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碑额、碑阴、碑侧、碑座

 吴奇郭粤吴宏伟 2018-12-17
​碑额、碑阴、碑侧、碑座

一块碑,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碑石的上端,刻碑文题目的地方,称为“碑额”,或称“碑头”。下面长方形的一段,用以刻碑文的,称为“碑面”。它的反面,称为“碑阴”。自从有了“碑阴”这个名词,也有人把“碑面”称为“碑阳”,但这个名词一般都不被采用。碑是一块石版,或厚或薄。厚的碑版,两边相当宽阔,也可以利用来刻字。这地方就称为“碑侧'靠近碑文第一行的侧面,称为“右侧”,靠近碑文末一行的侧面,称为“左侧”。
早期的碑,碑额和碑面是连在一起的整块石版。汉碑都比较矮小,魏晋以后,愈来愈高大。到了唐代,碑的制作愈加精工。碑额和碑面用两块石版刻成装配。碑额正面都雕刻成精致的螭龙花草纹样。其宽度厚度都比碑面加大,对碑面具有保护作用,使雨雪不至直接淋在碑面上。有许多直立在田野中的唐碑,上半截的字迹至今完好,损坏处多在下半截。虽然有些是由于农民牧童的敲打,但碑额宽大的作用也是很明显的。碑额和碑面分为两块以后,下面的一块就称为“碑身”。
每一块碑的下边,都留出一段空白,不刻字。碑石树立在地上,这一部分就埋入土中。年深日久,碑石会沉陷下去,逐渐埋没了每行最下几个字。因此,古拓本往往拓不到满行,每行会失拓一二字或三四字不等。明、清以来的金石考古家,往往雇工人将沉陷的碑石抬起,或者挖去其四周的泥土,这叫做升碑”。升碑的年月,也是拓本记年的标志,故古拓本有“升碑前拓”与“升碑后拓”的区别。
为了防止碑石沉陷,巨重的碑,往往另制一块长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版,依照碑石的宽度和厚度,刻成一个突起的槽,将碑石嵌入槽中,树立在地上,使碑底的面积加大,就不易下沉。或者做一个较高的石墩,可以有种种不同的形式,总名为4碑座”。唐代的大碑或御碑(碑文为皇帝所撰写的碑),碑座都刻成一个巨大的乌龟。在龟背上凿一个槽,将碑身植立在槽中。这个大龟,有一个专名,叫做据说龙生九子,其一名为巅质,力气最大,喜欢负重。故后世人根据这个神话,刻成巨龟,用作碑座。碑座又称为“碑趺”。趺是脚跟,碑趺即碑的脚跟,用以维持其直立。刻成巨龟的碑趺,称为“龟趺”,意思是龟形的碑趺。
汉碑的形式,还保持古代“窆石”的形式,上尖下平,尖顶下仍有一个圆孔。有几块汉碑,还在圆孔旁刻出三条绳索纹,以象征窆石的原来作用。这个圆孔,名为“穿”。尖头的碑,名为<圭首碑”,或称“圭头碑”。现存山东济宁市的《鲁峻碑》、《武荣碑》,1973年天津出土的《鲜于璜碑》,都是圭首碑。后来,尖顶变为圆顶,如现存泰安岱庙的《衡方碑》。或者连圆孔也取消了,如《张迁碑》,亦在岱庙。这些碑额的形式,文物著录家分别称为“圭首有穿”、“圆首有穿”,或“圆首无穿”。圭首碑都是有穿的。
一般的情况,穿是碑额与碑面的分界线。穿以上,刻碑题,但也有刻在穿右旁的。穿以下刻碑文。只有现存济宁的《景君媒》,它的穿凿得很低,在碑文中间。穿上还有碑文三行,每行
八字,这恐怕是一个特殊的例外。
汉碑的碑题,都用篆字或隶字,故称“篆额”或“隶额”。南北朝以后,用正楷书写碑额,可是著录的时候,没有人说是“楷额”,只说“额正书”。有时正楷书的碑额,也可以说是隶额,这是因为书法家认为楷书是当代的隶书。故隶书有“汉隶”和“今隶”之别,今隶就是楷书。
