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三姑书斋 2015-11-30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1973年5月,当时天津武清县高村公社兰城大队社员在村东约一华里的苏家坟平整土地时,发现一通东汉植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雁门太守鲜于瑛墓碑。出土时碑阳朝下,班于土中,距地表一米余深。与碑同时出土的尚有碑座一件。此碑现已移至天津博物馆。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此碑上尖下方,呈圭形,高2.42、宽0.81一0.83、厚0.12米。碑首有穿,径0.15米。碑座为长方覆斗形,长L22、宽0.72、高0.24米。碑座中间为竖碑之槽,长0.9、宽0.14米。碑两面均有铭文,碑首有题额和画像。碑阳额旁阴刻青龙、白虎,碑阴穿上阴刻朱雀。碑阳额上有“凸”字形单线界框,框六角刻有卷云纹。框内剔地阳刻小篆“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碑”十字。碑首画像和篆额形式为汉碑中少见。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文为隶书,阴刻碑阳十六行,满行三十五字。碑阴十五行,满行二十五字。两面共八百二十七字,除个别字渝损外,余皆清晰完好。碑阳字间有细线方格,字体略小,一般为纵3、横4厘米,纵横成行。碑阴字体大小不一,不及碑阳的隶字工整,界格不甚明显。此碑碑阳叙述死者生平,文后赘以赞词,与一般汉碑铭相同。碑阴为长篇四言韵语,内容与碑阳大同小异,文尾并详列死者一世系,与一般碑阴仅记捐资人的姓名和钱数者,迥然不同,为汉碑的新例。

据碑文记载,碑主鲜于瑛在延平(汉疡帝年号,在位仅一年,公元106年)以前,先后为并州孝廉、郎中,度辽右部司马及徐州东海郡翰榆县县令等。延平时任安边节使。永初年间(汉安帝时,公元107一113年)为雁门郡(属并州,治阴馆,今山西代县西北)太守。延光四年(汉安帝时,公元125年)死于家,死时八十一岁。四十年后即延熹八年,其孙为之造碑。碑中所记鲜于瑛及其世系人物共十二人,除其孙纺、仓、九三人未书官职外,余皆封建官吏。史籍无考。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

碑帖大观之《鲜于璜碑》在汉字发展史上,秦始皇推行小篆和采用下层徒隶使用的秦隶(变小篆圆转线条为平直的笔画),使汉字的结构和形体日趋定型。到了汉代,篆书的使用范围缩小,只用于碑额、玺印等特定场合。隶书则成为全国的主要书体并逐渐演变成有“波势”“挑法”的新书体,即所谓“八分”式的汉隶。鲜于瑛碑的篆额和隶书碑文,反映了东汉后期文字的使用情况。碑文中假借字和异体字甚多,其中有一些是民间删繁省难和大胆创造的简体字。从书法艺术来看,鲜于瑛碑碑额的篆书,字形稳重,通过刀刻的笔划匀如铁线,瘦硬有力,表现了书写人和石刻工匠相结合的高度技巧。鲜于瑛碑立碑时间,正是我国书法史上汉隶最发达的时期。这时碑版中的汉隶,书法风格各不相同。根据笔法,大体可分两派:一派结体巧妙,以用圆笔为主,具有秀美的风格的,以《曹全碑》为代表;一派结体方整,以用方笔为主,具有朴厚的风格的,以《张迁碑》为代表。鲜于瑛碑碑阳和碑阴的字体属于方笔汉隶,其中许多字与《张迁碑》接近,但字体较《张迁碑》宽扁丰厚,时间早二十一年,书法艺术水平较高,可视为成熟的汉隶中方笔流派的代表之一,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