴相明的搭桥张罗,雅事实在难以促成。顾景舟感念戴相明,对他的情谊,也体现在他专门打造相赠的这把壶的中:壶盖款是顾景舟,底款是戴相明。 这是在顾景舟从艺多年的生涯里,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落底款“戴相明”。我猜想,顾景舟的用意,大概是要表明这把石瓢是两人共同的成果,他要两个人的名字和情谊刻在一把壶里,流传下去。 这石瓢倒出来的每一杯茶,都是他们的高山流水。
戴相明后人戴佐民的回忆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即后来的文献中提到顾景舟和吴湖帆合作的那批壶,一律称为五把。而在他父亲戴相明的记叙里,一直坚称有6把。 此说何来?戴佐民无不遗憾的说,还有一把进窑以后烧坏了。亦有另一种说法,称当时有一件烧成有气泡,后顾景舟转赠给宜兴一位重要的友人,问起顾老也没有正面回答。然而这最后一件作品倒成了一个难解的迷,可以确定的是,当时合作的石瓢是一共有6把。 五件大石瓢,除去顾景舟自留的一件始终没有曝光,另外的四件都露面,花落各处,都归藏于紫砂界非常重要的藏家。这次戴相明旧藏的石瓢,荣耀低调登场于2015匡时秋拍紫砂专场。 近现代 顾景舟制、吴湖帆书画 相明石瓢壶侧面图
在紫砂壶艺发展之中,顾景舟先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紫砂历史上首位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光荣称号的紫砂艺术家,被人们誉为“紫砂泰斗”。顾景舟(1915-1996),原名景洲,早年别称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晚年自号壶叟。他出生于宜兴川埠上袁村的一个紫砂陶世家。年少读书,研习古文,聪慧过人,博闻强记。十八岁时家道中落,继承父业,随祖母邵氏制坯,从此开始长达六十多年的陶艺生涯。著名画家亚明赞誉他:“壶先秦有之,紫砂始于明正德,至今五百年,高手不过十余人,顾兄景舟当为近代大师”。 乙未之年,顾景舟诞辰百年,睹壶思人,感念先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