汉碑额上的篆字或隶字,一向为书法家所珍赏,特别是汉人篆书大字,现在只有在碑刻上可见。例如《韩仁铭》和《张迁碑》的篆额,字体飞动优美,是秦篆的现代化。《鲜于璜碑》额的篆书,另是一派,即康有为所谓“汉篆多方折”的例子。魏晋以后的碑额题字,也有很好的。我所见,以北魏《南石窟寺碑》的题额最为宏伟。唐碑则有武则天写在《升仙太子碑》额上的飞白书“升仙太子之碑”六字,作飞鸟形,简直是现代的美术字了。
汉碑的碑额既然和碑面连在一起,碑额上刻了碑文的题目,碑面上就不用重复了。故碑面第一行就从正文开始。唐碑的碑额多数是另一块石头,容易失落,故碑文第一行仍刻碑题。例如《圣教序》的碑额是“大唐三藏圣教之序”八字二行,碑'身第一行是“大唐太宗文皇帝撰三栽圣教序”。
汉碑字数不多,故碑石无须高大。碑文全篇,都刻在碑面。碑阴一般都刻出钱立碑人的姓名,例如《孔彪碑》、《景君铭》、《曹全碑》等,或刻“故吏”题名,或刻“门生故吏”题名。题名的款式一般都是官职、籍贯、姓、名、字、出钱数。例如《礼器碑》碑阴题名有“赵国邯郸宋镇元世二百”,这是赵国邯郸县人宋镇,字元世,出钱二百,捐助立碑。又如“尚书侍郎鲁孔彪元上三干”,“尚书侍郎”是孔彪的官职,他是鲁国人,字元上,出钱三千,助立此碑。汉碑阴大多是出钱立碑或建造祠庙者的题名,这些人有门生、故吏、义士等关系。唐碑阴也有题名的,如《升仙太子碑》阴刻“从臣题名”,《御史台精舍碑》阴刻历任御史题名,其意义就和汉碑不同。但总称为“碑阴题名”。
碑阻有刻上与碑面有关文献的。例如《唐立纪信墓碑》。纪信是汉高祖时代的人,他的墓至唐代犹存,但墓碑已亡失。唐人给他重立一块墓碑,所以著录时要加“唐立”二字,否则就容易误为汉碑了。这块碑石,是利用废置在田野中的一块没有刻字的碑材镌刻的,因此就在碑阴刻上一篇《记得碑始末》的说明。又如《美原神泉诗序》的碑阴,刻的是众人所作《美原神泉诗》。《升仙太子碑》阴上方刻的是武则天的《游仙篇》诗。这一类的碑阴都是和碑面同时所刻。
北魏孝文帝的《吊比干文》,立于太和十八年,唐太宗的《赠比干太师诏并祭文》,立于贞观十九年。这两块碑到北宋时已经损坏得字迹不清。宋代人索性磨平原刻,依据旧拓本,重新钩摹再刻,而在碑阴刻一篇说明情况的《重刻记》。这两块碑的碑面和碑阴虽然同时所刻,而代表的时代不同,书法也不出于一人之手。以上这一类碑阴文字,凡是与碑面有关系的,除题名外,都称为“碑阴记”。
还有许多碑,碑阴原来没有刻字,后人利用这块空白石面,或者磨灭原来的碑阴文字,另外镌刻新的碑文。例如北周赵文渊写的《华岳颂》,碑阴就刻了唐代的《华岳庙碑》。少林寺墙上嵌着一块金代刻的《观世音画像》碑,近年翻修殿宇,才发现碑阴是失踪了八百多年的《唐太宗教书碑》。这种情况,不在
少数。大约出现在寺庙或名胜古迹地方的碑刻,墓碑不会被后人增刻。这种碑,其实两面都是碑面,无所谓碑阴了。但是做著录的时候,还应当以早先所刻为碑面,后代增刻为碑阴。
碑的两侧,也常有刻上题名的,如汉《杨叔恭碑》侧就刻有书佐题名。碑文长的,碑面上刻不完,也有在左侧续刻的。著名的大碑,碑侧都雕刻螭龙花草图案,是石刻的艺术装饰。
很长的碑文,可以刻满碑石的四面,例如颜鲁公的《元结表》、《颜勤礼碑》,这种情况,著录时称为“四面刻”。
碑座或龟趺都没有文字,况且古碑的碑座,大多亡失,因、此就无话可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